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不同學生群體的心理教育對策分析論文

高職不同學生群體的心理教育對策分析論文

  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透過與學生零距離的接觸交流,瞭解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生活現狀,其中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校園中的“特殊群體”的不良品德行為,不利於和諧校園的建設。“教學生不是教一時,而是教一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這些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無限多樣化的花園裡,最脆弱最嬌嫩的花朵。”因而,我們必須重視對校園“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使其健康成長。

  目前,國內的專家學者對學生中“特殊群體”的定義尚無統一定論,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特殊群體”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和釋義。本文認為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出於各種因素造成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從而在行為舉止上呈現出某種不良心理特徵的非正式群體”.如厭學的學生、“貴族”學生、家庭困難的學生、有不良嗜好的學生、刻板讀書的“書呆子”學生、只顧著談校園戀愛的學生等等。這種“特殊群體”中的大部分人都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活動和個性傾向,通常表現為多疑、敏感、自卑的同時又自大,因而造成了他們性格孤僻、對事物的認知存在偏激,一般個人行動,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他們的抗壓性都較差,一件常人認為的平常小事也許都會令他們在思想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會造成個別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但實際上,他們在生活中與大多數學生沒有什麼差別,他們更多的“不同”源自自我感知,是他們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們對別人形成了差距感,從而導致他們在行動上表現的“異於常人、與眾不同”,逐漸形成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校園中的特殊群體有:

  1 厭學的學生群體。

  在學校裡,不愛學習、厭惡學業的“厭學族”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在主觀上存在學習理念,並且也曾為之不斷努力過,但由於在入學前的多年學習中並未打下紮實的學習基礎,入學後連續幾次考試成績不好,自己覺得沒有進步便灰心喪氣自暴自棄;另一類是主觀上就不想學習、不喜歡學習,他們自身缺乏學習動力,但又迫於父母壓力不得不在學校混日子湊合,這類學生在學校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混”,整日恍惚度日,基本都是上課睡覺下課醒。這兩類學生雖然都表現出“厭學”之症,但其實質是完全不同的。第一類同學主要是因為缺乏成功的體驗而造成自信心不足甚至喪失自信,對於這類學生我們應該引導他們合理、科學地評價自己,教會他們給自己制定一個科學、可行的目標,引導他們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令他們逐步樹立“我能行”的積極信念。對於第二類同學,我們應當著重引導他們充分認識現代社會對每個人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片面的、有偏差的認識,同時在學習生活中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貴族”學生。

  在如今的校園裡,存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家庭條件好(其父母或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或經濟收入較高)使他們日常穿戴十分講究,花錢大方消費水平高,經常出入飯店和娛樂場所,他們的社交能力通常較強,喜歡結交朋友,其中也有不少人在學校中擔任學生幹部。由於他們人際交往面廣,資訊來源渠道多,所以通常比一般的學生知道的事情多,身邊常有一批追隨者,這些學生被戲稱為是“貴族”學生。這類學生因為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優渥的家庭環境中,因此多數養成了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他們自以為“高人一等”,看不起家庭環境一般的同學,對他們的教育要做到具體原因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他們進行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教育,引導和培養他們養成勤儉節約、不驕不躁的美好品德;二是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定位自己所充當的角色、正確理解學生的本職工作是什麼,讓他們迴歸到學生的身份當中;三是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和生活習慣,將他們的學生生活與父母的社會地位、家庭的收入情況正確地劃分開來,讓家庭不再成為他們炫耀的資本和基礎,擺脫他們對父母和家庭的過分依賴;四是引導他們與其他同學一起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學校、社會活動,令他們融入同學群體,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徹底改變他們那種“以我為中心”、孤傲驕橫的品性。

  3 家庭貧困的學生。

  “貧困族”學生是相對於“貴族”學生而言的另一類完全相反的學生群體,在學生中約佔 10%左右。與大多數同齡同學相比,他們的生活因為家庭經濟困窘而多了一份艱辛和壓力。由於經濟上的困窘,他們逐漸養成了與經濟有關的獨特的個性和處世方法,通常表現為:個性上堅毅、剛強、不輕易向困難低頭,既自信卻又莫名自卑,他們在學習上通常表現得勤奮刻苦、成績優秀,在生活上簡樸,善於精打細算,但是因經濟條件限制,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往往表現得消極被動,失去了很多與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對於這一型別的學生,我們應該在精神上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教會他們明白“人窮志不窮”,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面對人生所需的積極的信心和勇氣。同時留心身邊的勤工助學機會,鼓勵他們參加勤工儉學,這樣既鍛鍊了他們的實際生活能力,又可以減緩一定的經濟壓力。 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透過發放補助金等形式向他們提供物質幫助,也可與圖書館、食堂等部門協商,提供更多勤工儉學崗位,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4 有不良嗜好的學生。

