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七篇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七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幾個普遍問題

  近些年,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精神的指導下,諸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有的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所開設的籃、排、足、羽毛球、乒乓球等大小球類運動以及游泳、太極拳、健身健美操等課程,幾乎囊括了所有適合大眾運動的體育專案,而且體育場館條件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在公共體育課的課程設定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問題。

  1.1體育課程時間短,影響了學生學習體育的連續性和終身體育的發展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體育課只限大一、大二開設,三、四年級根本不開或只開選修課。而多數高校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生到了三、四年級實際上就不再參加體育活動了,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活動的連續性,不利於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與鞏固以及身體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也不利於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終身體育的發展。

  1.2體育課教學形式單一,不利於學生體質的發展與提高

  在體育課的教學形式上,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單一的課堂教學為主。即使進行課外體育活動,也只是應付校級或市級等的體育競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無計劃、無組織和具有一定盲目性的狀態,導致了體育教學的課內外分割。大學生的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範圍相對狹窄,體育運動潛力、運動興趣得不到發掘,學習的內容得不到鞏固和提高,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潛能受到壓抑。

  1.3選課制度缺乏靈活性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普通高校體育課的選課制度應遵循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的原則。這是改革成功的一面,但也出現了學生選課時每學期只能選一個專案、不同學期重複選項的現象,造成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體育需求的局面。現代教育歸根結底是個性教育,也就是創造性的教育,大學體育課更應如此,如果連學生的興趣愛好都不能滿足,何談發展個性,培養能力。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透過對課內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學生體質測試等方面的改革嘗試,以期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公共體育教學模式。

  2東莞理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

  2.1課內教學改革,建立“2-3-2-1”的課程教學的新模式

  所謂“2”,是指大學一年級的課程設定為基礎課,每週2學時。課程內容以體育基礎知識為主,側重理論學習。這其中既包括運動專案技術的基礎理論,也包括諸如運動人體科學和健康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目的是透過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援以指導學生體育鍛煉,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豐富其體育與健康方面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其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所謂“3-2-1”,是指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體育課程設定為活動課,課程學時做出重大調整:即以年級為單位,二年級每週開設3次課、三年級每週2次課、四年級(排除外出實習的學生)每週1次課,每次課時間為單元1小時,而課程內容、課程時間及任課教師則由學生在學期開始前自主選擇。改革的目的是,旨在透過壓縮課程節奏、增加課程頻度、拉長課程維度,並貫之以學生“三自主”(自主選專案、自主選教師、自主選上課時間)的原則,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延伸學生的體育經歷,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一種體育鍛煉的習慣,最終養成終身體育的理念。活動課的課程開設時間,多集中在下午4點以後,即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目的是將課內外時間有效整合,透過“課內外一體化”,促使學生體育鍛煉活動的生活化與經常化。與此同時,我們還積極開發以網路課程為主要內容的體育課程資源,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並滿足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運動技能的追求。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從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實際出發,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密切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創造慾望,培養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體育鍛煉,引導學生掌握自我設計、自我鍛鍊、自我評價的方法,使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五個領域得到全面提高。

  2.2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教學進行統籌安排

  所謂課內外一體化,就是要打破當前體育課程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分離的格局,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教學進行統籌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連續性的體育活動空間和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使學生既能學習到相關的體育知識技能,又能豐富其課餘生活,陶冶品德情操,提高實踐能力。在課外體育活動改革中,我們將課外活動納入體育教學,建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體育競賽互動的學習模式。使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堂中學、練,能夠在課外透過積極參加學生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開展的全院性的體育文化活動,獲得額外的課程考評加分,並且對於在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中表現積極、技能突出的同學,推薦其參加校運會和其它市一級的單項比賽,根據比賽成績可以獲得期末體育課程免試的資格和相應的考評加分獎勵。這種將課外活動、體育競賽與課堂教學考評相掛鉤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興趣與專案的結合、基礎與提高的結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發展特長,並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以後,能有1-2項體育愛好或特長,並掌握有一定的運動技能和方法,從而為實現終身體育奠定重要的基礎。

  2.3學生體質測試改革,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陽光體育是以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基礎的,因此我們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工作以及相關的素質練習方法與課堂教學內容、課外活動和教學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活動進一步得到延伸。對於體質測試未能達標的同學,在下一學期不能參加選項教學,而是必須參加針對性開設的身體素質提高課,分層次分類別進行小班教學與指導。對於體質測試達到良好以上的同學,則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參加下學期的體育課程學習,但必須參加每學期末的體質測試評定,並以此作為考核學期免修的基本條件。如此迴圈往復,逐步形成鼓勵學生自主自覺參加體育學習和鍛鍊的激勵機制。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學生達標的狀況與進步的幅度也計入到學生的體育成績中,使之與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定、評優、評三好、評獎學金等相結合,作為學生評定或獲取各種榮譽的重要參考依據,從而促使學生能從思想上意識到體育學習和鍛鍊的重要性。由此,我們將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標準從傳統的出勤、課堂表現、技能掌握,拓展到還包括課外體育鍛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學生進步幅度等多項內容,使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使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讓評價貫穿於整個體育學習、體育鍛煉的過程之中,使考核真正成為全面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有效手段。

