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文教學與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論文

淺談古詩文教學與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論文

  人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質,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的總和,是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的行為表現。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它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本質。人格的形成,不乏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後天的教育因素、強大的精神核心的支撐,這些是成就一個人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現代心理學認為,健康人格標準應為: 具備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積極向上人生觀價值觀、要堅持快樂等。

  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學生猶如未經雕琢的璞玉,可塑性極強,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以教學、課堂為切入點,努力施教使之成為美輪美奐的玉石,即擁有健康的人格。語文教學肩負著傳承優秀文化、民族氣質的使命,初中階段是塑造學生具備中華魂的重要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還應透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語文教學在力求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透過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讓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

  一、感——重視預習,初步感知

  預習對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學會獨立思考、提高課堂效率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詩文獨特的藝術特色、語言特點為學生理解設定了一道道屏障,所以古詩文預習勢在必行。

  好習慣,益終生。讓學生養成預習習慣,應從我們教師自己入手,堅持每一課都佈置預習的內容,做到持之以恆,預習內容的設定要難易結合,並留給學生適宜的預習時間,預習形成規律,學生也就能從心底接受預習了。督促學生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對預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勾畫,藉助工具書、查閱相關資料,也要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相關經歷,儘可能弄清楚古詩文的內容。長此以往,使學生形成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學生提供了張揚個性、發展自我的空間。如長春版七年級上冊《小石潭記》一文,直接從課文內容上看,只是一篇山水遊記,可圈可點之處畢竟不多。但若結合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經歷,便可得知“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乃是因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而產生的情感,從全篇來說,作者柳宗元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此,便可以對古詩文的內涵瞭然於胸,那麼,對作品理解就顯得非常輕鬆。

  二、誦——反覆誦讀,感悟旨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覆誦讀,不但能夠領悟內容、把握情感,而且能夠領會旨意,體會詩文中蘊含著的詩性,透過反覆朗讀,促進中學生認知系統、意志系統及情感系統的建構。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鼓勵學生讀出節奏,這樣做有利於感悟詩句中的情感,從而達到共鳴的狀態,這時,學生的各種心理機制處於活躍狀態,更容易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對健康個性的培養及形成有著強大的作用。節奏美、韻律美在誦讀中充分體現,不論是低聲吟詠或是激昂的朗誦,都能使學生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不知不覺中走入詩文的意境,體會詩文中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言在意外”“貴在含蓄”,這是古人寫作詩文的特性。因此,我們學習古詩文,只有從讀入手,才能體會詩文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與作者同喜同悲。如《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對陌生人的驚異可見桃花源與世隔絕久遠; 《蒹葭》中“所謂伊人……宛在水中沚”,讓學生透過有節奏的誦讀體會到“伊人”若即若離,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的情狀。

  三、品——品味佳句,積累語言

  古詩文表情達意往往語言簡約凝練,透過白描、對比、對偶、誇張等多種修辭方法,常常是言已盡而意無窮,需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思考、仔細品味方能體味作者寫作之妙。經過了一次次推敲之後,不但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也可為學生情感的表達提供借鑑。《登高》一詩景象蒼涼闊大、格調慷慨激越,古今獨步。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蕭蕭”“滾滾”等詞,使人頓覺氣象萬千,狀物之功出神入化。仔細品來,其中作者抒發自己對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已登峰造極。《飲酒》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的神來之筆,其中物我合一的意境、恬淡悠然的心境,細品之下,心已是悠然。透過對佳句的品味,積澱於學生心中的是其中的精神內涵,成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底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