  調查表明,當前校園中學生的不良嗜好大體可分為兩種:沉迷菸酒等物的學生和網癮成痴的'學生。許多沉迷菸酒的學生都認為菸酒能滿足他們許多的心理、生理需要。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慾望,事事都想親自嘗試體驗一下,所以有些學生看到別人吐雲駕霧就也想要試試吸菸的滋味。一些男學生把吸菸喝酒看成是有男子漢魅力的事情,他們用相互“敬菸、敬酒”來結交朋友,建立人際關係,以此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和炫耀擺闊氣的需要;一些女學生認為抽菸喝酒是給別人看的,會令她們不同於別人,顯得很時尚、很帥、很酷;部分女生接觸菸酒最初只是因為好奇,在朋友的“鼓勵和勸導”下玩,慢慢地自然上癮;還有部分女生是因為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了所謂的挫折,多是感情受挫,藉由菸酒來麻痺自己,用“沒有傷痛的女孩是不會愛上吸菸的”這種成年人看來十分可笑的理由進行自我開脫。因此,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積極宣傳吸菸會導致的危害和後果,可以給學生觀看煙癮者的科教片,引導學生每天進行語言心理暗示:“我討厭菸酒”、“我憎恨香菸和酒”,丟棄所有煙、酒及用具,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遠離菸酒人群和菸酒環境,教師學生之間相互監督,培養自己自律、健康意識。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網路應用日益廣泛和普及。部分學生整日沉迷於上網,他們在網上玩遊戲、聊天,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這種無節制的上網行為,會令他們精神萎靡,影響學習。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並未完全發育定型,可塑性很強,極易受影響,網上充斥了許多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亂七八糟的思想意識,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資訊也可能悄悄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為。因此,加強對“網蟲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已刻不容緩。在學校工作中,要加大對學校機房、學校附近網咖的管理、整治,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以振奮他們的精神,增強防範意識。

  5“書呆子”學生。

  所謂“書呆子”,是指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沒有任何問題,都非常優異,但是性格通常內向,體質較弱很少參與文體活動,同時不善言辭、人際關係較差。每當他們對校園裡的某些事情無法理解時,或在與人交往受挫之後,便會選擇逃避,使勁地讀書學習,寄情書本尋求精神寄託,逃避現實困難。久而久之,這類同學會對除了書本之外的一切事物感到漠然,人際交往能力會下降,將人際交往視為水火猛獸之類,由於他們缺乏與別人良好有效的溝通,導致他們對社會認知程度不夠,極易造成思想偏差,產生過激行為。教育這類學生,要注意引導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綜合發展,鼓勵他們多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特別是體育競賽、社會實踐、文藝活動等,並鼓勵他們儘可能多地接觸自然和社會,幫助他們走出相對封閉的書本圈,培養他們開朗活潑的個性。

  6“戀愛一族”.

  處於青春期的學生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對異性的好奇加上浪漫的幻想,異性之間有好感是正常現象。但若在大學期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情愛”中,會帶來十分不好的影響。由於生活閱歷有限,學生對人對己的認識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他們並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不知道如何才是愛。我們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儘早瞭解情況,不能採取粗暴的方式一味地批評他們,這樣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要做好耐心細緻的引導工作,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幫助。要告知學生與異性交往主要不是尋找戀愛伴侶,而是瞭解異性,學會與異性相處,重點是培養友誼,發展自己。

  高職院校的“特殊群體”同時也是弱勢群體,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雙困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上述“特殊群體”,在學習生活中多留心、多瞭解、多掌握上述特殊群體的思想心理動態,不僅要著眼於教育、引導、管理,同時也要尊重、理解、關心,要寬嚴結合、張弛有度,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有關理論對症下藥進行教育,喚起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爭取從自省、自立、自信到自強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錚,姚本先。心理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黃希庭,鄭湧。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