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資訊科技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論文:資訊科技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周有光先生認為,人類的語言生活發生了三次飛躍。第一次是文字的產生,突破了口頭語言的侷限;第二次是共同語的出現,突破方言交流的侷限;第三次就是語言留傳和轉換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擴充套件了語言的功能。特別是當前資訊科技和語言資訊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語言符號的產生、傳輸、存貯、加工等媒介系統的巨大變化,人類的語言生活自然也要隨之發生改變。作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語文教育,也必須適應語言生活發展的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第一次語言生活的飛躍產生了文字教育,第二次產生了共同語的教育,這兩次語言生活的飛躍對語文教育產生的影響都不僅僅侷限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層面上,而是深入到語文教育的目標、課程等各個領域。同樣,第三次語言生活的飛躍對語文教育產生的影響也不會僅僅侷限於將資訊科技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根據教學方式變革的需要引進資訊科技,以解決傳統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將進一步意識到其作為一種基礎平臺的教育價值,根據資訊時代語言生活的特點以及資訊科技所能提供的條件,調整乃至重新設計語文教育的目標、課程、學習、教學和評價等各個方面。本文著重從課程的目標、內容、結構、載體與相關的術語等方面談談資訊科技對語文課程發展的影響。

  一、資訊科技與語文課程目標

  總的來說,資訊時代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程的目標應該符合這個總體目標,為培養資訊時代的人才服務。同時,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服從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它應該有自己的側重點和特殊任務。

  1.語文課程的目標觀

  民族性與多元化。資訊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程序,教育也逐步走向國際化。同樣,語言生活和語言教育也趨向全球化、網路化和虛擬化。因此,我們必須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審視語文教育目標,制定語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語言是維繫民族共同體的最有力的紐帶,正確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及其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抵制外來語言和文化的霸權與殖民,是母語教育無可推卸的責任。另一方面,全環化必然導致多元化。因此,就語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確處理好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的關係,正確理解雙語教學的意義以及準確把握其分寸就顯得很有必要。但總的說來,應該加強民族語言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使自身有一個參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學習。

  人文性與技術化。在資訊時代,計算機與網路的操作技術成為語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比紙和筆的操作更復雜,更具技術色彩。同時,多媒體和超媒體技術豐富了人類思想的表達手段,非文字的視覺化媒體將與語言文字緊緊地融為一體。發展技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養學生高效率的技術化語文能力,將成為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由於高效率的原則就是要求企業化、標準化和統一化,因此,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又容易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當前,科技與人文的割裂正呼喊著科技與人文整合,這將使人們在追求語文能力技術化的同時,追求語文教育目標的人文性,包括對語言思維、語言道德和語言審美情趣的重視,對文學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思想品德教育價值的重新評估。

  普及性與藝術化。普及性是指過去僅侷限於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聖地位的語文教育目標,在資訊科技的支援下成為大眾化的目標。如計算機網路技術為電子寫作、電子投稿與發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可以不受應試教育和語文教師的約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隨時隨地地發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從而出現了大眾化的“網路文學”,曾經神秘的“創作”成為一種普通的、大眾的“寫作”。在文學的發展上,這就是所謂的後現代語言的話語權威發生了變化,公眾話語早已成了明日黃花,個人性話語、私人寫作漸漸盛行。至於藝術化,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便利的多媒體表達與文字表達融為一體,語文教育目標帶上了更多的藝術色彩;二是由於鍵盤輸入、掃描輸入、攝像輸入、攝影輸入和語音輸入等輸入方式的不斷豐富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文章修改與編輯的方便性,傳統的紙筆書寫可能將逐漸讓位,而隱退為一種少數人所專有的、純粹的書法藝術形式。

  生活化。資訊科技為語文教育目標的生活化提供了條件。多媒體與網路技術能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社會,使語文教育目標更富有真實的交際價值,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學用一體化。如多媒體的互動技術可以模擬演講、報告、採編等應用語文的真實環境和活動,網路技術使寫作具有真實的交際目的,這就為語文教育目標生活化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個性化。資訊時代文化價值的多元性、資訊資源的豐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使語文課程目標不再整齊劃一,而應該承認語文能力的個體差異,從“一綱多本”發展為“多綱多本”,從“教學大綱”發展為“學習大綱”,鼓勵學生根據社會的發展、自己的需要和潛力確定語文學習目標的總體要求和不同階段的發展水平,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個性化學習。這樣就有助於實現語文教育目標的個性化,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語文能力的變化

