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讀後感

陶淵明《飲酒》讀後感

  《飲酒》透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文學作品就是一個藝術形象——透過語言,在自己心理螢幕上覆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而文學賞析成了許多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課。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這篇《飲酒》讀後感,其獨到的鑑賞角度及剖析風格,也非常值得我們讀者去學習。

  陶淵明《飲酒》讀後感一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鑽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讚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裡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託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陶淵明《飲酒》讀後感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以忘言。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陶淵明的這首詩,喜歡的是他字裡行間透出的那種超然灑脫,還有他平靜詳和的心態。那份屬於心靈的安寧,那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每每讀來都讓我心醉不已,羨慕不已。“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何其輕鬆與愜意。反覆品讀才真正的讀懂了詩人想告訴我們的深意:真正的安靜不在於環境的喧鬧或寧靜,重要的是你自己內心的安寧。

  陶淵明出生在連年兵亂的東晉,身邊雖有不少士大夫、官員汲汲名利,而他不屑與之為伍,不為五斗米折腰,過著隱逸儉樸的田園生活,雖然,生活裡也曾有斷糧無炊的苦境,卻讓他在這樣的生活裡感受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短短的一句“心遠地自偏”刻畫出的是詩人何等寬廣的胸懷和何其超然的心態。好個耐人尋味的“心遠地自偏”,遠離開爭名奪利的世俗你將擁有輕鬆;遠離開紛紛擾擾的喧譁你會得到快樂;遠離開糾纏難了的愛與失意你才能懂得幸福;遠離開掙扎徘徊的迷茫你才會明白珍惜。

  熙熙攘攘的塵世,人們重複演繹著一個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於是,月明風清的夜晚裡流動的是浮躁,心靜如水的背後隱藏著的是那無數的無奈,而我們在疲憊的跋涉裡還是渴望著屬於自己心靈的安祥屬於生命的寧靜。

  我們需要一顆平靜的心,一種平淡的心態:即使身處何種窘境,也一樣的從容淡然處之。這是一種境界,是人們在這沸沸揚揚的世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遠地自偏的超然。生活的忙碌奔波中,一路走來,物資富有了,可人們的精神靈魂歸屬何處,一種來自於靈魂深處的孤獨會時時纏繞著我們的心,讓我們疲憊。而這內心的不平靜裡,又有著太多太多的無奈和傷感!你是否意識到心靈那樣的需要一種平靜,你是否也在苦苦探詢“心遠地自偏”的真諦。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選擇了歸隱,在車馬喧囂中卻能夠細細體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超脫的意境,怡然於日起日落;王維處於廟堂之高,卻能夠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揮筆抒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絕妙畫面,把酒飲歡。在鐵馬冰河的邊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恢弘雄壯中,岑參細心地觀察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感慨古人的灑脫和超然的同時,你還想到些什麼?

  問自己是否心靜如水?問自己是否能感受心靈的寧靜?其實,我眼裡的寧靜也不過如此:對待生活的曲折,多些熱愛少些痛苦;面對別人的誤解,多些寬容少些仇視;回顧愛情的經歷,多點感恩少些怨恨;總結生命的得失,多一份平靜少一份不平。如此的生活,即使再多的不如意,也不會失去自我心靈的那份安寧與灑脫。

  笑看風雲,順其自然,享受生活,品味幸福,活著就是一種幸福的得到!

  陶淵明《飲酒》讀後感三

  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餘首,《陶淵明集序》中,蕭統第一次提示了陶淵明飲酒詩的內涵,“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解釋了陶淵明飲酒詩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樂,一飲魂銷萬古愁。綜觀陶淵明飲酒詩,亦可領略到詩人純真而又質樸的箇中樂趣。

  其一,載酒去塵網——“素位之樂”。

  陶淵明一生追求“真”、“樸”、“淳”、“自然”,主張迴歸率性而為的“自然之鄉”,憎惡曲意逢迎的官場生活。早年雖有過鴻鵠之志,但都在黑暗渾濁的社會大氛圍中磨平了稜角。出於生計考慮雖多次為官,但詩人並不快樂,並慨嘆自己的為官生涯是“誤落塵網中”。可見,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何其急切!

  晉元興二年癸卯,詩人因母親去世,居憂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四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樂,其不以貧賤而慕於外,不以富貴而動於中,豈矯情哉?”今歲“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消陰中夏,南風拂裳,閒遊“六藝”,“弱子”咿呀學語,嬉戲一旁,高興之餘載酒揮觴,盡享人倫之樂,自是趣味橫生。此時陶淵明深切感受到脫離“心為形役”的暢快,便欣然寫道:“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其二,有酒且為樂——“樂天之學”。

  陶淵明歸田之後的詩《和劉柴桑》中有“穀風轉悽薄,春醪解飢劬。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四句,吳瞻泰《陶詩匯注》卷二評曰:“此詩是靖節樂天之學。”躬耕田野,東風已“悽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勞,雖說濁酒不如佳釀,但用以調節情趣卻是有勝過無的,既有之則安之,正是詩人“樂天知命”人生觀的體現。

  又如《遊斜川》中“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月非所求”,正如詩人所說“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無須太顧慮百年之後的景況,“有酒且為樂”,便是人生快事。再如《雜詩》其四中的“一觴雖獨進,杯盡須自傾”,《飲酒》其九中的“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等均是詩人知命而樂天的精神體現。

  其三,斗酒聚比鄰——“惜時達樂”。

  陶淵明並沒有象當時的一些“隱士”一樣,嘯聚山林,遠離人煙,而是“結廬在人境”,在“與人聚”的自然生存狀態中揮灑性情,亦是別有一番樂趣。

  《歸園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化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幾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復還,而生者可共樂也。故耕種而還,濯足才罷,即以斗酒隻雞,招客為長夜飲也。”詩人開荒南野,免不了稼穡扶犁,與農民一樣辛勤耕耘。勞作之後與鄰居相聚飲酒,酒酣之時,慨嘆光陰易逝,歡樂太短,於是眾人通宵歡飲,把酒達旦。正如孫人龍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雜詩》其一“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中所體現出來也正是這種“惜時達樂”的人生態度。

  其四,銜觴圖共飲——“好德樂道”。

  陶淵明不同於老子“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他認為人的性靈相知在於溝通,在於心與心的交換,而不是將真情藏於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脫塵世,這是典型的田園君子的“好德樂道”思想。

  《答龐參軍》中有“我有旨酒,與汝樂之”、“送爾於路,銜觴無欣”、“豈忘宴賓”的句子,孫人龍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一評曰:“(此篇)高雅脫俗,喻意深闊,交情篤摯,妙能寫出。”這一首詩中的酒反映了詩人的心理漸進過程,將詩人“好德樂道”的思想盡情展現出來。其一、二分別寫“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則寫“同好”之人既來,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樂。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見,如何不思”的真摯情感;其四則是分別之酒。世上知音本來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裡的話還沒有說盡,就要分別,“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聞訊息;其五則為擔憂之酒,魏晉社會動盪,“王事靡寧”,龐參軍奉劉義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詩充滿了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讀之感人,味之淚下!

  陶淵明飲酒詩風韻獨具,但得“樂道”如何不飲?讀陶淵明的詩如品酒,詩外有酒氣,詩內怡性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