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少年兒童運動員跳馬的基礎訓練論文

試論少年兒童運動員跳馬的基礎訓練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在文獻研究和多年教學訓練的基礎上,對跳馬專案的技術特點進行分析,同時根據優秀運動員成才規律和少年兒童的生理特點,提出應以基礎訓練為主,發展身體素質,抓好基本技術的訓練,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論文關鍵詞:跳馬;體操;少年兒童;基本技術

  1基礎訓練

  跳馬屬體操支撐跳躍類的內容,是競技體操諸專案中的一個較為特殊的比賽專案。是由互相聯絡不可分割的幾個階段組成的一個單一性的動作,沒有成套和編排的要求,它透過助跑、踏跳以及兩臂(或一臂)的推撐,在騰越器械的過程中完成的。運動員必須具備有快速的奔跑能力、較強的彈跳力、推撐力和空中協調控制能力以及勇敢頑強、自信的意志力和克服障礙良好的心理品質。跳馬動作多、型別全、技術發展快,是支撐跳躍類中最有代表性的專案。本文對跳馬的各階段動作環節和主要技術作初步的分析,並根據我省優秀女子體操運動員李晶(曾獲全國體操錦標賽跳馬亞軍和第九屆全動會女子跳馬決賽第6名)。在業餘體校期間以及筆者多年從事少年兒童體操教學訓練的實踐,提出對少年兒童運動員跳馬的訓練應以基礎訓練為主,發展身體素質,抓好基本技術訓練,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訓練方法,嚴格要求,科學訓練,為運動員今後發展高難度動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跳馬專案的特點與技術分析

  跳馬動作數量不少,但用於比賽的動作較為集中。跳馬的1套動作僅僅是一個動作,與其它專案由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各種型別,不同難度,又有編排要求的成套動作相比,看上去似乎簡單,但在跳馬這一個動作中,包括了許多複雜和協調的動作。跳馬的基本技術是由助跑、趨步(屬踺子類動作)、上板、踏跳、第1騰空、推手、第2騰空、落地等階段組成。它既是一個互相聯絡、不可分割的動作過程,又是前一階段的繼續和後一階段的開始的技術過程,但其各階段的基本技術和要求又是不一樣的,有相對的獨立性。按動作結構、技術特點,跳馬動作可分為水平、前手翻、側手翻、踺子等4種類型。當前國際跳馬專案的發展趨勢是手翻(前、後、側)空翻轉體類動作,並向多周、多軸空翻轉體方向發展。

  2.1助跑

  助跑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儘可能大的水平速度和合理的上板位置。按照規則規定,運動員助跑距離,男子不超過25m;女子的助跑距離不限,一般為23m~28m。所以,這就要求運動員在較短的距離裡有節奏、以較快速度助跑上板。水平速度不僅決定著運動員騰空的遠度,而且與起跳和推手時獲得的垂直速度及翻轉速度都有密切相關。隨著跳馬技術的發展和動作難度的增加,對運動員助跑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2.2上板

  上板是助跑與踏跳的銜接階須,是一個單腿後蹬、雙腳踏板的動作。上板的目的是將助跑時身體姿勢調整為最有利於踏跳的姿勢,同時要儘量減少助跑速度的損失。上板時運動員必須做到4快:即擺腿快、蹬腿快、並腿快、踏板快,形成腿要趕在肩之先的`身體姿勢,為踏跳時身體獲得一個合理的向上騰空角度創造有利的條件。

  2.3踏跳

  在跳馬中踏跳是最重要的環節。所謂“支撐跳躍”顧名思義,一是跳躍,二是支撐推手。有專家認為“跳馬動作的最大動力在起跳時已基本確定,其它各階段的調整和改進,對提高動作質量的效果甚微,但其它階段技術較差,則能明顯地降低動作質量。”可見踏跳在跳馬動作中的重要性。踏跳階段可分為緩衝和蹬伸兩個時相:(1)緩衝時相:兩腳觸板後,膝關節和踝關節彎屈緩衝,伸膝肌群和屈踝肌群作退讓性工作,以便在蹬腿時發揮最大的肌肉力量。(2)蹬伸時相:緩衝結束之後,這時兩腿要迅速有力地做蹬伸動作,充分蹬直腿。在兩腿踏跳的整個過程中,兩臂要加速向前上方揮擺,以加強踏跳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增加身體騰起高度。當兩臂擺至頭與肩之間時,兩臂要急速制動並主動前伸,兩手迅速撐馬。由於手臂動量的減少就能增加肩、軀幹及兩腿向上的垂直運動速度。在蹬離板的瞬間,身體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上體略為前傾。這時踏跳獲得的垂直分力不透過重心,使身體獲得一個向前的翻轉力距,為運動員完成手翻和空翻轉體動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2.4第1騰空

  蹬離板後就進入第1騰空階段,人體重tl,騰空拋物線的軌跡是由運動員助跑的水平速度與踏跳獲得的垂直速度合成的。此時,運動員兩臂積極前伸,快速撐馬,兩腿積極上擺,這對推手有利,容易使身體騰起,為第2騰空創造較好的條件。

