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站公路石梯坎滑坡穩定分析與治理論文

電站公路石梯坎滑坡穩定分析與治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滑坡特徵 地質條件 滑坡原因 治理方案 石梯坎滑坡

  【論文摘要】依據巖梯坎滑坡的特徵和基本地質條件,分析滑坡的原因,提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治理方案,達到了治理滑坡的目的,保證了電站進廠公路的正常執行。

  石梯坎滑坡位於某電站進廠公路嘉陵江右岸的`烏江谷崩坡積體地帶,滑坡縱向長約60m,橫向寬約160m,滑體厚度為2. 20m~7. 30m,體積約為1.5萬m3~2. 5萬m3,屬於小型滑坡。為治理該滑坡,透過勘察,分析滑坡原因,提出了治理方案與建議。本文介紹如下。

  1 滑坡特徵

  該滑坡為一覆蓋層古滑坡。2003年電站進廠公路從該滑坡體中部透過, 2004年5~6月在連續幾場暴雨後,該段公路及地表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與沉降。

  滑坡體略呈圈椅狀,滑坡後緣公路內側的崩坡積體的臺地土中,裂縫呈弧形分佈,基本貫穿整個後緣,縫寬3·0cm~28·0cm,可見深度0·80m~1·50m。在滑坡體中上部,也可見多條裂縫,延伸長度一般5m~15m,裂縫寬度2·0cm~8·0cm,裂面上無擦痕,屬張性裂縫,裂縫表面的土較溼潤。滑坡後緣水平位移一般10cm~15cm,垂直位移25cm~30cm,最大垂直位移為60cm。因滑坡水平、垂直位移變形,該段公路沉降50cm~60cm。公路外側的漿砌條石堡坎向外發生鼓脹變形,邊坡明顯隆起,位移量達30cm左右,條石全部開裂,縫寬達4·0cm~20·0cm。透過實地量測與公路近於直交的涵洞,發現洞內兩側條石邊牆上共發育有4條裂縫,縫寬2·0cm~30·0cm,垂直錯位3·0cm~15cm。裂縫從涵洞頂貫穿整個條石邊牆,走向順公路與涵洞軸線近於直交,縫中有地下水滲出。

  在滑坡體前緣地帶,公路外側斜坡土體可見細小裂紋,斜坡土體對坎下土體有明顯擠壓隆起跡象,透過鑽孔發現,坎下土體因擠壓出現細小裂紋。滑動帶在滑體中部(公路堡坎以上)至後緣地帶,一般位於土層底部附近,部份位於基岩頂面。滑坡後緣滑動面有0. 8m~1. 5m長呈張開狀,以下為閉合狀。從公路及以上鑽孔取土芯鑑定,滑動帶厚度為20cm~50cm,呈很溼—飽水、軟塑狀,區域性為軟偏可塑狀,可見擦痕但不明顯。公路陡坎以下滑動帶位於土層中上部,經鑽孔土芯鑑定,滑動面土芯含水量明顯增大,土體呈很溼—飽水、軟偏可塑狀,部份可見因擠壓所形成的細小裂紋及擦痕,但滑動面及擦痕不很明顯,這層土厚度一般30cm~60cm。

  2 滑坡基本地質條件

  石梯坎滑坡位於嘉陵江右岸坡腳地帶,地形呈斜坡臺地狀,地面高程224m~245m,高差約21m,滑坡後緣最高點高程240·56m。進廠公路寬度約8m~10m,路面高程233·75m~236·47m,公路外側為坡角30°~50°斜坡,坡高6m~9m。斜坡外側至嘉陵江邊為較寬緩的斜坡臺地,寬14m~30m左右。嘉陵江水位為224·00m左右。滑坡體由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層(col+dlQ4)、人工堆積層(mlQ4)組成。其中,素填土為紅褐、棕紅色,鬆散—稍密,溼—很溼,區域性飽水,由粘性土、粉土、岩石碎塊、屑、砂卵石等組成,孔隙大,區域性有架空現象,層厚2·56m~7·30m;粉質粘土夾碎塊石為紫紅、棕紅色,區域性偏軟或偏硬塑狀,在滑動帶附近呈軟塑狀,溼-很溼,區域性飽水,夾砂質泥岩、砂岩碎塊石、碎屑約佔10% ~20%,區域性見塊徑1·0m~2·5m孤石,層厚0·60m~9·00m,層頂、底介面高程起伏很大;粉土為灰黃色,鬆散狀飽水,土質較均勻,分佈於公路陡坎以下地帶,層厚1·00m~2·40m。下伏基岩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砂岩與砂質泥岩不等厚互層,岩石強風化厚度2·20m~3·20m。滑坡場地基岩面順坡向起伏差大,高程214·00m ~240·00m,傾角一般15°~35°。

  滑坡場地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潛水、上層滯水與基岩裂隙水。孔隙潛水賦存於滑體鬆散土層中,在公路臺地及以上部位,土體中孔隙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向低窪地帶排洩,其水量及水位主要受季節影響,雨季水量較豐,其餘季節水量少;在公路坎腳以外部位,土體中孔隙潛水接受大氣降水、高處地下水及嘉陵江水補給,向嘉陵江排洩,水量豐富,水位主要受嘉陵江水位控制。上層滯水主要賦存於滑體裂縫中,分佈侷限,水量小,向低處排洩。基岩裂隙水主要賦存於強、弱風化岩層裂隙中,接受大氣降水及上覆土層地下水補給,水量小,在坡腳以泉或散浸形式排洩。滑坡場地地下水位埋深在1. 20m~6. 05m,其水位隨地形位置不同變化很大,從坡上往坡下大致呈一條傾斜線。

  3 滑坡原因分析

  3·1 滑體物理力學性質差

  該滑坡土體由人工填土、粉質粘土夾碎塊石組成。人工填土,結構較鬆散,孔隙度大,區域性有架空現象,滲透效能好,易吸水飽和,抗剪強度較低;粉質粘土夾碎石,粉質粘土一般呈可塑狀,含水量高,區域性呈軟塑或飽水狀,所夾碎石為強風化砂質泥岩,抗剪指標低,飽和快剪, c=0·020MPa~0·038MPa、=10·0°~16·9°;重複剪, c =0·006MPa~0·016MPa、=8·2°~12·6°。滑坡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差是引起滑坡的內在原因。

  3·2 基岩頂面傾斜坡度較大

  滑坡地帶土層以下基岩頂面傾角為15°~35°,由於基岩面較陡,給邊坡的變形提供了條件。這是形成滑坡的潛在因素。

  3·3 公路修築及大量填方

  滑坡場地原地形為崩坡積體形成的斜坡臺地,進廠公路從崩坡積體中上部透過,並因修建公路而堆填了大量的人工填土,增大了斜坡荷載,增大了斜坡失穩的可能性。

  3·4 暴雨

  2004年5月~6月,是當地暴雨季節,雨量大,後山上大量雨水匯積於滑坡場地,加之公路內側部份地帶排水不暢,大量雨水沿土體迅速滲透。一是使土體達到飽和,加大土體的重量;二是降低了土體的抗剪強度,增大了土體的孔隙水壓力,致使斜坡土體開裂變形;雨水滲透到裂縫中,起到潤滑作用,促進了滑動面的形成,從而誘發了滑坡。上述因素是引起滑坡變形的主要因素,此外公路汽車通行引起的附加荷載與振動,也是引起滑坡的誘發因素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