  3結束語

  我們透過在東莞理工學院進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這僅僅是個良好的開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固步自封。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還將不斷借鑑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陽光體育”的時代背景,進一步探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力爭確保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受益,使每一個學生的體育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從而實現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美好願望。

  第二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公共體育教育系統構成、目標及相互關係

  1.1、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構成

  校園體育教育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普通教學系統、體育人才選拔和教學訓練系統、課餘體育健身系統。其中普通該系統主要進行體育技術教授工作。體育人才的選拔和教學訓練系統主要分為體育人才的選拔與訓練兩個部分,另一個是體育人才選拔,高校中體育人才選拔主要是透過體育賽事進行的且其初選的受眾面相對較廣,該系統主要發揮體育的競技性透過比賽來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課餘體育健身系統是課餘體育健身系統,目前的課外體育俱樂部比較接近於該系統,該系統除了承擔學生課外活動的組織與輔導外還應承擔培養學生體育欣賞及體育理論方面知識的培養。以下就此三個子系統的目標及作用做詳細描述。

  1.2、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目標

  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頒佈,該綱要指出體育教育要以學生身心健康、運動技能水平、體育文化素養、終身體育要素來統攝5大領域目標,其分為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裡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因此,這五個目標也就是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目標。這裡我們結合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在5個領域的內容,假設學生對三個子系統的參加程度相同,受指導程度相同,來比較三個子系統在課程目標實現上的各自特點。

  1.3、教學系統的目標

  運動技能是終身體育習慣養成的必要基礎。但是由於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經過12年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基本沒有形成一項運動技能。其次由於在實現運動參與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裡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4個領域方面僅依靠體育教學系統是很難順利完成的,其需要課餘健身系統與校園體育賽事系統共同完成。而運動技能目標由於體育教學系統特殊的環境要求則可以很好的達到,因此體育課以運動技能學習為主可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還是應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

  1.4、課餘體育健身系統的目標

  課餘體育健身系統是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缺少專業的體育指導與約束機制,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參與效益比較低,但如果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自覺的從事課外體育鍛煉。因此,如此係統發揮作用,則其在課程目標的五個領域均有很高的實現,特別是其在身體健康目標與社會適應目標上更是不可替代。此外學生自主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頻率越高,則其體育行為習慣就越容易實現。

  1.5、校園體育賽事系統的目標

  雖然此係統的時間較少,但由於學生在參與體育比賽中會表現出極強的參與價值。則其在運動參與目標、心裡健康目標、運動技能目標上擁有較高的實現。特別是在心理健康目標中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識品質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學生進行運動技能的學習階段,由於賽事可以為學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臺,因此其在激發學生運動技術學習方面有重要意義。

  1.6、教學系統、課餘體育健身系統、體育賽事系統間的相互關係

  我們通常更關注於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常常試圖透過改進教學內容來促進學生的課外體育練習。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並沒有很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學生上體育課主要是學習某一項運動技術,但學生在從事課外體育鍛煉時可使用上課時學的運動技術也可以不使用。

  2、結論與建議

  (1)校園體育教育系統由教學系統、體育人才的選拔和教學訓練系統、課餘體育健身系統三個子系統構成,由於體育教育系統的教學目標由5個領域目標構成,因此5個領域目標將由三個子系統共同完成。

  (2)考慮到三個子系統的各自特點,體育教學系統應主要實現運動技能目標;課餘體育健身體統應主要實現運動參與目標、身體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心理健康目標(體驗運動樂趣);校園體育賽事系統應主要實現運動參與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競賽意志)。

  (3)我國當前的校園體育教育系統校園賽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三者是相互割裂的。應將三者相互協調形成一個系統,使學生從體育教學與賽事的互動轉變為課外體育鍛煉與賽事的互動,最終促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第三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一、公共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

  國外學者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衰竭的狀態,其典型症狀表現為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情感的疏離和冷漠[1]。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師除了上課之外,還擔負著學生早操、學生素質測評以及學校代表隊的訓練等工作,工作環境和設施容易受到天氣等環境的影響,給公共體育教師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生理方面,體力精力消耗巨大,出現疲勞、乏力、肌肉痠痛等症狀;心理方面,出現煩躁、焦慮、厭倦、力不從心等情緒特徵,產生職業倦怠的現象,導致出現,消極怠工、敷衍了事的表現,直接危害教學行為,對教學和個人生活狀態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公共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致因

