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

初中科學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

  摘 要: 在建構主義理論影響下,活動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多種原因使活動受限或得不到有效結果。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活動教學的組織安排、內容選擇、問題設定和總結等方面,對如何提高科學課活動教學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科學;活動教學;有效策略

  活動教學作為一種教育思想被提出來以後就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對活動教學的研究也日益豐富和完善。活動教學從課外活動、專門的課程活動方面已滲透到了學科教學之中,為推進學科教學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科學課程是一門以“活動”為知識載體的學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袁運開主編的《科學》(七年級~九年級)教材中除了主體內容外,還安排了“實驗”、“活動”、“探究課題”等活動欄目,共有460多項,這為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活動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說明了活動教學是初中科學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形式。

  在活動教學中,教師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依據,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符合學生心理規律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活動來學習知識,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活動性體驗,主張學生由主動實踐、積極探索去發現知識的由來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實現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如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識、科學態度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活動教學可以更好地促進初中科學課程的實施,實現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 活動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

  堅持以“活動促發展”是活動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重要命題是:“活動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動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特徵。”馬克思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方面去理解人,說明具體的、現實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動教學對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突出貢獻之一,就是它將“活動”引入了教學領域,並將“活動”與“發展”密切聯絡起來,鮮明地提出“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主張。

  活動教學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同時強調人的發展必須以活動為中介和手段,活動是人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原因。也就是說,人的主體性是活動生成、活動賦予,並在活動中實現的。對於個體來說,只有在社會實踐和交往活動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發展,只有在從事不同性質和不同水平的活動中才能獲得人類的主體意識。活動教學重視活動的獨特價值,強調活動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主張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於學生的發展來說,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識、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學生的思維、智慧的發展,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學生主體自覺參與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唯有活動,才提供了學生髮展的最佳途徑與手段;唯有活動,才能實現多種潛在發展的可能性向現實發展確定性的轉化,發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才有望實現。為此,教育教學的關鍵就是要創造出適合學生的真實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物件與自我的雙重建構,最終實現主體的發展。

  活動教學透過堅持以發展為本,在活動中促發展的基本教學指導思想,將活動觀與發展觀辯證統一起來,並使之成為構建活動教學體系的靈魂。活動教學重視活動在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必然重視學習者學的活動。很顯然,在實踐中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將使教學向著有利於學生活動開展的方向,進而向著有利於學生自身發展的方向轉變。

  2 初中科學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1 有效的組織策略有的教師不願意組織活動教學是因為害怕活動過程中課堂紀律難以駕馭。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師活動教學的組織安排不夠細緻周到,使原本可以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出現,導致課堂紀律混亂,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細節。

  首先,教師課前就要準備好活動所需的各種材料,如活動儀器、任務單、小組成員的分工等,這些都是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其次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精心備課,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作好預期的準備。另外有些活動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時間,能在教學空間與時間上延伸,以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開展。

  為驗證植物體內的澱粉不是從土壤中吸收來的,需課前配置好土壤浸出液;驗證植物是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澱粉。為了保證在課堂內能順利完成,課前應組織部分學生一起完成“植物在暗室放置24小時,在強光下照射2小時以上”的步驟;為了能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豆芽莖的運輸功能,教師應在上課剛開始時讓學生把豆芽莖插入紅墨水中,約30分鐘後再利用材料進行活動,不然在幾分鐘內觀察不到“紅色的兩條線”或“一個紅色的圈”。如果學生在自己親自動手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興奮感,這就為他們獨立思考、合作研究提供了內在的驅動力。但如果我們在課堂上的活動和實驗讓許多學生手忙腳亂,一片狼籍之後毫無所得,用不了多長時間,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2 充分挖掘資源策略

  部分學校教學設施落後,硬體跟不上,缺少必要的儀器裝置,這也是活動教學不能順利開展的原因之一,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準備器材要花費大量時間,怕麻煩。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活動教學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及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情感。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資源,以便解決活動教學中資源缺乏問題,引導學生自帶器材開展活動,使活動教學的效果最大化。

