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一、高校現有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滯後

  實現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關鍵是具備一支優秀的物流人才隊伍,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並不能夠有效解決實用型物流人才供需之間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這種滯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流人才培養供給滯後於人才市場的需求伴隨著物流運作過程的專業化、資訊化、網路化,物流服務在不斷向高階化發展,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整合物流服務,也稱為一體化物流服務[1]。物流服務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是一種需要高階思維,處於純產品和純服務之間的一種中間過渡狀態的服務,對於物流人才的質和量要求都較高,目前我國物流人才培養供給量滯後於人才市場的需求量。2003年,教育部批准、備案開設物流專業的才有47所院校。另外,44所學校設有交通運輸專業,5所學校設有油氣儲運工程專業,26所學校設有包裝工程專業,這些物流類專業點全部加起來共112個,若按每個專業點每年招生50人,一年培養的物流本科生才近6000人,從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可看出,供應量是杯水車薪。截至2005年,我國共計140多所院校設定了物流專業,其中有40多所院校設定的物流工程專業,100多所院校設定的物流管理專業。而據中國交通協會統計的資料顯示到2010年對高階物流管理人員或物流戰略、物流設計管理人員的需求將達30萬人以上,差距懸殊。

  2.物流專業培養目標滯後於社會崗位基本要求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雖然有不少院校設定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關的專業及專業方向,但培養目標遠遠滯後於現代物流業社會崗位要求現狀。一般來講,普通高校以培養本科以上理論技術型人才為主;高職學院以培養管理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職高、技校以培養技術工人為主。培養既有相當的理論水平,又有物流專業管理能力的物流企業基層管理人員和中級職業經理,這是目前社會崗位基本需求。物流相關行業包括:快遞業、國際貨代業、運輸業、港口經營業、倉儲業、部分產品加工承攬行業、分揀包裝行業、物流裝置維護行業、商檢部門、諮詢服務業等。這些行業的崗位主要需求集中於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和更廣泛的專業人才,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英語、法律、交通運輸、計算機等人才。

  3.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滯後於物流人才綜合能力結構目前,國內的物流高階人才主要是從海外留學回國的人員。人才的短缺主要是相應的培養體系不夠成熟和健全。國外物流的發展實踐表明,物流從業人員是否具有較高的物流知識和操作經驗,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物流業既具有系統性和一體性,又具有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運作的特點,當企業面臨降低人力成本的壓力時增加了對崗位多面手的需求。物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它要求從業人員知識面要廣,有較強的戰略判斷和把握能力’能夠敏銳地發現中間市場的變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就是說,一個合格的物流人才不僅應該具備專業知識,還應該具備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滿足企業對物流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從高校專業設定看,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是兩大物流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偏管理,畢業後獲得管理學或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生普遍缺乏邏輯思維和實操技術能力;物流工程專業偏技術,畢業後獲得工學學士學位,畢業生管理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組織協調能力較為薄弱,這兩種主要的培養體系均滯後於企業對畢業生物流人才綜合能力要求。

  二、構建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培養模式的意義

  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經歷了比較曲折的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尚未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高校所設專業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與物流業的發展速度極不相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水桶效應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可以象徵整個物流行業,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徵著物流行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物流行業的短板在於物流專業人才的匱乏。如何將短板轉變為長板,正是我們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研究的意義所在。高校應按市場要求確定專業方向,按社會需求確定培養模式。應積極探索“寬基礎、活模組”“大專業、多專業方向”的柔性專業結構,提高專業的適應性、相容性[5]。因此,構建面向市場的、可操作性強’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從而提高物流行業的整體水平,滿足持續增長的市場需要,其意義重大。

  三、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般而言,物流行業的職業通路分為三步:操作人員—中層管理人員—高階管理人才。所以基於行業崗位的物流管理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為:首先把物流行業崗位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基層物流操作人才。這類人才主要從事具體的物流作業,如貨物的上架、分揀、堆垛、包裝、配送等,對他們的要求主要是操作能力的訓練、吃苦耐勞精神的加強和企業文化意識的培養。但隨著先進機械裝置和資訊科技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和推廣,對物流操作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類是中層物流管理人才。這類人才主要對物流運作的某一部門進行管理’他們必須熟悉自身從事的物流環節的運營’使本環節的物流工作進行得更有效、更合理,此外還要有整個物流大系統的理念,並協調配合相關部門,使整個物流系統合理化、科學化。因此,中層物流管理人才應掌握物流基礎理論、物流管理、經濟管理、決策分析、外語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第三類是高層物流管理人才。缺少物流管理人才和技術力量是我國物流業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高階物流管理人才要求從業人員知識面廣,有較強的戰略判斷和把握能力’能敏銳地發現市場的變化,對物流的各個環節進行宏觀調控。在基本崗位設定的基礎上,培養過程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實現校內課堂與校內實習基地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過程;第二步實現校內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與校外實習基地的認識實踐、頂崗實習的“工學”互動過程;第三部實現與物流業發達地區之間的學習合作過程。經過這三個步驟的迴圈,把學生培養成為滿足行業崗位需求的高質量物流人才。

  四、培養建議

  對物流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1.師資建設是物流專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抓好師資環節,打造優秀的物流師資是物流專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組織教師進行專業課程培訓,提高物流專業理論水平,鼓勵學校與企業、物流諮詢機構等進行多種形式科研技術合作,提高物流科研專案自主開發能力。同時要輸送教師到企業進行高階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級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頂崗學習:物流運輸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等;基層物流操作培養可以進行運輸業務、倉儲與配送、物流營銷、物流資訊處理的頂崗學習,實現物流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2.因“崗”施教是理論與實踐融合的保障

  物流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理論學科,離不開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因“崗”施教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保障。可用“三個融合”的教學理念來指導創新型物流人才的培養。“三個融合”就是“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業務培養與素質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氣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根據基於行業崗位培養模式的啟發’在方案中應當體現出三大塊不同崗位和職位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在三到四年的教學過程中各有側重和不同。例如:針對基層物流人才,著重於動手和實操能力的培養,設立相應課程在第一和第二學年當中來完成;針對中層管理職位,側重於實操與管理、策劃等方面能力的培養,設立相應課程在第三學年中完成;針對高階管理人才的培養,在綜合前三學年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一方面進行全面綜合實訓’另一方面鼓勵和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物流科研當中,透過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方式來對其進行理論方面的考察;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的考察,可以積極與物流企業合作,進行頂崗實習,給企業留出空間逐漸發現並且有意識地培養有管理潛質和可塑型高階管理人才的後備力量。對物流企業而言,除了能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爭奪中提前鎖定人才,不至於發生關鍵崗位的人才斷檔,還減少了試用環節,為企業節省培養成本%

  3.資格認證是促進物流人才水平不斷提高的有效途徑之一

  有關資料顯示,用人單位對於主管的職務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營銷和儲運方面,在有高階物流主管人員的需求企業中,儲運企業佔有需求企業總量的38%,第三方物流佔29%,銷售佔23%。物流專業人員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成為各企業、公司與組織中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中堅力量,成為企業決策、風險管理和實務操作等方面專業人才。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需要透過權威機構的測評、考核,並且獲得資格認證來評估物流專業培養質量。提高我國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質,滿足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用人機構的崗位需求,應當強化高校物流專業學生的資格認證,這是促進物流人才水平不斷提高的有效途徑之一。有三成企業認為透過資格認證能夠幫助企業選擇相關層次的人才,而在眾多的物流職業資格證書中,企業相對比較看重英國皇家物流與運輸學會和中國交通運輸學會聯合頒發的ILT物流職業資格證書’對學生就業有一定幫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