  (一)社會環境因素

  1.公眾體育意識薄弱,認為體育課程可有可無。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體育作為教育一項重要指標被重視起來,與智育、德育共同發展。而實際上,體育在高校教育中仍舊非常薄弱。儘管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可設專案逐年增多、設施不斷完善,但是公共體育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廣大師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認識薄弱,公共體育課程被普遍認為是“可有可無”、“帶學生活動活動”的課程。師生體育意識薄弱,對體育課程不夠重視,教學過程很難達到健身、培養運動習慣的目標,給體育教師教學帶來巨大的教學壓力。長此以往,教師不能夠實現自身特長的發揮,挫傷了教學的積極性,教師成效感底下,對工作失去耐心和興趣,出現煩躁、厭倦的情緒。

  2.公體教師社會地位不高,邊緣化現象嚴重。儘管在教育領域體育健身意識總體有所提升,但是廣大師生對體育教師以及體育課的重要性認識仍然比較淺薄。公共體育課程“可有可無”的現狀決定了公共體育教師社會地位低於其他科目的教師。尤其是在學術研究為重的高校,體育教師的地位更是“低人一等”。體育教師常年從事體育訓練,外形給人四肢強壯的印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更加讓人們誤認為體育教學僅僅是體力勞動。在我國“重文輕武”的大背景下,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沒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影響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對學生的興趣。長時間社會勞動得不到尊重,勢必會增加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發生的機率。

  (二)工作環境因素

  1.工作量多,工作負荷過大

  高校擴招導致本科院校學生量劇增,師資力量供不應求,特別是公共體育教師出現嚴重不足的現象。工作量多,工作負荷大是公共體育教師共同感受。許多教師每週課時量都在12節以上,除此之外,還有早操、學生體質測試、學校代表隊訓練,以及高校組織舉辦的各項體育活動和賽事。過大的工作負荷,休息時間得不到保證勢必會造成職業倦怠。

  2.設施不完善,工作環境易受外界影響

  隨著高校擴招,學生量劇增,課時量增多,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裝置不能夠滿足師生的要求。由於總體課程的增加,部分室內課改在室外教學,室外的環境容易受到天氣環境的影響,以合肥師範學院為例,體育專業的舞蹈及操課的課程在室內教學,學生過多造成的舞蹈教室緊張,室內舞蹈教師以體育專業的專業課為主,公共課程集中在室外教學。室外教學場地空間足夠,但是音響、鏡子這些操課必備的教學設施受到了影響;另外,室外容易受到暴曬、寒冷、雨雪天氣的影響,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器材和裝置需要多人共用一個,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和效率,以合肥師範學院為例,該學校設定高爾夫公共體育課程為例,但是高爾夫球杆裝置嚴重不足,造成了每個學生平均只能一節課只能接觸到一次球杆,本來應該人手一份的教學裝置變成了“稀罕物”,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與健身、培養運動習慣和興趣的教學目標相距甚遠。設施不完善,工作環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增加了公共體育教學的難度,致使許多體育教師覺得公體課程“教不出成績”,特別是剛進入高校體育教育行業心懷雄心壯志的年輕教師,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嚴重挫傷成就感的,導致認知、情緒、行為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形成職業倦怠。

  3.工作缺乏認可,低成就感

  公共體育課程在高校課程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廣大師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認識僅限於“活動活動”“可有可無”,對體育教師的認識也侷限於“帶學生活動一下”“沒有教授學生實用性的知識文化”。學生對待體育教師的尊敬程度與態度遠遠低於其他專業科目的教師,不能將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課堂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同等對待,對於期末考核也多是“糊弄”。體育教師工作多年但是教學成果不大,工作得不到高校師生的認可,工作情緒很難保持積極的態度,進而導致消極怠工的現象,學生更難以對公共體育課程重視起來,形成惡性迴圈,低成就感是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最顯著特徵。

  (三)個人因素

  (1)個人性格特徵

  個人性格特徵是造成職業倦怠差異的內隱因素。具有積極、熱情、自信人格特徵的教師在對待反覆多年教學中比消極、淡漠人格特徵的教師更容易克服職業倦怠,保持良好的積極性對待教學任務。

  (2)專業技能發展

  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的高低影響著教師的成就感高低,直接影響了教師職業倦怠的程度,專業技能高的教師能夠在教授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很好的掌控課堂和學生的情緒反應,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較容易獲得學生的尊重,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比較好,教師成就感增強,負性情緒降低,職業倦怠的程度會大大降低。與之相反,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比較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控制課堂方面會出現種種問題,引起教學效果不佳,成就感長期缺失,負性情緒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加大了職業倦怠的程度,長此以往,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個人生活。

  三、解決公共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建立公共體育教師社會支援系統

  儘管教育系統已經對體育重視起來,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但是體育在教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地位仍然處於被忽視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強社會輿論的影響和引導,體育教師不僅僅是“一介武夫”,而是倡導“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的宣傳者和引導者。從學生時代養成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才能夠真正實現“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的良好風尚;另一方面,改變“重文輕武”的陳舊觀念,身體為生命之本,真正實現“文武並舉”———體育與智育德育並舉,提升體育的地位,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得以提升時,才能有效夠降低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程度和發生機率。建立公共體育教師的社會支援系統,用積極肯定的眼光看待體育教學,尊重體育教師的工作和勞動成果,消除“低人一等”陳舊觀念,為體育教師營造一個公共信任的社會氛圍,提高體育教師的自尊感,降低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發生機率。

