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散文

商河鼓子秧歌散文

  走完親戚,就到了初七八,農村裡的年還不算過完。喜歡熱鬧的商河人開始了鬧秧歌,準備在正月十五舉辦一年一度的鼓子秧歌表演。人們抬出大鼓拿出銅鑼銅缽等各種打擊樂器開始了演練。大街上、打穀場上、漫坡窪裡、河堤荒野裡,到處都是一隊隊、一群群的鼓子秧歌隊。到處是鼓聲震天、喊聲四起。

  鼓子秧歌表演幾乎全村的人都參加,年輕男女打小鼓頂傘、踩高蹺、扭秧歌,年老的男人敲大鼓、敲鑼等,給年輕人拿東西打支應,指揮教授技巧。再年老些的,則和小孩子們婦女們裝扮成古代的各種人物、現代人們喜聞樂見的一些丑角。人們嘻嘻哈哈地笑著鬧著,早把一切煩惱拋到了九霄雲外。

  從史料上可以看到,商河人們自古就是一個彪悍的民族,受到了頻繁戰爭的襲擾,也因此很多人都學會了戰鬥戰術。戰時當兵,平時耕種,農閒時大家聚集演練。

  商河縣民風粗獷、彪悍,但非常講義氣。自古就有習武的`風氣,尤其是在近代,商河曾經是義和團的主要人員聚集區。人們習武弄棒,修煉氣功。很多人都曾經參加過義和團,所以都對擺兵佈陣耳渲目染。沒事的時候,幾個村子或者一個大村裡就會自發練習陣型操練技法。

  後來因為義和團受到清政府的鎮壓,人們便不能再聚集演練。身懷絕技的商河人想出一個妥善的辦法,就是在節日期間進行慶賀表演。為了掩人耳目,把鼓子、花傘等當成兵器,隨著大鼓的鼓點變換著陣型,做出各種衝鋒陷陣的動作。

  頂傘的分為頭傘和隊傘。打大鼓的看著頭傘的陣型,敲出時緩時急的鼓點。頭傘指揮全陣,帶領著隊傘們,變化著陣型;隊傘帶領後面幾十個打小鼓子的;打小鼓子的後面跟著扭秧歌的。一般一個隊伍一個頭傘,三個或者五個、七個隊傘,加上頭傘,都是雙數。如果村子大人多,還會有十個、十六個頂傘的。所有人看著傘頭,聽著鼓點,變化出各種陣型。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山奔襲陣,四面埋伏陣,五雷轟頂陣,六環八卦陣等等,那真是氣勢磅礴、驚心動魄。整個演出頗像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戰陣,角色配置編制嚴格,“秧歌頭”言出令隨,探馬“三探三報”,“街筒子”佇列規範,舞姿舒展,氣宇軒昂,大有氣吞山河之勢。

  趕上風調雨順的年景,商河縣幾乎每個村子都舉辦鼓子秧歌表演。走村串街,互相學習,互比高低,每個村的套路和陣型各有特色,互有長短,人們看得如醉如痴、流連忘返。眾多男女老少都特別喜歡這種表演藝術,跟隨自己的隊伍到每個村裡去觀戰助威。

  一代一代,接力傳承。在鼓子秧歌不斷薰陶下,豪邁的商河人民骨子裡透出了堅毅果敢的氣質。敢於承擔,敢於拼搏,勇猛不屈,永不服輸的性格,是每個商河人的特質本色。

  1955年共和國的國慶節,由退伍軍人組成的商河鼓子秧歌代表隊,被商河縣委商河武裝部推薦委派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閱兵表演。在粗獷豪邁的鼓聲中,隊員們擺開陣勢,整齊劃一的動作,矯健的身姿,隨著鼓點旋轉、騰挪、扭動、衝殺。幾十個人的隊伍竟然舞出了氣勢恢宏、殺氣沖天的精彩場面,直看得人們熱血沸騰、掌聲雷鳴。

  商河鼓子秧歌代表隊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並和代表們一一握手慰問。那些激動人心的珍貴照片,激勵著每個商河人。隨後的國慶節、大閱兵,都有商河鼓子秧歌的表演。在八十年代往後,商河鼓子秧歌代表隊又先後多次代表中國作為民間藝術去外國表演,收到了世界人民的熱烈歡迎。

  鼓子秧歌因其人數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既寓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又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葩,齊魯文化的驕傲”。1996年,商河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商河鼓子秧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商河大地上沸騰了,人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再次掀起了鼓子秧歌的浪潮。村村舉辦,人人參加,鎮鎮比賽。古老的麥丘古城留下的不僅是個傳說,更給人們留下了彪悍豪爽的遺風和精神財富。商河人具有爭強好勝的氣質,也繼承了爭當愛國英雄、報效國家的性格,將會把鼓子秧歌繼承發展下去,這朵藝術奇葩將會綻放得更加鮮豔奪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