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調查與分析論文

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調查與分析論文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一項系統工程。在對高等學校大學生智慧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影響因素、評價激勵等調查的基礎上,透過對調查資料的綜合分析,闡述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發展現狀、創新活動的具體形式、創新能力培養與本科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源動力、影響因素、評價與激勵存在的問題,提出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管理機制建設性建議,以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現代化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的重大戰略任務,大學校園將成為創新的主體[1]。在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廣泛使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研究教學方法與大學生創新能力之間的投入產出關係[2]。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水平,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北京林業大學工學院對本科教育階段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情況進行了調查。基於此調查,對大學生創新發展現狀,本科教學、管理機制對創新能力培養進行綜合分析。

  一、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樣本。本次調查的調查物件為工學院關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或有一定創新活動經歷的本科生。共發出調查表100份,回收有效樣本83 份,調查的學生共涉及2010級和2011級自動化、電氣、機械和車輛4個專業的本科生,調查的學生佔同類學生總數的12%。樣本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調查目的與調查內容。本次調查以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相關影響因素為主要調查目標,以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與課程教學各環節之間的關係為主要內容,探索大學本科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的互動關係,並以此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促進、管理服務機制、評價激勵體系。主要調查內容有:① 調查物件科技創新經歷。包括年級、學習成績、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經歷、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所取得的成果與成果性質。基於開展創新活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實際上是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我們的調查物件也主要集中在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②調查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本科課程教學之間的關係。列出專業主要骨幹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讓調查物件對其重要性進行排序,以此作為後續資料分析的基礎。③大學生創新活動的影響因素調查。調查在本科教育階段評價大學生創新能力各評價指標,透過排序的方式調查各評價指標在評價中的重要性,本部分也是後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基礎。受知識技能、實踐基礎和專業背景的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具有被動性、稚嫩性、短暫性、專業性等特點。被動性是指大學生科技創新不是源於個人的靈感和效益的激勵,而是源於學校機會和激勵或教師的引導和促進;稚嫩性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在思維表現和創新成果質量中具體表現比較稚嫩,對很多問題僅僅停留在思維或者概念的層面,對各種問題考慮也比較片面,對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考慮不周;短暫性是指大學生對科技創新能力認識比較模糊,缺乏具體目標,能力和思維缺少永續性,需要學校教師的督促和激勵;專業性是大學生創新能力源於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大多數表現為專業知識的應用。

  二、調查資料分析

  根據專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時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感知體現以下特徵。

  1.科技創新活動形式多樣,參與程度有較大差異。目前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形式多樣,但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科研訓練專案和各類科技創新競賽專案。在調查的80多名學生中,有24%主持過科技創新專案,這一點與學院的統計資料基本一致;30%的學生參加了科技創新專案並做了較多的實際工作;有 22%的學生參加了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並獲得了各類獎勵,其中45%的學生獲得了各級獎勵。調查樣本中只有15.6%的關注科技活動的大學生沒有任何從事大學生科技活動的經歷。

  2.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與學習成績有高度的相關性。本調查以學積分成績為主要依據(也是目前絕大多數高等學校成績評價的基本依據),把成績分為 5%以內、5%~15%、5%~30%、30%~50%、50%以後5檔。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有近20%排名在前5%,50%的學生在前15%,近 90%的學生在30%。可以看出,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與學習成績有高度的相關性。學習成績越好,其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越高,參加的機會越多。如果以相應的數字代表學習成績,建立參與度與學習成績的線性迴歸模型,其相關係數達0.9772。但是成績優秀的同學(前5%)與成績優良(前15%)的參與度幾乎一致。

  3.科技創新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成果質量有待驗證和提升。學生科技創新成果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各類科技競賽中獲得獎項;二是取得專利、軟體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型的科研成果;三是透過科技競賽開發的實物模型或者軟體成果;四是透過科技創新活動發表了相關

  學術論文

  相關資訊

  學術語言文言化的`復古傾向--一個值得關注的語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剖析傳播學術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亞洲中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試論新聞學學術規範研究的依據與路徑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試論學術嬗變中的教育創新環境法學的學術特色與貢獻

  。在被調查的同學中,有 20%在各級大學生科技競賽中獲得各級獎項;有21%的學生取得了發明專利或者軟體著作權,有20%左右的學生髮表了相關學術論文。有48%的學生科技創新成果透過實物模型或者軟體開發表達出來,實現了成果轉化。

  4.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課程教學關係密切,但課程教學對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體現。本調查從定性調查了科技創新能力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課程之間的關係。調查發現,只有7.2%的同學認為理論課程教學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關係非常大,50%以上的同學認為理論課程教學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關係比較大,有超過40%的同學認為理論課程教學與科技創新能力沒有直接關係或者關係很小。在實踐教學領域,只有10%的同學認為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關係非常大,有66%以上的同學認為理論課程教學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關係比較大,還有超過20%的同學認為理論課程教學與科技創新能力沒有直接關係或者關係很小。