  (二)建立適宜體育教師教學的工作環境

  1.增加師資力量,減輕體育教師教學負擔

  課時量大,教學負擔重,多年重複的課程教學活動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工作缺乏自主性、創造性,成就感低下,負面情緒增多是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學生劇增,教師仍然保持原有水平,增加教師的課時量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辦法,因此,應從減輕體育教學負擔入手,增加師資力量,減少教師的課時量,增加教師的科研教學,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時間和空間,促進教師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提高,減少重複教學的負面情緒,提高教學和科研的成就感,降低職業倦怠的存在機率。

  2.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完善教學設施

  教學設施給體育教師帶來的困擾,讓體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增建和改造操課及舞蹈類課程教室,實現多個舞蹈教室同時教學,改善部分舞蹈類、操類課無鏡面室外教學的狀況;添置必要的器材裝置,改善多人共同使用資源的狀況,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從學校層面對公共體育課程重視起來,讓廣大師生改變公共體育課程是“可有可無”的“輔助課程”,為體育教師建立辦公場所,為公共體育教師建立適宜教學和辦公的工作環境,緩解公共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

  3.增加專業培訓再教育機會,建立心理輔導系統

  進入公共體育教師崗位之後,教學任務繁重,幾乎佔據了整個公共任務的全部,教師課時量大、常年重複教學,很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專業再教育是每個高校教師進入崗位之後繼續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專業再教育不僅能夠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輕鬆地駕馭課堂,處理好和學生的教學關係;而且能夠讓教師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體驗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感,提升對自身教授科目的興趣,將更多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避免長期重複教學帶來的倦怠情緒,自我價值感提升,降低職業倦怠程度。教師在多年教學中產生職業倦怠後,苦於無法解決,直接影響到教學和個人生活,良好的心理輔導系統對解決體育教師職業倦怠不容忽視,負性情緒如果得以及時的關懷和處理,適宜的方法解決,就很難惡化,直至最後影響教學和個人生活。高校對於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對於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關懷仍然幾乎為零。幫助體育教師充分了解職業倦怠發生作用心理機制,及時關注職業倦怠的負面情緒,引導體育教師主動面對職業倦怠,用正確的方法疏導職業倦怠帶來的負面情緒。

  (三)體育教師自身自我除錯

  1.培養良好的品質,正確面對職業倦怠

  積極、熱情、自信的品質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影響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增加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熱愛,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水平,增加教師的自尊感、成績感,大大降低職業倦怠的發生機率;相反,教師在教學中標出消極、冷漠、倦怠的情緒時,會大大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關係僵硬,學生出現逆反情緒,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教師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尋找自尊感,成就感,惡性迴圈,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程度加重,嚴重影響教學和個人生活。

  2.積極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個人專業素質

  個人專業素質高低是能否輕鬆控制課堂教學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積極參加專業技能再培訓,提高個人專業素質,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在專業素質過硬的基礎上,更容易處理與學生的互動,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賴,輕鬆控制課堂教學,同時在專業技能在培訓中,教師在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能的過程中,體會人生價值的實現,能夠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自尊感,也大大減緩多年重複教學帶來的負面情緒,從個人專業技能角度減輕職業倦怠帶來的不良影響。

  第四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研究物件與方法

  1.1研究物件

  以百色學院2011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選項班的56名學生為研究物件,以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為研究內容。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透過中國知網系列資料庫、萬方資料庫等網站查閱、收集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文獻資料,為本論文提供參考素材和理論支撐。

  1.2.2專家訪談法

  走訪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專家和教師,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面的問題進行諮詢和訪談。

  1.2.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設計調查問卷並進行效度檢驗,在此基礎上對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前後學生的認知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6份,回收有效問卷56份,有效率為100%。

  1.2.4教學實驗法

  在2013年2月至7月的公共體育課期間,隨機選擇兩個民族傳統體育選項班進行實驗,驗證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效果。2.2.5數理統計法對教學前後學生體質健康資料運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並對調查所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狀況

  根據場地器材狀況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內容方面主要開設了搶花炮、三人板鞋競速、珍珠球3個專案。從開設的專案看,這些專案能夠有效鍛鍊學生的耐力、力量、速度、靈敏等素質,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從學生選課情況來看,由於女生人數太少無法正常開班,導致選擇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的全部是男生。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身體素質練習、技術動作學習與練習、教學比賽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身體素質練習促進學生技術動作的學習與掌握,在教學比賽中加強對技術動作的運用,進一步鞏固技術動作,進而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2.2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析

  教學前與教學後由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測試細則按照教育部頒佈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的測試方法及規則進行。對教學前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臺階試驗、肺活量體重指數、立定跳遠這三個評定指標教學前後都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l),說明透過一個學期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學習,學生的心臟功能與肺功能都得到了提高,下肢力量得到了加強。但是作為評定上肢力量指標的握力體重指數,教學前後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認知狀況

