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的途徑論文

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的途徑論文

  摘要:近年來,農業科技化與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改革中重要的改革專案,透過強化基本的農業發展規劃體制,使農業科技化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進而形成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本結構,但如何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成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因此本文就新時期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的模式展開探究,並總結出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新時期有效的暢通渠道及相關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新時期;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農業發展是我國產業結構中,重要的基礎環節,農業發展關乎我國各行業各領域的長久穩定發展,提升農業產量與總產值是現代農業規劃的首要目標,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融入,為農業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僅僅不到十年時間,我國利用強化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方式,使農業總產值增長將近一倍,是自農業規範化與專業化發展以來,最有成效的農業發展規劃模式。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的形勢和機遇對現代農業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優質高產農業新品種及能夠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新技術和新設施,而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來實現。伴隨著我國財力的不斷增強,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財政合計安排262.75億元用於農業科研、農業技術與服務體系等方面,有力推動了農業科研工作的開展和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然而科研成果轉化率始終偏低。我國每年經國家和省級部門鑑定的農業科技成果達1萬項左右,其中約30%可推廣,但實際轉化率只有10%~15%,遠低於發達國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與產業脫節,導致部分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不匹配,以致農業科研難以形成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創新鏈與技術鏈。二是我國眾多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轉化環節薄弱且轉化體制機制不適應科技進步的要求,導致相當一部分有應用價值和前景的農業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因系統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積壓在“庫”無法產業化。三是由於我國企業自身的研究水平較低,導致對來自大學和科研院所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撐能力差。四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評價體系導向不夠科學,評價標準主要依據發表論文數量、刊物等級等,形成了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和重成果輕應用的導向性錯誤,忽略瞭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具體效果及對農業發展的實際貢獻。

  2多層面探索農業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新途徑

  2.1科企對接合作

  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在於商業經營,以商業資本的方式進行運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後,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則是以農業發展為主體,商業經營為輔體,推動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礎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領導農業的發展模式,不斷強化農業與科技企業的合作,科技創新對於農業而言極為重要,在提升農業產量與質量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現有的農業發展機制,使農業必然向資訊化,科技化發展,近年來提升農業種植的專業化程度,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根本目的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以社會經濟平衡為重要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種植的專業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農業在市場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創新企業與農業的合作,一方面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是科技裝置的應用,將科技有效的融入到農業發展中。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發展相對於發達國家還相對滯後,相關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產生滯後與差距的原因不在於科學技術的.落後,而是農業合作發展機制的問題,我國現有的農業發展大部分為依靠傳統的農業合作社等機構,使農業發展規劃受到限制,農業科技不能夠有效的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作用,農業發展應做到與時俱進,秉承小家變大家的思想理念,使農業科技有效實施,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僅需要農戶與科技企業的支援,也需要當地有關部門的扶持,畢竟在農業科技方面,我國起步較晚,初期發展農業科技合作的企業基本處於虧損狀態,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提高科技創新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從而使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形成有效的迴圈。受到傳統農業發展思想的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形成,必須面臨一系列的基體制改革,每一項農業科技必須經過長期的實驗,反覆驗證才能夠最終應用至農業發展中,而傳統的農業發展則以快速高效為原則,在前期的發展規劃中,的確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卻經不起長期的考驗,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夠適應未來的市場發展,導致部分農戶在一年內獲得巨大豐收,而第二年卻連連虧損,使得大部分農作物僅能夠在田地中不斷腐爛,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可完全杜絕此種情況的發生,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結合經營管理模式,使農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市場缺口,有效提升農產品需求量,讓農戶種植的農產品有良好的銷售渠道,並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有基礎的營銷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的主體優勢。

  2.2落實轉化載體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難以轉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對稱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連線科技鏈與產業鏈的“中試”環節的薄弱和缺失。“中試”環節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成功整合、熟化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關鍵,是連線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的橋樑和紐帶。但由於機制體制問題,其上游科研人員由於缺乏推廣轉化的動力、壓力和資金條件,多將成果或技術僅停留在成果鑑定和評獎層面,其下游企業由於缺乏研發人才和條件,基本沒有承受“中試”風險的能力和意願,導致這一中間環節成為遊離於當前科研鏈和產業鏈上下游外的薄弱環節。針對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應以涉農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和載體為依託,針對其將學術研究與當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職能定位和發展目標,持續不斷地將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開發和系統整合,提高現有農業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縮短成果轉化週期,使其真正發揮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孵化器的作用。

  2.3完善激勵體系

  激勵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科技的水平,激勵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利於農業發展,也對科技創新企業產生積極影響,從多個角度,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進行完善,使科技更有效的融入至農業產業化結構中,在科技創新領域,不僅企業可以獲利,在各高校與研究部門方面,也能夠獲得豐厚的獎勵,激勵其不斷地為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所努力,從而為農業發展打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結束語將農業產業化與科技成果的有機結合,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如何能夠尋找結合的途徑極為重要,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夠完成的快節奏發展模式,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基礎沉澱,使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站穩腳跟,讓科技在農業市場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以此為基礎才能夠進一步的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結構的理念,為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而尋找有效的途徑,進而為農業長期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雪娥.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問題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