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倫理對關於利益優先性原則進行研究論文

基於生態倫理對關於利益優先性原則進行研究論文

  1 生態倫理的概念

  生態倫理是調節人類與其生活的所在周圍環境等價值觀念的總和;生態倫理是人類自身在進行與自然生態有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係及其調節原則。 生態倫理通常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才是自然界主宰,自然和外在環境都是人類的附屬物,是人類的財富;動物、植物、礦、土、山川、河流,人才是萬物存在是否"合理、合法"的標尺;才是丈量萬物生命實體和非生命物質唯一價值尺度。

  2 啟蒙是對利益優先這一原則的解放

  (1)啟蒙解放人類。 由於社會的發展,人類知識的積累,自然科學技術的極大進步,人類才從以前信奉上蒼,把上天和不解的自然現象奉若神明中解救出來。 重新確立了人的地位、價值,證明了人的主宰能力。 從宗教信奉中走出來,幾乎徹底擺脫了束縛的物慾,便極大的張揚開來,人類把利益優先原則執行貫徹的更加堅決固執。 利益優先原則其實質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念的反應,它以科技的發展為開路先鋒,把自然視為服務於人類的手段來利用,"以人類中心"作為一種價值理念,人的一切行動的目標和出發點都是向自然和環境索取,對待萬事萬物一切以人為中心。

  (2)利益優先性原則是對傳統規範倫理的繼承。 利益優先性原則是人類中心主義繼承了傳統規範倫理學教條主義的衣缽,再度深入發揚光大後就是極端的倫理利己主義。 啟蒙對利益優先性原則給予力量支援和理論的支撐,使得利益優先有了充分的道德力量。 使利益優先的原則得以強化。 不可否認啟蒙召喚回人的尊嚴,確立了人的主導地位,在以人為假設的情形下,論證了個人利益的合理性,更進一步論證了社會、家庭、家族、宗族乃至國家、法律的合理、合法性。 但,隨著人類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人與自然關係的空前緊張,在大自然種種報復來到或者正在來臨時。 人類中心主義對利益優先性原則的合理性、可持續性不得不重新審視,幾乎陷入兩難選擇。 人類面臨對物質享受的無限慾望,卻不得不面對將來的慾望在哪裡能滿足,能否繼續享受。

  3 人類中心主義需要的反思

  (1)節制人類的慾望。 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提醒並督促人類中心主義不得不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思索並儘快解決人與大自然的對立關係;重新定位利益優先性原則的合理性可持續性是否真實,進一步緩和人與自然的幾乎走上對立的關係,急需擴大道德共同體的範圍,把道義優先性原放在利益優先性原則的前面。 用道德的力量約束利益優先的原則。 從而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並進一步約束檢點自身的行為,節制人類的慾望,用犧牲慾望的方式,為自己立法,到達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道德轉向。 藉助人類道德倫理的自覺約束性,為求得自然的諒解,儘可能的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道德的自覺性。

  (2)生態倫理意在呼喚德行的迴歸。 事實上,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如果受到破壞,就很難再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副作用將是巨大的,不可想象的。 "江湖上"有一句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人類精神上慾望的無窮性和自然界物質、能源的有限性,必然導致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致命硬傷:化肥、農藥的無節制的使用,各種礦產品的無序開發、土地的汙染、沙漠化的加劇、動植物棲息地被無限制的壓縮、垃圾任意丟棄,氣候的異常性變化、極端天氣的重複出現。 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和侮辱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如此瘋狂。 大自然已經對此向人類發出了怒吼。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生態倫理迴歸到道義道德約束上,乃至上升到法律的位置,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但是人的利己性、團體的私立性,起紛爭有衝突也是在所難免的。

  (3)"天人合一"的儒家觀念是生態倫理的典範 。 儒家首先肯定人是自然的產物,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共生",這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理念不謀而合,堪稱生態倫理的典範。 古時代的人,就能夠效法於天地陰陽適應自然變化之道,飲食有節,作息有律,曉得自然界資源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道理。 為了公共的利益政府部門甚至出手干涉破壞和浪費資源的行為。 如西周時期曾設立了——虞官這樣的"行政"職務,對伐木和獵取鳥獸、撲魚等行為嚴格管理。 有效的遏制了人們對自然的無節制的掠奪。 古人就有了護佑生態、保持平衡的思想,懂得了亂砍濫伐深林"壞巢破卵"、竭澤而漁"、會導致天怒人怨、風雨不時。 這就是生態環境理念的雛形。 這和我們國家法規政策提倡的或者是硬性規定的"海上休漁期"、"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封山育林"等有異曲同工之效。

  4 利益優先原則運用的結果

  啟蒙的結果是人類有了覺醒,從對自然的敬畏,走上對它的寬泛性利用、劫掠,建立了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 如果說啟蒙前人類對自然的敬畏是出於感覺到自我的弱小,相信有超人類力量的存在,有著上帝的“管教”。 那麼啟蒙後人類從上帝論的驚悸中走出,失去了管束的人類便把自我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所以康德提出來"人是目的"觀點。 他的意識是說人是一切包括萬事萬物的主人;人的需求高於一切這就是利益優先原則的運用和興起的表現。 為了自身的利益和慾望可以肆意劫掠和毀壞其他自然的東西如:動植物、礦山河流等並不認為是違反道德的。人的慾望的無度、利己思想氾濫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對自然的超負荷的索取。 導致自然與人類的關係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境地。

  現代生態倫理理念告訴我們人類基本一致認為,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頻繁是自然界對人類開出的一張張"罰單"。5 生態倫理研究給人們的啟示人類的每一次發展進步,隨著生方式、生活態度的改變,對生態倫理的理解都會不一樣。 但,從現實的人與自然的緊張關係中可以看出來,人類還是期望生活在一種"敬天地風調雨,孝父母國泰民安"自然和諧的環境裡。 故而,儘量減少對自然界的破壞和掠奪,最大限度地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生態倫理研究的正確方向,是緩和人與自然矛盾的最佳途徑。

  5 結語

  生態倫理的產生應是社會倫理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適當摒棄人類利益優先原則,儘量地減少對自然界的索取,樹立起從內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 在自然面持有敬畏、謙卑的態度、倡導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才能共享陽光和諧前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