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電視紀錄片中紀實美學的傳承與變革論文

新時期電視紀錄片中紀實美學的傳承與變革論文

  社會的進步和變革的新氣象,為中國電視紀錄片營造了積極的轉型氛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們不斷地意識到“瞭解世界的發展”與讓世界瞭解中國的雙重需求。首先從觀念上進行改革,不斷借鑑國外優秀的形式與理念,在學習和吸取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影視思維模式從僵化的“政治本位論”中解放出來,電視紀錄片也開始擺脫“政治美學”的束縛,迴歸到對“紀實美學”的追求上。透過與國外合作合拍,進行大膽的創新嘗試,使電視紀錄片專題化、欄目化,紀實美學的特點在中國新時期的電視紀錄片中顯現出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一、“紀實”與“真實”

  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是紀錄片的生命,一般情況下,創作者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創作素材,從事非虛構創作,其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真實”與人類主觀感知存在著無法割裂的密切關係。如果紀錄電影只是用機械再現或者刻板的複製等手法來進行詮釋“真實”,那麼呈現的內容就是空洞的、乏味的、毫無意義的。就如同監視錄影只是起到記憶的效果而已。真實,永遠是電影和電視藝術的生命。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允許虛構、誇張、浪漫,甚至可以用高科技創造場景,但均以真實為前提。“真實的謊言”雖然是“謊言”,是以“真實”的虛表掩飾其“謊言”本質,但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正如魯迅所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誇張,但燕山有雪花,就包含著誠實在裡面。換個說法說,如果寫成“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變得很荒謬了。

  尤里斯·伊文思曾經說過:“對於我來說,‘記錄’和‘紀錄’兩個詞區別是很清楚的。難道我們要求提交法庭證詞具有客觀性嗎?不,唯一要求就是每段證詞都充分體現出證人主觀的、真實的、坦率的看法,就像他對聖經發誓時所保證的那樣。”①不同的紀實美學觀點和派別,源於不同的紀錄片人對“真實”的認識,以及他們所採用的拍攝方式各種接近“真實”的途徑。當代電影“用高科技講述”的一切話語,儘管“不必是已有過的實事,但必須是一定會有的實情”。即便其中存在著幻想和虛構,也必須含有一定科學精神或者人生哲理、人生體驗和人性成分。遠離誠實和真實,僅僅“用科技所創造的藝術”就會成為“騙術”。真實,實際上是人介入物質世界的產物,是對人物質世界形態和內涵的判定。客觀事物的存在是脫離人的精神世界而獨立的。這個物質世界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但它一定程度上又是透過人的感覺去感知的。審美意識日益提高的當代觀眾,有誰會甘受謊言愚弄,長久容忍欺人之談,聽任高科技負面效應無限膨脹,墮落為製造“真實謊言”的騙人之術呢?記錄現實和營構現實乃是電影的兩大基本功能。電影的營構現實,無論用傳統制作技術對影像和聲音現實進行重組,抑或用數字技術透過電腦繪畫、電腦合成以及非線性剪輯手段進行再造,由此產生的創造性真實,也必須以歷史真實、生活真實和感覺真實為依託,從而轉化為藝術真實。②儘管我們認同真實是紀錄片的底線,然而當面對客觀存在的事物時,一方面由於認知方式、價值觀念、社會語境等因素的影響,必然造成對“真實”認定的千差萬別,另一方面受到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制,無法達到客觀事物本身,所以“真實”不能被徹底把握,只能被無限接近。

  二、中國新時期電視紀錄片的突破

  (一)變革觀念,擺脫傳統束縛

  紀錄電影對紀實美學的一步步探索,為電視紀錄片的藝術進步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依據。中國電視紀錄片所面臨的藝術性危機不斷敦促著紀錄片創作者銳意改革的步伐。時代的革新、思想的創新、形式上的突破、意識上的解放讓創作者不斷爆發出強烈的創作激情和願望。新時期的電視紀錄片將視野拓展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以尋求藝術上的突破。在《話說長江》《絲綢之路》等紀錄片的引領下,人文地理類的電視紀錄片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出來。大型紀錄片《望長城》的出現,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具有紀實主義美學風格的《望長城》被認為是中國當代紀錄片創作的里程碑,從它的詞彙、鏡頭、風格上,都可以看到作為與傳統紀錄片分水嶺的明顯特徵。它不再以展現名山大川、名勝古蹟為內容的主要部分,而長城兩邊的人成為了拍攝的重點,其中一些很平凡的普通人佔據了作品的大量篇幅。與過去傳統上的電視紀錄片介紹人文景觀相比,凸顯“人”的因素顯得越來越重要。

  (二)用真實感打破固有的“完美”

  真實感是觀眾感同身受的心理上的生命體驗。真實與物質世界息息相關,人對物質世界形態進行內涵判定。確切地說,“真實”是主觀性的,有時甚至是主觀的。在觀眾的生命體驗中,只要內容與客觀現實相符,甚至與觀眾的想象相符,就構成了真實。紀實主義更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於“真實”的審美需要。