  2.3.1學生的興趣程度

  教學前後對學生的興趣程度進行了調查,在教學前,有42.86%的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有57.14%的學生不感興趣和一般,持不感興趣和一般態度的學生是因為自身感興趣的專案(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已被選完,但為了修滿學分不得不選擇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透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的學生比例上升到87.5%,僅有3.57%的同學不感興趣。

  2.3.2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評價

  為了解學生對教師所安排的教學內容是否適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班的5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兩個選項班有89.29%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較適合自己的水平,有7.14%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的要求過高,3.57%的認為過低。(見表3)這充分說明教學內容安排合理,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需要。

  2.3.3學生對教學組織形式的接受程度

  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競爭性等特點,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對教學組織形式接受程度方面,有85.72%的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的教學組織形式非常滿意和滿意,僅有14.28%的學生感到不太滿意和不滿意。

  2.3.4學生課後練習狀況

  透過對學生課後練習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有37.5%的學生課後經常進行練習,偶爾進行練習的學生佔53.57%,僅有8.93%的學生課後從不練習。(見表5)影響學生課後進行練習的主要因素是場地器材的限制、缺少組織和指導等。

  2.3.5學生對提高競爭意識的自我評價

  透過一個學期的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學習,尤其是透過搶花炮、三人板鞋競速、珍珠球等專案的比賽,有76.7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競爭意識有了明顯提高,16.07%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提高,僅有7.14%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競爭意識沒有提高(見表6),說明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對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2.3.6學生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終身體育鍛煉專案的態度

  透過調查發現,在教學前,僅有14.29%的學生會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終身體育鍛煉專案,有58.93%的學生則持不一定的態度,有26.79%的學生不會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終身體育鍛煉專案。而在教學之後,有48.21%的學生表示願意在畢業後繼續參加民族傳統體育專案的鍛鍊,並作為終身鍛鍊身體的手段,僅有16.07%的學生表示不會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其終身體育鍛煉的專案,充分說明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2.4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效果

  2.4.1學生體質得到了增強,提高了健康水平

  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使學生的耐力、力量、速度、靈敏等素質得到有效的鍛鍊,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提高,下肢力量得到了加強,體質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對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4.2學生熟練掌握了各個專案的基本技術和戰術,並能靈活運用

  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組織有序,學生透過循序漸進地學習逐步掌握了搶花炮、三人板鞋競速、珍珠球等專案的基本技術和戰術,並在教學比賽中對技術和戰術進行了靈活運用,進一步鞏固了技術動作,達到了提高興趣、愉悅身心、增強體質的目的。

  2.4.3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透過一個學期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加強了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案的瞭解和認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在相互承認、相互激勵的過程中,增強了集體協作精神和團隊凝聚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我鍛鍊的能力,掌握了鍛鍊的手段和方法,從而逐步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透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將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學生的身體素質、技戰術的掌握、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程度、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1.2將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熟練掌握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案的基本技術和技能,培養了他們較好的社會適應和社交能力,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提高了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為他們進入社會後終身參加體育鍛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1.3進一步豐富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有效避免了傳統體育課內容枯燥、乏味的缺點,為高校體育教學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活力,符合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對培養學生自我鍛鍊能力和提高競爭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在高校中的普及與開展,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利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1.4將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目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一個參考,並且透過實踐檢驗具有可操作性,但同時也面臨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缺乏、師資力量薄弱、評價內容和標準不完善等問題。

  3.2建議

  3.2.1各高校應結合地方特色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將本地區獨具民族特色的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遵循健康性、可接受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的原則,透過教學化處理,規範教學程式,增強科學性,使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體系的規範化和科學化。

  3.2.2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基本條件,建議各高校加大經費的投入,完善體育場地,購買和製作民族傳統體育器材,進而更好地滿足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需要。

  3.2.3高校現有的體育師資結構不能滿足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需要,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各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一批理論紮實、專業技術過硬的教師,同時支援教師參加各種形式和渠道的培訓與學習,增強教師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

  3.2.4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進一步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以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