  本調查還分專業對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具體的理論教學課程與實踐教學課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調查。各專業挑選15門主要理論教學課程和10門左右的實踐教學課程,讓學生選擇其中的與創新能力培養關係較大的5~8門理論教學課程與4~6門實踐教學課程。各專業選擇率較高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如表2、表3所示。除了個別課程選中率在80%左右以外,大部分課程選中率在50%以下。根據調查,與學生科技開發直接相關的理論實踐課程選中率偏高,但是偏基礎理論的課程選中率偏低。課程教學對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一方面,學生對課程和科技創新認知水平有一定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教學實踐中,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有待改善和提升。

  5.學生自身品質與意志力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科技創新過程和實踐課程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調查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方面,40%的學生認為性格品質與意志力與科技創新能力有關係,49%認為關係比較大。大家普遍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是自身品質與意志力的外在表現。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方面,調查給出大學理論課程、大學實踐課程、自己業餘興趣與愛好、創新專案的完成過程等選項。調查採用排序的方式進行。41%的學生把創新能力的完成過程培養排在前2位,37%的學生把大學實踐課程排在前2位,而源於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卻只佔28%。這說明,目前大學生創新具有普遍的被動性。創新的動機和靈感來自於任務的完成和學習中思考和探索,而基於自己的興趣與愛好相對比較少。

  6.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尚缺少有效的、客觀的評價手段。根據調查,創新能力的評價主要渠道還是可見的創新成果,如發表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專利申請、成果獲獎、產業化應用情況、成果答辯考核等,在各選項中,除了發表論文數量與等級選中率偏高(42%),成果產業化應用偏低(28%),其他選項的選中率差別不大,說明目前對創新成果評價還難以形成大家認同的標準。對學生自身素質,如性格、品質、意志力的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同學之間的互評、專項綜合測試是幾種大家容易接受的評價方式。

  三、分析與總結

  雖然由於調查樣本的侷限性、學生對創新能力的認識和調查表本身的侷限性,調查資料和結論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但調查總體上可以反映學生對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認知情況。調查反映出高等學校在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以下表現和問題。

  1.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競賽的開展,促進了大學生進行科技活動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夠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各類科技活動的引領下,大學生從大一的瞭解、大二的介入,再到大三、大四的深入,大學生科技活動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同和歡迎。透過科技活動,在實踐中積極把專業理論、科技實踐有機地聯絡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思考和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學生對科技創新能力的認識和自我培養在加強,但是存在較為普遍的稚嫩性、被動性和模糊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都有所瞭解,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透過不同方式參加了各類大學生科技活動。從創新能力原動力與影響因素調查的情況看,學生科技創新的思路大多數來自於指導教師的指導和自己完成科技創新專案的探索與學習,較少來自於課程學習的積累或者自己的興趣愛好與靈感。學生在從事創新活動過程中,較為依賴指導教師的指導,主動的、靈感性的創新較少。所以大學生創新能力需要教師的引領和學校管理體制的激勵。[3]

  3.在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探索和改革。根據調檢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與課程學習關係的認識不夠,尤其是對基礎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雖然受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但也說明在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踐中,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知識點本身,對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的切入不夠。在教學內容中,應該加強課堂教學內容對工程實踐的指導性和引領性;在教學方法中,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不利於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應該逐步推廣任務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互動。

  4.構建結構清晰、目標明確、制度完善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服務機制。科技創新管理服務體系是人才培養重要的支援系統。在現代化的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要加強科技創新服務激勵機制建設。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主要是由學校教務部門管理,但是傳統的教學管理與服務模式相對較為簡單,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涉及到立項、審查、考核、評價、激勵等方面,既有教學管理的特點,又含有科研管理的內涵,同時還兼有學生管理的模式。所以應該從學校的層面,建立學校學院的科技創新服務管理機制,實現科技創新的服務化、體系化、規範化管理;其次要加強教學科研服務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是教學的拓展,也是科研的序曲,是創新思想的實現,也是創業的演練;最後要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機制。根據調查,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專案的來源主要源於由學校管理的國家下撥的專項經費,創新成果也主要是論文、專利等智慧財產權性質的成果,亟需拓寬成果轉化渠道,建立學習、實踐、創新、創業的綜合服務體系。[4,5]

  本次調查在樣本數量、調查內容、調查方式中還有諸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次調查對教工和教學管理進行了調查,但由於樣本較少,在本文只對學生的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在後續的調查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總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