  電子化的讀寫能力。電子讀寫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前所未有的語文形態,它與傳統的讀寫一樣,成為資訊時代人們必備的基本能力。電子讀寫能力包括多媒體閱讀能力、超文字和超媒體閱讀能力,基於網路和資源庫的檢索式閱讀能力,鍵盤輸入、語音輸入、掃描輸入等多樣化的輸入能力,多媒體寫作能力,超文字和超媒體寫作能力,網上寫作能力,電子投稿與發表的能力以及電子讀寫一體化的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必須具備傳統文字讀寫的基本能力外,還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識、技巧與策略。如多媒體的解讀,各種字型、字型、字號和不同文字版式的處理,頁尾、頁尾、腳註和尾註的運用,網路導航的技能,網上交流工具的熟練使用,網路禮儀和網上交際規則的把握。此外,電子讀寫對傳統的文字讀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於電子讀寫的便利性和極強的互動性,電子化的文字資源極大豐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體與文字的融合,使其所表達的觀點往往比傳統媒體更加多樣、複雜乃至隱晦,這就對批判性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網上閱讀時,由於超文字的功能,讀者的眼光變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讀者就可以迅速轉移閱讀目標,點選其他的欄目;反之,如果讀者發現了優秀的文章,便會透過BBS、E-mail等電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傳播,影響範圍極為廣泛。並且讀者還可以利用網上的互動方式,打破與作者的鴻溝,與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這些特點對網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壓力。

  快速讀寫的能力。質量和速度是衡量語文能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傳統的語文學習注重語言的品味與揣摩,強調對語言的理解與感悟以及對文章主題思想、寫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強調字斟句酌的寫作和修改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特性的必然。在資訊時代,它仍是一個重要的語文教育目標。但不限於此,由於資訊時代網上資訊的釋出更加自由、開放、隨機,人們所能接觸的資訊量劇增。在這些資訊中,既有大量有價值的,也包含了許多價值不大甚至有負面影響的垃圾資訊。因此,資訊的快速捕捉能力、篩選能力和鑑別能力必將進一步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帶給人類的更加頻繁的交往,在資訊時代培養快速的寫作能力也顯得很有必要。網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使寫作成為有真實目的和意義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網路寫作的速度,那麼其快捷與方便的特點就會使它的交際價值能與日常口語交際相媲美。又由於網路寫作能整合傳統寫作本身的優點,因此,它在遠端、長篇和深思熟慮的交流方面則將超過日常的口語交際。

  實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寫作能力。文字處理技術如WORD、WPS使寫作快捷而簡便,網路技術如E-mail、BBS使寫作具有真實的交際目的。寫作將像口語交際一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利用電子寫作與傳播,人們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思想、交流看法,而這有賴於實用性文章寫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網上資訊資源的豐富性、電子寫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寫作不再侷限於大學生、研究生和專家學者,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也有條件參與到研究性的寫作中來。他們能方便地利用電腦網路請教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並開展網上協作,能蒐集、閱讀大量的.資訊資源,並進行不斷的重組、加工與再創造。

  規範性的口語表達能力。隨著人機對話技術的發展,人與電腦之間的口語交流、人與人之間透過電腦與網路的口語交流將日益頻繁。無論如何,電腦還不是人腦,人與電腦的對話就要求口語的表達具有適當的規範性,並掌握人機互動的會話策略,使電腦能夠理解。由於當前的人機對話研究主要基於書面語言,因此,在目前的條件下,口語表達的規範也會發生一些改變,出現向書面語靠擾的趨勢,如詞彙省略現象的減少,句子趨向於完整,口語能透過電腦顯示出來,從而具有書面語的視覺特徵,能夠被修改、補充與儲存。

  二、資訊科技與語文課程內容

  1.語文學習物件的變化

  多媒體。傳統語文學習的物件主要是語言文字,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影象、聲音、影片的運用與文字一樣便利,它們不再侷限在少數人專有的藝術創作領域,而是與文字融為一體,成為表達思想的共同方式。從當前的多媒體作品來看,多媒體與文字的融合有三種方式:一是像過去語文課文中的插圖或朗讀時的背景音樂一樣,對文字的理解起輔助作用;二是以多媒體的表達為主,文字起補充、說明性的輔助作用;三是像文字一樣都是表達思想的主體,如果刪除多媒體部分,思想的表達就不完整,文字也得不到順暢的解讀。因此,掌握多媒體作品的特徵與格式,理解和靈活運用多種媒體的能力,如影象解讀、音樂鑑賞、影片閱讀、文字處理、多媒體創作、E-mail技巧、網上實時交流、電子投稿與發表、電子工具書的使用等,成為語文課程的一項新內容。這些內容與資訊科技課程不完全相同,資訊科技側重對計算機硬體以及軟體技術的基本操作,屬於基礎性的技術課,語文課程則側重利用資訊科技表達思想內容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利用文字媒體與其他媒體一起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