  第五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分析與討論

  1.1國外網路考試系統的發展

  考試的歷史由來己久,而且考試的模式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校園網路考試系統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標準之一。國家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資訊化程度。……”可見,校園網路考試系統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十分重要。目前,計算機自適應考試理論(ComputerAdaptiveTest,簡稱CAT)的大量研究與應用,以提高考試效率和考試的適應性、科學性。計算機題庫系統是計算機輔助教育考試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它是利用計算機資訊儲存量巨大、並且便於管理的特點建立起來的一種用於考試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在國外,最早的試題庫是1968年IBM公司和美國洛杉磯學區共同開發的CTSS(ClassroomTeacherSupportingSystem)系統。系統最初管理一個美國曆史題庫,其中貯存有800道題目,能為中學教師生成測驗試題、家庭作業課堂討論題以及課外輔導材料等。在1993年,美國又開展了OCPC計劃,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生作業的問題。隨後又開展了課程上網的計劃。如美國MIT的Athena系統就是一個多媒體、分散式、網路綜合教學系統。而Stanfod大學的V系統和加州Berkeley分校的Sprite系統都已執行多年,並在不斷完善和擴充之中。在考試發展的過程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一些有影響力的考試已經逐漸地實現了無紙化。TOFEL考試、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工商管理類研究生入學考試(GMAT)等考試都己採用計算機自適應考試的形式。在歐美許多國家,CAT己成為教育測試、職業測試和認證考試的主要形式。近年來,在國外主要是在美國出現了一些支援網路考試的系統,比如美國的SylvanLearnintSystemINC,它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數千個考試中心,提供近百個不同的型別,一千多種考試。印度國家資訊科技學院自主研發的線上考試系統,主要注重實踐性的操作,於2003年在上海地區進行了測試。還有幾個已經投入使用的考試系統分別是Mklesson,TutorialGateway和theOpenLearningAgencyofAustralia’s(OLAA)system。

  1.2我國高校網路考試系統的發展

  國內計算機網路考試雖然起步較晚,但由於硬體、軟體條件也已比較成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我國高校教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網路教學為線上考試系統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考試作為教學檢驗的一大重要環節,各地高校對無紙化考試和網路考試系統的研究也日趨成熟。在1987年成立了中國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學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與應用。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都成立了CAI中心。隨著的CAI發展,許多考試都已經採用試題庫管理系統進行出題,在我國,先後建立了高考試題庫、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試題庫和計算機等級考試試題庫等。現在,許多大型考試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由計算機管理的試題庫系統,有的還帶有自動閱卷系統。為了適應遠端教育日益發展的需要,開發網路試題庫系統勢在必行。2000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對網路試題庫系統進行招標,華南理工大學憑藉著其在通用試題庫系統研製上的突出表現,以及在試題庫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力量,成功中標承擔了“大學數學系列網路試題庫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任務,並於2002年3月圓滿完成並透過驗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線上考試系統”,為該校先進計算機技術研究組於2003年開發的分散式網路評測與考試系統,主要用於程式設計及比賽,對被評測的使用者提交的答案進行評分,並對分數進行有效的管理,考試無紙化,評分自動化。

  1.3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網路考試系統的優勢與不足

  計算機和網路的出現影響了現代教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教學和測試已經成為各學科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傳統的高校體育理論課考試以筆試為主,從命題、測試、閱卷到成績錄入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應該從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等角度出發,充分利用現代化高科技來進行考試。網路考試系統的優勢在於:自身建有強大的試題題庫,由專門的管理員負責維護和管理系統執行,對試題有較好的保密性;區別於傳統考試,線上考試系統可隨機生成不同的測試試卷,即使在同一時間同一考場的考生也無法進行作弊;試題的覆蓋面較廣,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水平;線上考試系統的標準化管理,也避免了人為因素對考試結果的影響,使考試更加公平公正;計算機的普遍使用也為實現大規模考試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網路考試系統應該具備的功能包括:(1)考試相關安排:負責學生線上報名,分配考生考號和考場安排,考卷同一回收和考試成績公佈。(2)建立考試題庫:收集整理考試試題,制定考卷及試卷分析。(3)線上測試功能:在考生答題階段能夠保證試題顯示,記錄答案和對答案進行判定。網路考試系統的基礎在於考試題庫的建立和維護。首先要實現高校體育各專案的題庫建設,不同專案授課教師需要共同完成整個理論考試的題庫;同時藉助多媒體網路課程的實施,實現課程和題庫在統一平臺的操作,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能積極主動登入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做好充分的考試準備;在題庫管理方面要實行許可權管理,因此係統管理員要享有對新增試題、編輯試題答案、定時對老舊試題刪除的許可權,該系統要確保管理員能設定考試時間和考試考題型別。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網路考試系統的設計,要實現人機對話,採用簡單快捷的操作方式。學生只需要在有網際網路的考場就能透過ID登入系統參加測試,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試效率。為方便考生答題,系統應對考試時間和答題進度做相應的提醒,為確保只有沒有參加過考試的學生才能進入考試介面參加考試,該系統應當針對不同ID的學生顯示不同的考試題目。考慮到使用該考試系統的使用者安全性,考生登入系統要有唯一的密碼,已登入的考生不允許重複登入。在學生考試介面,系統將根據考試時間和學生ID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試題生成考卷,每個ID的試題都有不同,也能有效降低學生考試作弊的機率。測試結束後系統能夠快速有效地進行試卷判定,無需人力再進行判卷,減少了教師閱卷的主管因素,也更能體現考試的客觀和公平。考試結束後讓學生及時查詢考試成績,真正實現線上測試便捷高效的特點。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高校開始試行公共體育理論課考試網路化,相對於傳統體育理論課考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1)考試試題分類不明確。體育運動有多個專案,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體育理論知識也與政治、經濟、醫學等有密切的關係。由於設計類別較多,很多體育理論測試題目沒有經過很好的分類,進而導致體統隨機生成的考試試卷不合理,難易程度參差不齊。題庫內試題過度集中在某些運動專案上,也會令考試程度偏易或偏難。(2)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實施。體育課在高校普遍課時較少,網路線上課程往往不受學生重視,從而也影響了線上考試系統的應用。管理員對線上測試系統疏於維護和管理,出現在期末時間有大量使用者登入時系統容易癱瘓。

