中醫藥學概論教學初探論文

中醫藥學概論教學初探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關於中醫藥學概論教學初探的內容,歡迎閱讀!

  摘要:對中醫藥學概論的學習,初學者普感抽象、深奧、難懂,在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慢慢探索出了一些教學思路與方法,對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中醫藥教學質量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中職;中醫藥學;教學;教法

  一、中職生的學習特點

  中職學生是一群特殊群體,很多學生選擇職校之前,往往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基礎較“差”。中職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培養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所以,學生到了職校,當他們學習的內容發生了實質轉變,之前語、數、英等文化課不再是“重點學科”,他們面對從未接觸的專業知識學習,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線上。加上這個時期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思維活躍,記憶好,知識接受能力強,只要教師教法得當,透過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讓中職生恢復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慾望,他們的學習效果定會有所改觀。

  中醫藥學概論為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規劃教材之一,內容涵蓋中醫藥學最基本、最重要、最實用的理論,學好這門課程有積極的意義。從事這門課程的'教師,在瞭解中職生特殊性及其學習的特點後,應改變傳統的簡單的知識灌輸,使學生學習不感到枯燥無味,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中的幾點探索

  1.精心備課,查閱相關材料

  中職衛生職業教育中醫藥學概論編寫十分簡單,內容卻覆蓋了中醫藥學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三大板塊。教學上,教師若照本宣科,完全侷限書本的內容,就會出現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無味的情況。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容易些,學得輕鬆點,在備課過程中,圍繞課程教學任務,根據大綱課時安排,我翻閱了一些參考書和上網查閱了相關資料,豐富了授課的書本知識。

  2.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醫藥學知識非常豐富,在報紙上、網路中或生活裡我們經常可以瞭解到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所以,為了引起學生課餘時間對它們的關注,我給他們佈置了一個任務,每位同學每次上課前三分鐘,按照號數順序,一次課一位同學上講臺來,只要和中醫藥學相關,形式不限,內容不限,可以講一些中醫藥傳說,說一點養生常識,分享中藥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等等。

  3.藉助圖片、影片等,讓教學更直觀

  中醫藥學概述理論抽象,諸如五臟六腑、經絡等,學生沒有臨床接觸,對其相關知識的理解有困難,單純靠教師或書本對這些理論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們的腦海裡形成直接的感像。這時,若有其他教學輔助手段,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老師就會教得更容易,學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學得更輕鬆。所以,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我使用一些教學輔助手段,若在傳統的板書課堂,就帶上相應的模型或掛圖;若是多媒體教學,就結合影片、影象講解。

  4.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讓學生學習理解更容易

  《黃帝內經》要求醫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醫藥學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所以,教師教學要根據學生理解的需要,適當引入看似“非醫”的一些知識,這樣學生理解中醫藥知識就會更容易了。

  5.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為了方便記憶,古人總結了很多中醫歌訣,諸如《藥性賦》《湯頭歌》《醫學三字經》《頻湖脈學》等,這些內容對初學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來為諸多醫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礎上的學習記憶更為重要。

  6.進行適當的課堂討論,辨別掌握易混不易記的知識

  中醫藥內容眾多,比如中藥方面,形狀、功用相似的兩味中藥比比皆是,它們容易混淆,不易記憶,很讓初學者頭疼。這時候,教師在課堂上把它們拿出來,讓學生自由討論,從不同側面思考,發表觀點、看法。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透過討論、辨別和總結,學生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

  三、進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我將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閉卷考試改為閉卷與開卷以及平時學習成績結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績各佔一定的比例得出綜合成績。這種考試模式的優點在於能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既考過程又考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賽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傷寒論》課程教學改革新探[J].中醫藥學刊,2004.

  [2]吳平.重視現代醫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J].現代醫院,200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