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論文

培養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透過對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明確了體育教學對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在闡述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之上,為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提高了若干方法。

  關鍵詞:體育教學 社會適應

  前言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辨別區分事物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處理事務等方面的能力。在社會生活中,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環境,我們所說的社會適應並不是隨波逐流、隨聲附和,而是一種堅持正義的社會適應,是既不失做人準則又能在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的綜合能力。因此,分析研究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一)社會適應過程的實質

  社會適應過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社會適應過程實質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一個生物的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必須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社會變化,他要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自我觀念,協調人際關係;他要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學會承受各種挫折;他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衝突,並學會理解和妥協,合作與競爭;他要學習各種規則和價值觀,這種不斷學習、不斷調適的過程就是一個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個體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

  (二)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活動相比,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屬性。體育教學的開展是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機會,營造了學生無拘無束的行為表現空間,創設了學生盡情宣洩情感的情境,構建了實時的對學生行為、語言等的評價機制。這些獨有的特點,使學校體育不僅有利於調適人的心理,更能影響人的行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交往能力、對集體和對社會的關心程度都會得到提高,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獲得的合作與交往”等能力能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不僅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來,而且還專門劃分了“社會適應”學習領域,要求學生透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能夠“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

  二、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於強化學生的規範意識,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能力

  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參加運動競賽中,學生往往情緒高漲,潛意識和潛在的思想作風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來,而在規則、裁判、輿論以及精神文明規範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學生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規範的約束。學生的規範意識會逐漸增強,學生將逐漸學會在規範的約束中進行體育活動,而這種體育教學過程是在極為自然且生動活潑的運動中進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體育教學有助於學生法紀觀念的.形成,對學生的社會化程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心理承受能力

  獨生子女在當今大學生中所佔比例相當大。由於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多數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有缺陷。當他們在某一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導致人的性格偏離正軌,影響以後的生活和學習。而克服障礙和挫折正是運動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徵,同時體育的實踐性、技能性、競爭性和規則性的特點也決定了體育活動更多的表現為不斷遭遇障礙和挫折,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創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學校體育教學不單純只是運動技能的傳授,對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創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樣有重要的意義。

  (三)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體育教學區別於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特徵就是學生學習的集體性。因此,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團隊行為具有其他學科教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種團隊精神對於大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透過集體專案的學習和競賽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團隊的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交友、正確地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感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團結友愛、關心支援、鼓勵幫助、尊重信任和理解體諒,這對培養大學生具有高度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三、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措施與方法

  (一)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而且要關注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和他們在學習中的表現。學生對體育與健康問題的態度、價值觀,對各種規範的理解和認同等,都可能表現在自己的體育行為之中。因此,體育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如體育意識、合作意識和能力、對規則的理解和應用、對公共健康和體育問題的關心等,並結合課程教學有針對性地給以幫助和引導。

  (二)注意發揮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作用

  人對社會適應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現在是否適應身邊的集體。如果一人能融入身邊的集體,並在其中體現自我價值,那麼,他就有了很好的適應社會的基礎。因此,集體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紐帶,而集體教育也是學生社會化的媒介。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自制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大小、已經具備的規範意識和評價能力的特點,組織恰當的團隊活動,儘可能地透過穩定的或臨時性的學習小組、課餘體育社團和課餘體育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在自學自練、自己組織和管理的過程中,去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和矛盾,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三)引導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教育自己

  教師應透過設計有效的與社會規範相聯絡的教學活動並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保持與社會的良好接觸。學生透過參加相關的社會活動加深對體育與健康權利和義務幾的理解,明確個人和社會在體育與健康問題上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社會適應方面的具體目標。

  (四)建設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

  心理學研究認為,所有的學習中都包含著不知不覺的、自動的學習方式——內隱學習。透過構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並以此為載體可以有利於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內隱學習。例如,可以結合體育學科的特點在學校設定奧運文化展覽、體育專題網站等等,為學生建立內隱學習平臺。再如,可以指導由學生組織的學校範圍內的從小組到班級、年級等不同級別的體育競賽,給學生提供內隱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因此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是一個典型的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在此氛圍中,學生在無意識中,可以自動、高效率地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四、結論

  學生健康的成長和發展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體育教育只要按照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創設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動,將有助於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環境做出積極的適應,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蔡麗萍.體育運動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J].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3]霍焰.體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適應變化的社會[J].中國學校體育,2001,(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