  2結論與建議

  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網路考試系統將授課教師從繁重的手動出題、組織考試中解脫出來,提高了體育教學的效率,對體育教學品質的提升有很大的貢獻。網路考試系統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考試的一種形式,需要與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相結合。網路技術手段是為應用而服務,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網路考試系統也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體育教學的思想不斷更新而改進。為實現其設計和開發,各高校相關部門應當組建專門的技術團隊對已有的網路考試系統進行測評,完善其不足,並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從而真正實現高校體育理論課考試的無紙化和智慧化。

  第六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前言

  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很重視對課程設定的研究和改革。最佳化體育課程設定,必須確定“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實際、實效、實用出發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增強學生體質,注重終身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以強身育人為目標,力求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2.研究物件與方法

  2.1研究物件

  成都8所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設定現狀。其中學校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大學、四川旅遊學院、成都紡專、西華大學、成都工業學院、四川託普資訊科技職業學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與本研究有關的大量文獻和相關書籍。

  2.2.2專家訪談法

  透過網路、電話及親自走訪部分高校的一些有著多年教學實踐的體育教師和專家、相關專業的學者,將資深學者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思想匯聚一起進行綜合分析,瞭解他們對現今高校公共體育課的現狀的'看法和建議。

  2.2.3問卷調查法

  採用隨機抽樣方法調查,其中學生問卷發放500份,回收437份,回收率為87.4%,教師問卷發放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為96.0%。

  2.2.4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資料進行數理統計。

  3.結果與分析

  3.1課程開設情況

  調查顯示,在大多數高校中,應引起高度重視的是很多高年級和研究生以上的學生都未開設體育課程,基本在二年級開設了選項課,在一年級開設選項課還較多,對病弱學生開設保健課有的學校還沒重視。在被調查的學校中都反映,高年級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明顯減少,學生的身體形態、素質、技能等綜合指標在高年級普遍有所下降,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常規型教學課仍是一、二年級最主要,最基本的課程型別,但是,目前僅在一、二年級開設體育課程是不夠的,應進一步合理、有效、積極地開設高年級體育選修課程,尤其是還應重點關注高年級的自主型活動課和開放型綜合課兩種課型。自主型活動課中體能課、競賽活動課,除了開專題講座、進行技術輔導、考核測驗外,主要由學生自主性活動、自學自練、組織訓練比賽、觀摩交流。開放型綜合課中的俱樂部制教學課既不同於傳統的常規型教學課,也不同於自主型活動課,其在教學管理上是開放的,在組織教學的形式、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等方面是綜合的。這種課程型別是普通高校今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種受學生歡迎、很有發展前途的課程型別。

  3.2公共體育課程內容設定情況

  各學校體育課程由於師資人數、體育場地、器材裝置條件、以及學生對一些課程內容的愛好程度與課程設定差異較大,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定上很難統一。從調查結果來看,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網球為各高校必修專案。其它專案設定有所不同,傳統專案田徑、武術受到了一定的冷落。新興專案還較少學校開,不過已有學校起著帶頭作用,例如定向運動、輪滑、跆拳道等專案在部分高校也逐漸興起。

  3.3學生對體育課程專案選擇數量的意向調查

  在大學期間學習幾個體育專案比較合適?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多數學生傾向於每學期一選,可選擇一個主項,一個副項,即大部分學生四個學期傾向4次選擇專案。而四個學期選1--2項的只佔14.2%。不過有的學生也會因為喜歡一兩個專案,多次都重複的選自己喜愛的專案,以便提高鞏固,達到真正的掌握。常規的提法是,讓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方法。然而,從堅持鍛鍊的角度來看,這種提法有不足之處。一是忽略了學生生理方面的變化,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而且鍛鍊手段也有所不同;二是忽視了生活環境對鍛鍊的影響,不同專案有著不一樣的條件要求,足球需要很多人才能一起鍛鍊,而乒乓球可能2個人就能一起鍛鍊,而且受場地限制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另外,大學生體育興趣特點也與中小學生有很大的區別,中小學生興趣較為廣泛、不穩定,對未接觸的專案都有一種好奇新鮮感,時而喜歡這樣,不久可能又喜歡上其他專案了,而大學生漸漸地對許多體育專案都有所認識,就會選擇性的喜歡一些專案,並集中發展它們。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生理、心理的變化,影響著對事物的興趣的變化。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除了全面發展學生的體能,增強身心健康,培養一些必備的體育技能外,在教學單元、時數允許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儘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為著眼點,使學生多學習掌握一些健康知識和健身方法。大學生在課程內容和專案的選擇上應當有所擴充套件,並且有深入學習的必要。

