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讀後感

《弟子規》的讀後感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弟子規,裡面的內容是我教導我們做一個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閱讀!

  《弟子規》的讀後感一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裡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的讀後感二

  “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是《弟子規》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長在大會上要求我們背誦和學習《弟子規》〉。

  小的時候,我讀過《三字經》,裡面的內容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感覺《弟子規》裡的內容和《三字經》裡的內容大同小異。《三子經》是用小故事,小典故來說明一個道理。《弟子規》是學生們應遵守的規範。馬老師讓我們背誦“泛愛眾”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馬老師說,這裡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道理,要仔細去讀,用心去理解。

  剛開始背《弟子規》時,感覺很吃力,每一句話單獨背能背過,連起來背時總背不過,媽媽說,如果你先把每句話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先讀每一句話的解釋。再去背,不僅背過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話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規》雖然是古人寫的,年代離我們很遙遠,但其中所說所講的不正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的嗎?

  《弟子規》的讀後感三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這本書你一定不陌生吧!我喜歡《弟子規》,特別是“餘力學文”這部分。

  “餘力學文”這部分講的是怎樣學習。我尤其喜歡這句: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妨把學習計劃定得寬鬆一些,但在實際執行時要抓緊用功,不懈怠、不偷懶。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該玩的專心玩,該學的認真學,不能一心二用。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告訴了我讀書方法。是啊,遇到好詞好句和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這不正是爸爸媽媽教育我要做的嗎?

  我喜歡讀書、看書。自從我看了“餘力學文”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時,知道了把書讀好要有信心,還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這使我聯想到我讀書時的情形。我只是一味地看,雖然很用心,但並沒讀出聲,只是默讀。所以我的讀書水平一直沒有提高,直到看了《弟子規》以後,我才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並改正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