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國大學圖書館隨筆

我眼中的美國大學圖書館隨筆

  百聞不如一見。美國的大學是真正意義上的沒有大門和圍牆的大學,以我所臨時居住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為例,該校既沒有銅牆鐵壁的圍牆,也沒有戒備森嚴的大門,更不用說看到國內大學所僱用的大批保安人員。外來人員與車輛隨便進入校園無人查問,外來車輛可以停泊到學校車庫中的“訪客”(visitors)的位置。為什麼美國大學這樣可自由出入?探其究竟,其實,大學就是社會的一部分。

  來美國之前,只聽說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四點還是燈火通明,不少學生還在挑燈夜戰。今天得知和我同住一棟樓、來自浙江的一位女同學昨晚通宵都是在大學圖書館度過的,雖然被這種忘我學習的精神感動,但我還是善意提醒那位同學:學習誠可貴,健康價更高。

  美國大學圖書館除設計有大小不一的多功能學生自習室之外,另一個特點就是在館內擺放不少的掃描器和影印機包括電腦等,掃描器是免費的,掃描和影印都是自助式的(DIY),還在多處設定有直飲水裝置,這樣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

  美國大學圖書館的功能在日益擴大,它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報庫存與流通之地。隨著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大學圖書館成為各類電子資料庫聚集地。來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湯姆遜圖書館 (Thompson Library)一看,才發現美國的大學圖書館與國內圖書館還有一大差別,這就是留出了更多的空間,開闢了適應各類形式和大小不一的學習室,好溫馨,真喜歡。

  去過該圖書館無數次,今天中午終於在圖書館一樓的快餐店享用了午餐,一杯咖啡$1.85 ,一個夾心沙拉麵包$3.99。我看中的不是東西多好吃,飲品多好喝,在意的是邊捧著一杯咖啡,口啃一個麵包,邊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這種體驗。因為在國內及在日本大學都未曾有過在圖書館就餐的體驗。以人為本,體現在細節。

  近日,網聞上海在舉辦書展,便聯想到國內的圖書館。國內的有些圖書館佔地面積本不大,但為了營利的`目的,遂將圖書館的某些場室租借給營利性的培訓機構搞出國培訓等。在我國,無論是政府的圖書館,還是各地大學的圖書館,沒有辦理相關證件是無法進入的。在我常去的幾間美國大學圖書館,儘管是暑假期間,每天早上7:30開門至後半夜(有的館是24小時開放),行人可隨便進出,不需任何證件,可以閱覽與使用資料庫等。這讓我想起了曾經去過的大學圖書館,也是不需任何證件可自由進出的。

  在美國的50多天中,遊覽了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我沒有看到像國內那樣多奢華的酒樓、K歌廳、夜總會、桑拿中心、洗腳屋,看到更多的是美術館、圖書館和體育館。這讓我記起了若干年前經濟學家高希均先生在所呼籲的,要多建圖書館和少開酒館的倡議。在因為,不也應是這樣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