  4.結論與建議

  4.1探索一條適合自己學校校情的課程設定模式

  4.2積極改善體育課程設定

  4.2.1合理進行體育課程的設定,將其設定得更具有靈活性,並積極、有效地開設好高年級體育選修課程;

  4.2.2以學生為本,建立以健康體育為主線,素質教育為根本的課程體系;

  4.2.3根據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專業特點,結合大綱,選編好實用、新穎的教材;

  4.2.4更新教學內容,並拓寬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並增設自己學校特色課程內容;

  4.4.5明確當前教學任務,並積極抓好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向多視角全民健身轉化。

  第七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高校作為培養人的重要場所,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校有義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或思想,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總結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起到教育指引的作用:高校體育以健體育人為主要目標,透過在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體包括體育的價值、情感、理想、物質條件、制度、道德等,以起到規範學生行為、引導其思想、塑造其現代意識、磨鍊其意志力的作用。同時,透過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起到娛樂調節的作用:體育活動具有娛樂性的特點,高校體育教學也以實踐活動作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因此,公共體育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調節學生的緊張情緒,增添生活情趣,調劑單調的學習生活等。若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內容,會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提高組織活動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藝術欣賞能力、文化素養等,真正實現寓教於樂的目的。

  (3)起到激勵凝聚的作用:競技性是體育運動的一大特徵,體育競賽中必然會有勝敗之分,而勝敗直接關乎個人、團體、學校的榮辱,這就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盡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挑戰、去創新、去競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並激勵其傾盡全力挑戰自己的極限,提高其責任意識。

  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建議

  2.1教師自身注重人文素質修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其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若體育教師僅在課上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和體育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靈魂、思想、智慧等方面的培養和引導,即忽視了行為訓練、意志鍛鍊、情感體驗等,就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因此,教師應首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這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塑造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知識淵博、情感豐富、品質優秀、行為規範的個人形象,透過高尚的人格魅力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並影響和感染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例如,教師可把教學的過程看作是與學生一起發現真理、一起進步成長的過程,改變以往知識傳授者的姿態,而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活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多發言,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可就某一觀點進行爭辯,使其懂得放棄和堅持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改正錯誤、互相尊重、謹慎謙虛的人文精神。

  2.2加強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我國的體育文化也是從傳統的文化中發展而來的,帶有明顯的傳統文化烙印。我國的傳統文化蘊涵濃厚的人文精神色彩,如重視禮儀廉恥教育,注重人文修養、道德標準等,這些都與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緊密相連。因此,加強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同樣非常重要。例如,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體育運動專案,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養。進行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關鍵在於古為今用、取其精華,使用陶冶的教育方式,將體育教學和人文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使傳統體育文化中所包含的精華理念轉化為理想人格的目的[2]。

  2.3教學理念的創新

  要想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目標,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必然的選擇。因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著眼於塑造理想人格、發展獨立自主意識的一種全新的教育觀。這種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力、理想、情感等方面,有助於學生找到和明確人生理想與目標,完善人格發展,以嶄新的形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新教學理念,改變以往以提高學生體育技能為主的教學理念,更加註重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

  2.4注重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

  受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如今的大學生很多都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等現象,其心智表現很不成熟。因此,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應十分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使其能夠成為擁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培養其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懂得團結協作、堅持不懈等品格。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足球教學時,應強調團結協作和集體榮譽的重要性,透過灌輸這些思想使學生明白足球場並非個人的秀場,而是體現一個團隊整體實力和魅力的舞臺。另外,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可使其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所謂科學道德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即不弄虛作假、尊重他人、尊重事實、敢於面對錯誤或堅持真理的一種態度;二是正確對待科技成果社會功效的態度,即教育學生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3]。這些品質都需要經過精心的培育才能形成。因此,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透過各種細節融入人格教育的內容,以健全學生的人格。例如,對青年人來說,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體育教師可在教學中宣傳有關體育明星的事蹟,引導學生找尋到真、善、美的真諦,從而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道德,以激發學生奮起拼搏的精神。

  2.5注重開展體育精神教育

  體育運動作為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運動中所蘊涵的體育精神也由此形成,這種精神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均至關重要。目前,競技類的體育比賽對全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其內涵更加豐富、外延也更加寬廣。體育比賽所蘊涵的意義已超過比賽本身,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其中蘊涵著諸多的人生哲理。因此,體育教師應十分注重開展體育精神教育,這裡的體育精神主要是指“奧林匹克精神”,這是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宣講奧林匹克精神,包括講解體育運動的宗旨、真諦等。透過體育精神教育糾正不正當的競爭觀念,啟發學生敢於拼搏、正確對待他人、客觀定位自己。

  3小結

  綜上所述,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為此,教師應十分重視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並首先從自身做起,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透過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創新教學理念,進行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體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也是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學校和教師應共同營造出有濃郁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