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車排子地區新近系沙灣組層序地層學研究論文

準噶爾盆地車排子地區新近系沙灣組層序地層學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根據陸相地層層序在地震剖面和電測曲線上的識別標誌、合成記錄標誌以及岩石型別組合特點等方面的特徵,將車排子地區新近系沙灣組劃分出1個二級層序、2個三級層序。其中層序Ⅰ為辮狀河三角洲層序,層序Ⅱ湖泊層序。各層序又可以根據其特點劃分為3個體系域,即低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高水位體系域。並初步分析了層序與含油氣性的關係,預測了不同層序的勘探重點和目標,認為層序Ⅰ的低位域和層序Ⅱ的湖侵域為尋找巖性油氣藏的有利部位。

  論文關鍵詞:車排子地區,新近系沙灣組,層序地層格架,體系域,巖性油氣藏

  1區域地質概況

  車排子地區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構造區劃上歸屬準噶爾類前陸盆地前隆—隆後斜坡帶斜坡帶,是盆地西部隆起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凸起面積大且長期繼承性隆升,為西部隆起的主體。該凸起西北方向抬升鄰近扎伊爾山,南部緊鄰四棵樹凹陷,向東以紅車斷裂帶與沙灣凹陷以及中拐凸起相接。

  2層序地層格架

  層序的劃分和介面的確定可首先在地震剖面上找不整合面及其對應的整合面,做全區追蹤對比。然後採用合成地震記錄進行層位標定,建立地震反射與地層層位的對應關係,將地震剖面上的層序介面轉到測井資料上,進行驗證對比。

  2.1層序介面的'識別標誌與層序劃分結果

  地震剖面的標誌層序介面一般為不整合面及其對應的整合面,可以在地震剖面上找到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結構特徵主要有:(a)削頂和沖刷充填;(b)地層沉積;(c)底超和頂超。在車排子地區沙灣組的頂部和底部的地層中介面上超和削蝕現象清楚可見。

  合成地震記錄標誌在車排子地區的排字號單井中,主要等時介面在合成地震記錄中,其層速度有高差異特徵。

  巖性標誌沙灣組泥岩或砂岩、砂礫岩與下伏古近系安集海河組泥岩或砂岩、砂礫岩等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巖性介面明顯;而沙灣組大套泥岩的開始與上覆塔西河組粗粒巖之間也呈不整合接觸,呈現明顯的巖性介面。

  電性標誌層序Ⅰ底介面之下自然伽馬曲線和深中感應測井曲線均為中高值,介面之上自然伽馬曲線和深中感應測井曲線均為低中值;介面之上一般呈鐘形、箱形組合,而介面之下則以漏斗型組合為特徵,其曲線幅度多呈突變關係,深中感應測井曲線變化尤其明顯。

  根據上述標誌,將沙灣組劃分2個三級層序,並對每個層序進行了體系域的劃分。層序Ⅰ大致對應沙灣組一段,層序Ⅱ大致對應沙灣組二段和三段。

  2.2體系域的劃分及特徵

  根據在湖平面變化週期中的位置不同將層序劃分為低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高水位體系域。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劃分各體系域的介面。研究區層序Ⅰ為辮狀河三角洲相層序,層序Ⅱ主要為湖泊相層序,每個層序可分為低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高水位體系域。

  低水位體系域在車排子地區湖泊相層序中,低水位體系域形成於層序發育的早期,位於層序的底部,頂界為初始湖泛面,底界是層序的底介面。低水位體系域湖水範圍較小,多分佈於坡折帶自之下,湖盆和物源區高差大,洪水期洪水攜帶大量物質迅速入湖,在盆地邊緣形成沖積扇或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

  湖侵體系域湖侵體系域的頂界是最大湖泛面,底介面為初始湖泛面。發育於可容納空間增大至最大增長速率之間。這一時期湖泊最深,水體分佈最廣,厚層暗色泥岩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岩石型別。研究區層序Ⅰ湖侵域沉積體系型別為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層序Ⅱ湖侵域沉積體系型別為濱淺湖沉積。

  高水位體系域高水位體系域位於層序的最上部,頂介面為層序邊界,底介面為最大湖泛面。高水位體系域發育於可容納空間增長速率最大至增長停止或開始減小之間的時間段。

  3層序與含油氣性的關係

  車排子地區沙灣組油氣條件主要受層序格架控制。工區南部層序Ⅰ主要以砂岩、砂礫岩為主,夾薄層灰黑色泥岩,砂體百分含量高,是一套好的儲集巖;上部泥岩較薄,蓋層質量低,故形不成有效的油氣藏。工區中北部層序Ⅰ的低位域以中粗砂岩為主,是一套好的儲集層;上部被初次湖泛面所覆蓋,形成垂向的遮擋層,湖侵域的大套泥岩形成有效蓋層,利於形成正常式儲蓋的油氣藏,該層序是研究區內沙灣組地層—巖性油氣藏勘探的最有利的部位。

  層序Ⅱ是車排子地區沙灣組湖盆範圍最大時期的產物,泥質含量普遍較高,儲集條件差。湖侵域內穩定沉積的厚層濱淺湖泥岩是車排子地區重要的區域蓋層之一。層序Ⅱ為湖泊相層序,砂體連續性不好,若油源條件好,可形成透鏡狀巖性油氣藏。經實際勘探證明,在排2井區的層序Ⅱ湖侵域都發現有高產油流。湖侵域內灘壩、砂壩砂體是該層系巖性油氣藏的勘探重點。

  4結論

  透過對車排子地區沙灣組層序地層綜合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兩點主要結論:

  (1)研究區目的層可劃分為1個二級層序、2個三級層序。其中層序Ⅰ為辮狀河三角洲層序,層序Ⅱ主要為湖泊相層序,每個層序可分為低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高水位體系域。

  (2)對層序展布和含油氣性的關係分析認為,在工區北部層序Ⅰ的低位域可以形成地層—巖性油氣藏;在工區中南部層序Ⅱ的湖侵域可以形成巖性油氣藏。

  參考文獻

  1 紀友亮,張世奇.陸相斷陷湖盆層序地層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年:17~29.

  2 紀友亮,張世奇.層序地層學原理及層序成因機制模式[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年:108~156.

  3 顧家裕.陸相湖盆層序地層學模式[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5年,22(4)12~1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