  網路語言。隨著網上交流的日益頻繁,語言文字在詞彙、句式、語體和語用等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日益增加的縮略語、大量出現的諧音詞、界限逐漸淡化的各類語體,從而產生了“網路語言”,包括網上的口語、書面語甚至網上的方言。一些“網語”正從網上滲透到現實生活中,成了語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網語”約定俗成,就會引起社會語言的變化,從而引起語文學習物件的改變。

  網路文學。電子寫作的便利和網路語言的產生,催生了網路文學的興起。網路文學是指首次以電子形式在網上發表的文學作品。網路文學具有通俗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並且篇幅短小,多數在2000字以內,但數量眾多。在內容上,主要表達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輕讀者的青睞。由於計算機網路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於傳統的印刷媒體根深蒂固,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往往仍由傳統媒體出版發行,這樣做雖然失去了網路文學的一些特點,但進一步擴大了影響。但不管怎樣,經過“優勝劣汰”,網路文學都將與傳統的文學作品一起,成為語文學習的物件。

  主題詞。在當今資訊激增的時代,論文的寫作要求概括與提煉主題詞或關鍵詞,以方便電腦的處理;獲取資訊的檢索式閱讀和快速閱讀也要求輸入主題詞或關鍵詞,以進行準確的查詢。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雖然也重視對詞語的理解與運用,但都沒有上升到資訊檢索的高度來進行,因此,資訊時代的語文教育應該加強對主題詞的教學。

  2.語文課程內容選擇範圍的變化

  語文學習領域的廣闊性。網路技術的普及,網上的資源共享與交流,使人類的語言生活和語文的學習領域更加廣闊。語文的外延不僅包括現實的生活領域,還包括網上虛擬生活中的語言活動,語文的外延等於現實生活和網路虛擬生活的外延之和。語文學習的材料和範例也因此更加多樣並富有動態性,語文課程真正成為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或“全語文”課程,“大語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實現和推廣。

  語文課程內容的多樣性。語文學習領域的廣闊性拓展了學生獲取資訊資源的渠道,這必然要求語文課程採取主動、開放的姿態,積極引導學生接觸各種主題、各種風格的語言學習材料。既可以選擇貼近社會發展的社會歷史作品,如時代主題、鬥爭、革命、愛國主義、群體意識,又可以選擇講人性,講親情、愛情、友情,講平凡小事,講普通生活與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選擇革命文學,也可以選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資訊資源極大豐富甚至極度氾濫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語言學習範例的選擇,一方面要積極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另一方面也要正確處理好精讀與泛讀的關係。

  3.語文課程結構、載體和相關術語的變化

  語文課程與教材雖然歷經多次變革,也提出過以言語實踐和能力訓練為體系的課改思想,但由於印刷媒體的侷限性,傳統文選型的結構體系始終無多大變化。資訊科技的產生,為改革課程結構、最佳化課程要素提供了契機。資訊時代的課程資源除了傳統的線性、文字型的印刷書本外,還包括大量網狀的超媒體電子讀物、多媒體資源庫、多媒體教學軟體、網上報刊和個人主頁。課程的載體既可以選擇傳統的印刷媒體,也可以選擇電子媒體,以CD-ROM形式或網頁形式釋出。課程資源的豐富性,電子載體編輯、儲存和傳輸的便捷性,使教師和學生有充分的條件突破單一的文選型體系;而根據能力點、主題活動、探究的課題以及其他要求自由地選擇和重組課程資源。

  此外,隨著語文課程的目標、內容、結構和載體的變化,課程中的有關術語也有可能發生改變。在資訊社會里,學生的主體性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教育觀念由“教學”向“學習”轉變,“教材”向“學材”轉變。但“學材”這一術語似乎並未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而另外一個相關的術語——“學習資源”,卻使用得非常頻繁。原因在於全球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興起,使教育與傳播、課程與資源的區分日趨淡化,使用“學習資源”一詞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符合資訊時代課程體系的特點。就語文教育領域而言,“語文學習資源”比“語文教材”這一術語的包容性更強,範疇更寬泛。傳統的“語文教材”包括印刷書本、音響教材、圖表教材和影視教材,而“語文學習資源”除此之外,還泛指當前正在迅速發展的語言實驗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電子書、語料庫、語文教學軟體、網上的語文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因此,“語文學習資源”這一術語有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