  如在學習“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多少有關”時,可以讓學生自帶橡皮泥,開展“誰做的橡皮泥船載重量最大”的活動。為了使學生理解物體的沉浮取決於浮力和物重大小關係時,可讓學生開展“製作滴管潛水員”的活動,先要求學生帶牙籤一根,有蓋的塑膠可樂瓶兩隻,大鐵釘兩枚,教師只要給每組學生髮兩個塑膠滴管和膠帶,就可開展“製作滴管潛水員”的活動了。先在兩個塑膠瓶中裝滿水,把用鐵釘加重的一支滴管放入其中一隻可樂瓶裡,折一段牙籤塞到另一支滴管的出口,放入第二隻可樂瓶中;接著蓋上瓶蓋擰緊,雙手使勁擠壓可樂瓶壁,讓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可樂瓶內的滴管潛水員的變化情況。又如教材裡的“製作彩虹”,技術要求較高,活動場地大,所以開展困難,我們可以讓學生帶上小鏡子,在有陽光的時候,把裝水的盆子放在走廊裡,然後把鏡子放在水中,讓陽光直射到鏡子上,慢慢轉動鏡子,這樣在對面牆上就會出現一條綵帶。

  3 合理安排和有效的控制策略每一個知識點的傳授都有許多類似活動可以輔助教學。比如桃花結構教學時,可以選擇掛圖、模型、實物、錄影等多種活動,它們都能幫助學生理解花的結構組成。這時我們的活動安排一定要適度,選擇一個學生主體參與性強的活動為主,爭取一擊而中解決問題。千萬不要一味求多,安排一系列的活動,那樣只會導致學生長時間陷於活動中,不利於常規教學任務的完成,影響學生相關知識構建。

  如學習《花的結構》一課時,我採用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區域性,由表及裡進行層層解剖式地對花進行觀察,來學習花的結構。在觀察中讓學生了解花瓣是由什麼托住的?花瓣的裡面有什麼?花蕊是否都相同?花瓣的數目有多少?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花有沒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這個觀察程式,不僅要求學生看,還要學生想,調動了他們大腦思維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觀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個部分組成,這就是完全花的構造。

  另外每節課的活動教學要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就是根據重難點設定活動。課堂教學中選擇某一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一次知識的傳授,一次能力的培養,所以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有明確的目的。為了活動而活動是不可取的,也違背了活動開展的初衷。

  4 拓展和深化策略

  教師有時很痛苦,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開展活動,學生的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動過程的拓展與深化方面有所欠缺。

  學而不思則惘。學生的“思”是來自於教師的“問”,教師在活動教學中如何設問非常重要。如在活動前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由表及裡,層層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或片面的認識。

  如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教學中,我在演示臺上支起一塊平板玻璃,在玻璃前面放一隻點燃的蠟燭(事先用半個可樂罐把點燃的蠟燭擋住),在另一面放了一隻燒杯,學生看到燒杯內有一隻正在燃燒的蠟燭,接著教師向燒杯內緩緩地倒水,蠟燭火焰並沒有熄滅。實驗的現象喚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學生的關注。教師趁機向學生追問“火為什麼不會被水熄滅呢?”“平面鏡成的像在哪個位置?”“你們能告訴我像在鏡子後面的準確位置嗎?”“實驗要用到哪些器材?”“為什麼要用玻璃來替代鏡子?”“火柴起什麼作用?”“實驗還需哪些注意點?”等等。教師不時的提問引發孩子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扣在實驗上,透過討論、交流和評價,使學生明白了實驗中選擇器材的重要性,理解了為什麼用玻璃做實驗的道理,同時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此過程中,教師成為一個學習研究活動的參與者,一個激發他們思維火花的誘導者,一個當學生面臨問題、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的支持者。

  教師總結時不能只停留在語言表述上,有必要把主要內容顯示於黑板或螢幕,使學生明白透過活動自己要學會什麼知識和技能,同時也便於學生的記錄和複習。這樣就會避免“課堂熱熱鬧鬧,課後空白大腦”的尷尬,學生的成績也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總之,活動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參與精神、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因此,活動教學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很好的載體,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去積極嘗試與實踐,透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