  紀實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真實記錄生活,再現平常生活中的“生活美”。為實現這一審美目標,紀實主義的紀錄片在創作手法上強調長鏡頭、同期聲和細節的描寫。透過這些獨特的創作手法來實現紀實風格的審美。紀實美學風格的紀錄片以記錄事件、還原生活為目標,用現場記錄的畫面給觀眾以親歷生活的直觀感受,堅決排斥原始素材的虛構,作品在拍攝中全天候不間斷拍攝,加之同期聲和現場的音響進一步強化影片對生活能力的反映。與傳統的紀錄片模式用“完美”的記錄呈現相比,紀實主義紀錄片往往採用細緻入微的觀察模式,以冷靜客觀的態度進行記錄,試圖規避創作者的主觀傾向或更隱蔽地表現出來,儘量不讓觀眾感受到人工強化的痕跡,使之更接近於生活本身的狀態。例如《北京的風真大》就是體現創作者對於紀實主義美學風格的追求。在片中,攝影機和安奇的提問聲在北京的各個角落出現,有街頭、學校、商場、餐廳等;採訪的物件也形形色色,有年輕人、孩子、軍人、老人、情侶等。雖然提出的問題很突兀,但是所有的受訪者基本上都回答了他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覺得北京的風很大。這樣的即興採訪,沒有事先安排的刻意性,卻有著強烈的真實美感。又如《沙與海》中,父子打酸棗、牧民女兒談論婚姻、小女孩在沙灘上嬉戲等段落,表現了樸實無華中的一種生活細節的魅力。如果說紀錄片追求的是一種真實的境界,那麼在紀實美學之下,真實並不是指客觀現實的真實,而是創作者主觀感受的真實。因為紀錄片實際上是對客觀生活的一種轉譯,一切都體現在創作者對於紀實美學的追求之中,表現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達方式。

  長鏡頭和同期聲是相比於傳統紀錄片的另一個新時期形成的紀實美學紀錄片的特點。長鏡頭具有相對真實的可信性:由於長鏡頭將連續的動作完整地展現出來,視覺形象上保證了完整。而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長鏡頭可以排除造假的可能,使表現手法和事實具有真實性。在真實性方面,這樣的長鏡頭更具有說服力,可以將事件發展的過程和真實的現場氣氛充分體現,使觀眾身臨其境。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種種小瑕疵,但是以這種真實感突破“完美”,給觀眾送去完整的、不加雕琢或少加雕琢的素材,這種“原汁原味”的不完美,才更加顯得真實自然,貼近生活。例如《望長城》中,焦建成走進院落後,王的母親出現在面前,卻發現王向榮不在。中間有三個段落的長鏡頭組合十分出色,分別為:第一段是焦建成與王向榮母親剛見面時的交流,長度約為1分50秒,閃光點是老人在院子裡唱起了歌;第二段是焦建成給老人聽錄音,長度約2分鐘,閃光點是老人帶上耳機後生動的表情;第三段是送別,長度將近1分半,閃光點是老人站在山坡上目送攝製組遠去。老人下意識的神情和細微的表情動作以及所有的個性化行為,給觀眾帶來真實感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動。

  (三)敘述手法與角度的創新

  1.敘述故事化

  鍾大年先生說:“紀實不是真實……紀實首先是一種美學風格,是一種與真實的關係……是創作者對被攝物件投入了情感與評價的‘參與的觀察’……紀實,是一種特殊的記錄形態。”③紀錄片“講故事”有一段時間是被禁止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故事的虛構性與紀錄片所要追求的真實性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傳統的紀錄片大多都是真實地記錄事實,而缺乏相應的故事性在其中。然而在實踐中創作者逐漸發現,很多真正有價值的社會現實和典型人物只有透過故事才能被很好地表現出來。電視紀錄片在尊重客觀事實、儘量保持生活原型特徵的同時,允許採用區域性的情景再現,才能推動典型人物和環境的呈現,提升藝術的美感。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是新時期中國電視紀錄片的一大轉變。

  2.視角多樣化

  “紀實”進行的是表徵化的操作,“在場拍攝”不是虛構,但仍需明確怎樣的狀態才能進行拍攝,拍攝者以什麼樣的身份進行拍攝。拍攝視角的多樣化可以使紀錄片突破以往循規蹈矩的傳統模式,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創造力。《望長城》在大膽地嘗試對平凡小人物的刻畫之後,紀錄片定位更加明確了平民化的主題,不再以傳統唱高調的方式,專注弘揚領導人物、英雄人物的宏大主題,而是不約而同地轉向了民間社會,將目光放低,機位調低,拍攝者的姿態擺低,以真誠的人文關懷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走進平凡人的世界。新時期的電視紀錄片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也正是因為這樣平民化的獨特視角,使得創作者更容易在平凡中尋得亮點,尋覓價值,衍生出多元化的獨特視角,也豐富了紀錄片的視角。

  三、紀實美學對記錄片的發展

  紀實性作品是具有較高美學價值的作品,以原生態生活為記錄內容,大多是對文化現象或歷史事實的記錄,一般採用被攝物件形聲一致化的結構,突出生活本身具有的內涵和意蘊。紀錄片對真實性的高要求,往往使用藝術表現手法,如長鏡頭、跟拍、採訪方式、拍攝角度、再現手法等由表及裡地創作。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彌補傳統制作技術帶來的對於真實性的不斷爭論。例如再現的手法,由於技術上的阻礙,極力營造的真實感,往往差強人意,熒幕前的觀眾無法進入影像所要營造的意境深處。

  紀錄片發展的幾十年歷史中,“真實”一直被強調。傳統敘事中,真實代表事件、情感、人物的真實;而今,高畫質影像技術增加真實的另一個層面,即技術無限接近並呈現人眼的所能看到的現實。高畫質技術提升了觀眾對影像的認知,因而也成為紀錄片創作的全新視角。而這種視角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是由生產力的發展階段和生產方式決定的,是社會文化環境對於人們審美活動的影響。④在理論與實踐的迴環往復中,藝術與科技彼此進行促進與革新。

  紀實主義的較高境界是創作者不滿足於瑣屑地記錄生活,而是把記錄物件作為一種“思考”和“表現”的素材,以此來展示作者對社會、生活乃至人生的思考。紀實美學風格的紀錄片往往透過事實本身包含的意蘊,將畫面引向思想,引導觀眾去思考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體現出紀實藝術本身獨特的魅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