  2.5推手

  頂肩推手動作對第2騰空高度、遠度及身體翻轉速度有直接影響,它是運動員完成跳馬動作的關鍵技術之一,尤其是對完成空翻轉體高難度動作更是重要。運動員推手時必須主動頂肩,迅猛有力,這樣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支撐反作用力,使身體騰起。另外,還需一個合理的撐馬角度,撐馬角度的大小應根據不同的動作來確定,一般都在30度50度之間(如圖1)。

  2.6第2騰空

  推手結束後,重心獲得必要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而進入騰空階段,同時身體又獲得必要的翻轉能量繞重心按要求的方向翻轉。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跳馬專案,都非常強調第2騰空的高度和遠度。從目前跳馬發展趨勢來看,大部分空翻轉體動作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優秀男子運動員第2騰空的最高點距地面的高度可達2.50—2.80m以上,遠度可達4、00----5.00m左右。第2騰空的任務基本上有:

  (1)完成預定動作要求的姿勢;(2)完成預定動作要求的翻轉和轉體;(3)以最良好的姿勢為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第2騰空的高度和遠度是運動員完成空翻轉體動作尤其在完成多周空翻轉體的空間和時間的保證。同時,競賽規則對運動員騰空高度和落地遠度也有所要求。因此,第2騰空動作的質量,是評定運動員跳馬動作質量的重要標誌之一。   2.7落地

  競技體操規則規定,運動員必須以一個完整的落地動作結束比賽動作。跳馬專案也不例外。跳馬比賽運動員只完成一個動作,落地的成功與否就顯得尤為重要。運動員要達到落地站穩的目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第2騰空的動作質量是落地穩定的前提條件。落地前儘量伸展身體,減少旋轉速度,這樣有利於運動員做好落地動作。(2)落地時必須使腳落在重心拋物線軌跡的延長線上,隨著落地後瞬間身體重心,繼續移動,使重心落在支撐面的範圍內,並使合外力和合外力矩等於零。(3)落地過程中,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運動員要控制落地瞬間兩腿依次彎屈緩衝的進機,儘量延長落地緩衝距離和緩衝時間,以便降低重心,減小地面對身體的衝擊力,達到落地站穩的目的。

  3以基礎訓練為主,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根據優秀運動員成才規律和體操教學訓練大綱,女子6—7歲為初級訓練階緩;8—9歲為中級訓練階段。這一年齡段的少年兒童運動員的跳馬專案訓練應以基本技術訓練,打好基礎為首要任務,特別是對助跑、上板、踏跳、擺腿、推手和落地這幾個環節的訓練。同時還要加強少年兒童運動員的奔跑能力、上肢推撐力和下肢彈跳力的身體素質訓練,以及意志和心理品質的訓練。

  3.1加強身體素質練

  有人說跳馬訓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身體素質的訓練。所以要特別重視少年兒童運動員彈跳力、推撐力及快速奔跑能力的訓練,身體素質訓練必須貫穿於跳馬訓練的各個階段。跳馬身體素質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1)發展速度素質:原地高抬腿、扶牆後蹬跑;連續單腳或雙腳蹬跳;20—30m加速跑等練習。(2)發展下肢彈跳力:負重跳繩、負重立踵等練習。(3)發展上肢推撐力:地上單腿擺倒立推跳、連續倒立推跳、上板踏跳推牆等練習。

  3.2多采用誘導練習、輔助練習和分解練習

  跳馬動作是由不同的幾個技術環節組成的,技術上比較複雜,加之少年兒童運動員專項訓練時問不長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因素,要完成好跳馬動作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練習和糾正動作技術時,要多采用誘導練習、輔助練習和分解練習,以便消除心理障礙,節省體力,集中精力掌握動作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技術,然後再與完整動作穿插起來訓練。如前手翻動作,可以這樣安排訓練:(1)2~3步上板踏跳、5~6步上板踏跳、踏跳推牆練習。(2)高墊子(1.0~1.20m)跳倒立、高墊子跳倒立推手躺墊。(3)跳馬上做前手翻落地。(4)完整動作練習。

  3.3重視落地穩定性訓練

  隨著跳馬技術的發展和動作的加難,保持落地穩定性越來越困難,但同時越來越重要,它是決定跳馬動作質量和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落地穩定性的訓練,要從小抓起,嚴格要求,養成習慣。要採用各種手段專門進行落地穩定的訓練。如:彈板挺身、分腿、屈腿跳以及轉體跳、前後空翻等;高位置各種跳下,前後空翻和前手翻等練習,培養運動員正確的落地動作和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落地穩定的意識。

  3.4思想上要重視,安排上要科學跳馬動作是一個單一性的動作,但從整體技術來說,它是比較複雜的,教練員在思想認識上要重視基本技術動作的訓練,不僅訓練時間和訓練量上要有保證,而且訓練計劃、要求、手段都要有細緻科學的安排。根據多年教學訓練實踐經驗體會,採用少量多次訓練效果較好,最好是力爭每次訓練課安排跑馬專案的訓練。

  3.5抓好基本技術訓練,正確處理打基礎與發展難度動作的關係,開始助跑與踏跳,推手和落地動作是跳馬的重要技術環節,也是運動員今後發展難度動作的基礎,必須紮紮實實,嚴格要求,抓好基礎訓練。要遵循運動員的成才規律和少年兒童的生理發育特點,不可急於難度動作的發展和訓練,只有運動員具備了紮實的跳馬動作基本功之後,才有利於今後難新動作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