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訊不對稱理論視角看就業資訊對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從資訊不對稱理論視角看就業資訊對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摘要:從資訊不對稱理論視角來看,就業資訊如何在社會、學校與學生,即宏觀、中觀與微觀層面之間的不對稱,並試圖建立就業資訊對就業觀影響的機制:從大學一年級始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始擇業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資訊的重要性;重視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面對現實,適應社會的擇業能力。

  關鍵詞:就業資訊;資訊不對稱;就業觀

  資訊不對稱理論是資訊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邁克爾·斯彭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經濟學家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所謂資訊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資訊的瞭解程度是有差異的;掌握資訊比較充分的一方,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資訊貧乏的一方,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資訊不對稱現象表現為兩種結果:一是資訊佔優方面利用資訊優勢常常會做出“敗德行為”;二是資訊處於劣勢方面要承擔風險,從而使自己在面臨交易中做出“逆向選擇”。由於“敗德行為”和“逆向選擇”的存在,使得資訊不對稱市場缺乏效率。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佔有等提供瞭解釋,並被廣泛應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一、資訊不對稱理論的內涵及其對就業的影響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面總結了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時指出,在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並強調指出,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6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然而,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加劇: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人數眾多,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與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了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與學校提供的大量畢業生之間存在匹配差異。因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下大氣力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從資訊不對稱理論出發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進行分析,提供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資訊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大學生畢業生擁有更多資訊,另一種是用人單位擁有更多資訊。其結果是:當大學生畢業生擁有更多資訊,其表現是大學畢業生不知道哪些企業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對企業的真實情況、承諾的可信度、工資發放情況、工作環境如何以及勞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等資訊不能全面掌握。當用人單位擁有更多資訊時,企業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裡,即使有可選擇的大學畢業生,但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對大學畢業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勞動能力、文化素質不能全面瞭解,出現企業招工難現象。兩種情況的最終結果是大學生資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資訊不對稱產生的表現

  1.宏觀層面上的表現

  (1)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培養人才的目標已由精英教育轉變到大眾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變。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馬丁·特羅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大眾化教育理論,認為毛入學率在15%以下,為英才(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在15%~50%之間,為大眾化教育階段;在50%以上,為普及教育階段。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在9.8%左右,2006年增至22%,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因此,在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資源;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成為相對多數人的權利。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機會。

  (2)從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眾方向發展,大學畢業生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大學畢業生不再是社會精英、“天之驕子”,而是社會普通勞動者。從1999年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蓬勃發展階段,1998年的招生人數為108萬,1999年擴招比例高達47%,達到160萬。其後三年分別以25%、17%、10%的速度增長,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數已達到629萬人,幾乎達到1998年招生人數的6倍。大學擴招,全國從最初5%的毛入學率一躍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短短10年中,“大眾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實上,在2002年中國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目標,實現了精英到社會普通勞動者身份的轉變。

  (3)就業方式發生了變化,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分向自主擇業、雙向選擇轉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才潰乏,大學生一向被視為“天之驕子”,光彩奪目,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穩定,收入不菲,素有“鐵飯碗”之美談。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進一步擴招,就業制度進行了改革,由以前的“統包統分”轉變為“市場調節、政府調控、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政策,所有的畢業生均需進入人才市場雙向選擇。畢業人數增長了,就業機會在同比增長的同時,卻相對減少;就業期望提高了,就業崗位質量卻相對下降了,因此,雙向轉變(就業政策轉變、就業環境轉變)促使大學生務實地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大學生“回爐”現象雄辯地證明了就業理念與行為日趨理性。

  (4)社會的需求狀況發生了變化,企業用人不再是唯學歷、唯文憑,而是創造社會效益、個人能力轉變。用人單位用人觀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學歷論”轉為“能力論”。用人單位開始拋棄過去那種“學歷論”的人才觀,如海爾集團在對待人才方面不是透過“相馬”的形式,而是透過“賽馬”的方式選聘合適的人才。20世紀90年代,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方式只看學歷,以學歷論能力,對大專以下的專門人才不屑一顧,事實證明,以“學歷論”作為選聘人才的方式有不合理之處,因為個人的能力是多方面構成的,文化知識僅是其中一項而已。專業壁壘限制逐步淡化,招聘職位需求,不再專門為科班出身的畢業生提供,用人單位在招聘職位時明確表示,專業不限、有從業資格證、工作經歷即可。反映了用人單位在用人觀方面發生了改變,從實際崗位出發選聘適合崗位的人才。

  2.中觀層面上的表現

  (1)培養人才的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學校是培養與輸送合格人才的陣地,是聯結用人單位與學生的紐帶。事實上,學校不能為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架設寬方通道,一方面,學校不瞭解當地經濟狀況,用人單位的用人情況,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同樣,用人單位對高校培養怎樣的人才,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合乎他們的要求,不甚瞭解,沒有很好的溝通與合作。另一方面,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弱,學校無力應付資訊時代每日“爆炸性”資訊,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如個別用人單位習慣於政府舉辦的供需見面會,還是人才市場的招聘會、如何讓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分佈情況和專業水平有充分認識等等。

  (2)教學計劃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目標過於寬泛、不明確,不能適用社會需要。一般而論,高等院校以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為責任,目標過於寬泛、不明確,沒有合理的市場定位,以致學生學習理論時間過長、理論過多,知識面太寬泛,而專業技能相對不足,到手實際操作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畢業生,學校沒有一個具體、詳盡的定位,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然不會被市場接受,畢業生就業難也成為必然的現象。   課程設定內容陳舊,實踐性差。“應試教育、偏重理論”大學課程大部分是原理性教育,而不是案例性學習,更不是實操訓練。學完一門課程絕大部分的學生只掌握到“理解”的層次,缺乏將理論轉化成自身——大量的專案實踐,學生求職時別人問“你會做什麼”,他只能答“我學過什麼”。學校制定出的教學計劃仍然強調理論教學,結果是學生的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損失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實踐性課程開設較少,且少數實踐性課程也變成講技術的課程,缺乏足夠的實踐訓練,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

