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創作的長篇小說,2003年3月18日由蘭登書屋出版,此書是布朗2000年小說《天使與魔鬼》的續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1

  《達芬奇密碼》是本通俗的懸念小說,美國人寫的。懸疑小說都是這樣,撲朔迷離堆積一些讓人奇怪驚訝的事情,然後再揭開謎底。這中間只是玩弄一些邏輯技巧,看似有趣吧。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誤導,千萬不要相信書中的種種暗示,這種暗示往往是作者下的套,他希望你按照暗示去做一些猜測,而這些猜測給他抖包袱增加效果。

  如果讓人毫不費力的猜中了,這書簡直就是一堆廢紙,作者一定是小兒科。

  這本書能在那麼多懸疑小說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結合宗教、歷史、藝術中的懸案,講述了一些常人聞所未聞的觀點,再加上密碼的破譯和神秘詩句的雙關寓意,這些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和新鮮感。不像其他的書就是人被殺了,東西丟了,然後開始追查,象洋蔥皮一樣,一層一層往下剝,直到最後揭露真相,而整個事件的背景遠沒有這麼豐富多彩。這是這本書勝出的根本原因。

  就這本書的推理水平來說,沒有什麼推理,談不上是推理小說。說到懸念,作者有意編纂的跡象太明顯。從事情的發生開始,就是兩個人一路狂逃,一路解密。凡事總是這麼巧,他們剛剛好能逃脫警察的追捕,剛剛好能靈感閃現解密碼。一個老頭花了巨大精力製造的密碼,一步一步指引他們,而他們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全部找到答案。整個過程又有一個神秘的導師監視著,利用著。一切的事情只能是編造,不能讓人感覺信服。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2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裡。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系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眾所周知的藝術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方面也用了經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擔心這本書出版後的反響,因為我覺得作者觸動了一些比較敏感的東西,如對這些藝術家性格的敘述,對耶穌是神是人公開的懷疑,對藝術品進行隱藏密碼的挖掘。我看的時候就混亂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經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麼作者大膽的行為肯定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宗教問題;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對現實的東西開這樣的玩笑,要麼就是自己大膽,要麼就是對讀者的玩弄。我還特地對照著《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看,發現作者的挖掘並非子虛烏有,就更覺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節方面是一環套一環,延續著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為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為了體現驚奇的情節,而把線索的答案寫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為了強調真實身份出現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甚至朝反方向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後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

  雷爵士最後的身份表明他才是這個陰謀的幕後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為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結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儘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型別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餘則基本犧牲在情節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秘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曆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秘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3

  言歸正傳,《達.芬奇密碼》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羅浮宮博物館的館長索尼埃在遇害之後的臨死前留下了四行話,讓他因誤會十年未與他聯絡的孫女索菲去找文字學家蘭登,就這樣原本沒有聯絡的兩個人的命運被捆綁在了一起,並且就是因為那句遺言,蘭登被警察誤認為兇手,因此索菲帶著蘭登走上了逃亡和尋迷之旅。他們兩人因為索尼埃的遺言,因此不得不揹負上尋找聖盃的神聖使命,來完成峋山隱修會的秘密守護工作。最後,兩人克服了重重挑戰並且揭開在索尼埃設定的一連串密碼,最後蘭登發現了聖盃,並且幫助索菲找到了本認為已經去世的奶奶和弟弟,完成了峋山隱修會的使命。

  透過這個故事,我總結三點心得體會:

  偉大的藝術品的偉大所在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在其作品之外所蘊藏的歷史背大景的折射和藝術家的個人精神的側面反映。

  透過《達.芬奇密碼》,我認識到了達.芬奇的偉大所在,他可真是一個天才,既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喜歡捉弄人,而且具有別致的幽默,因此他的作品繼承了他的這個特點,在書中對《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的解析真是再讓人震撼不過了。

  原來自己還真的沒有真正的理解過那些藝術品,對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膚淺而片面的,這是讓我震撼的第一點。

  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有些東西超脫個人,可以花費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但是我們卻沒有權利去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奪取別人的生命,任何形式以任何藉口去謀害一個無辜人的性命都是可恥的。

  小說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騙,惡意的殺害了峋山隱修會里的四位大師和一個修女,在死去的時候他向上帝所懺悔,對以前所犯之惡行深深的感到愧疚。雖然他為了所謂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這些惡行,但是這依舊不可饒恕,最後也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那些我們曾經犯下的罪惡,即使不為他人所知,但是它們會像一樣長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自己知道,所以靈魂終究不會原諒自己。那些透過不利手段而獲得的榮譽或者錢財,即使會讓我們樂活一時,但是卻會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節無愧的人,坦蕩善良的人。

  我們可以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去守護自己的信仰,去實現生命的價值,一旦作惡,必將自食其果。

  那些信仰的東西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無形卻有形,人人都知道他的不真實性和可能的虛幻性,但是人們依舊不去刺破這朦朧之後的真實,依舊願意去相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想,那就是信仰終究是好的,我們沒必要去把他給實物化,那些充滿神秘的東西倒更顯得美麗,就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那神秘的一笑一樣。

  在故事中蘭登一直想找尋峋山隱修會大師索尼埃所提到的聖盃究竟是什麼,為此苦苦追尋,而索菲的奶奶在隱語之下提示他,你終究會明白的,那個東西你終有一天會發現的,並且發現之後,你也會選擇繼續去保護這個秘密,不會將他公之於眾。

  最後,蘭登在看到倒金字塔的時候終於明白了這一番話,並且在神聖之下頓悟了宗教的信仰的更深層的智慧。

  當然,這是我想象的他最後的內心活動,在聖靈之下頓悟宗教信仰的神秘性原因所在,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