  (3)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從專業理論教學方面來看,教學方法單一、死板,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差,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很好地完成教材中的各種例題、習題,沒有和具體專案需求相結合,不能夠對課程內容作深入的理解。對於學生其他素質、能力方面知之甚少,對個人特長與潛質沒有完整、清晰的瞭解。

  3.微觀層面上的表現

  (1)主體意識增強。一方面表現為自身身份認同,大學生自我認識到與一般勞動者之間的差異,即使降低自己的就業期望也不會放棄自我身份認同。另一方面表現為自我意識、主體價值觀及價值取向認同。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仍能獲得社會普遍的積極評價。而大學生自身也是素以富有理想、抱負和社會責任感而著稱。在今天就業形勢不甚樂觀的情況下,大學生也以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積極地應對這一社會問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從自身出發,廣泛聯絡用人單位,透過自薦、他薦的形式,甚至有的大學生透過“零工資”就業的形式,挖掘社會需求,解決社會整體就業形勢難的局面。

  (2)家庭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大多數畢業生生活於“人緣、地緣、血緣”關係的.熟人社會,社會關係簡單;另一方面,經濟還不能獨立,加之有的家長管的太多了,使一些大學生缺乏獨自生活的能力,到畢業時還擺脫不了家庭的影響;此外,農村或邊遠貧困地區的畢業生,家長不願讓孩子畢業後再回到家鄉。城市父母的工作不好的,就不願讓子女繼承父母之業;相反,父母工作好的,就千方百計讓子女回到身邊來。

  (3)從大學生本人來講,職業目標模糊、職業意識淡薄。高考目標是進入大學求學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入學後學習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如缺乏對社會需求、專業培養目標的瞭解及自身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傾向的認識。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報考學校的專業、報考學校的培養人才模式存在著不瞭解的狀況,加之缺乏對自身的理解,容易受外界的干擾。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所報考專業不感興趣,個人特長與潛質不能正常挖掘與發揮。

  三、就業資訊對大學生就業觀產生影響的機制

  1.從大學一年級始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始擇業觀教育,引導學生對就業資訊的重要性正確認識

  (1)從認識層面來看:社會整體就業的狀況,學歷已不是大學生就業的通用敲門磚,技術型應用人才倍受用人單位青睞。現在,用人單位對技術型的人才需求量大,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受到青睞。高階技工、技師佔技術工人總量的3.5%左右,與發達國家佔20%~40%的水平相差甚遠。因此,在人才市場隨處可見中專生打敗大專生,大專生打敗大學生的事例。因此,就業政策與就業環境的變化,技術型應用人才受到普遍歡迎的現狀。

  (2)從情感層面來看: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與學生自主成才目標配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需要什麼,給予什麼,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隨著中國人事制度改革後,大學畢業生直接進人才市場,為大學生自主擇業提供了靈活的空間。另一方面,隨著人才市場競爭狀況的加劇,也給高等院校培養人才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人才的培養的主攻方向不再以計劃經濟體制下培養精英的模式,而是應當轉變到以培養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應用型人才方向上來。因此,從市場需求出發,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既節約培養人才的社會成本,也節約了培養人才的時間成本。一切以市場為導向,一切為經濟建設服務。既不以“精英化”培養方式,也不以普通勞動者的培養模式,而是切實地透過實際訓練在短期內能適應工作崗位的技術型應用人才。

  (3)從意志層面來看:創新觀念,與時俱進,以實用的理念指導各項教學工作。大學生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大學生就業質量,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社會聲譽。“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學校和畢業生就業的生命線”,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應當從市場需求出發,改革專業培養方式,革新陳舊的課程和內容,鼓勵教師改變呆板的授課方式,代以之實操的形式,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因材施教,培育集知識、能力、人際交往、創新意識、團隊合作、實踐能力於一身的適合市場需要的技術型應用人才。

  2.重視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面對現實,適應社會的擇業能力

  加強技能培訓,課程與專案相結合,培養實際操作能手。以課程為先導,一個課程就是一個專案或幾個專案,課程與實際專案緊密結合起來,以用人單位具體崗位目標為指南,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訓練,透過三至四年的訓練,學生的各項技能均會有所增長。據調查,從用人單位對各種能力的要求來看,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65.9%),人際交往能力(56.8%),自我表達能力(54.5%)、專業能(47.7%)和外語能力(25%)。這就為加強技能培訓與教育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通力合作,聯合培訓應用型人才。學校多到用人單位中走訪調查,打破傳統的“象牙塔”式的封閉教育風格,走出去、引進來,加強溝通與交流,把用人單位狀況、用人標準等向學生宣傳、講解。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培養人才的方案,在用人單位技術、裝置、作息時間等條件允許下,將教學活動直接遷移至辦公現場,讓學生親身體驗工作的愉悅。

  堅持回訪用人單位的制度,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及時反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全方位資訊,建立高等院校、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有效的溝通。對用人單位反饋的寶貴建議,及時與教學單位溝通,共同找差距,添措施,使培養結果與培養目標更加符合;找準了人才培養方面的差距,針對性地進行修正,達到社會的認同。

  當前社會資訊高度發達,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資訊顯得尤為重要,資訊渠道暢通,才有利於減少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現象,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就業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