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錄讀後感

南華錄讀後感

  現在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生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每天都感到有點忙,有點累,有點浮躁。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慢下來,靜下心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和詩意呢?讀作家趙柏田的《南華錄: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你也許會驚羨地發現:原來古人的生活是這樣的優雅從容。

  書中,描摹了一個已經消逝的江南:文徵明、董其昌、吳其貞、項元汴、湯顯祖等人出沒其間,園林、收藏、古物、字畫、香料將他們串聯在一起。全書13篇,每一篇都由一個歷史人物說開去,卻能上下勾連、左右牽扯,引出許多人物和故事。這些人是藝術家、收藏家、官員、文士、才女、奇人、工匠,但在精神上,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被權力的洪流推到角落裡的人,用精緻的物質來寄託自己的心靈。他們身上有一種南方的氣韻,即那種酷似水墨般的潮溼、風雅與內裡的堅韌。他們隱退到了權力世界的背面,在另一個更為世俗、更為私密的方向上,打開了一個生命空間。

  作者以對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講述,鋪陳了一幅晚明江南士人的生活圖景:包括如何訪友、宴飲、唱曲、賞畫、讀書等等。收藏者項元汴,在古物的肌理中書寫他自己的藝術史;“為愛痴狂”的湯顯祖,在自己營造的情幻世界中體驗人生的多重況味;以愛為生的柳如是,在情愛的探險中尋找生命的根基,還有深具君子之風的“文先生”(文徵明),溫厚如玉的“沙龍男主人”(周亮工)……他們是一個文化盛放到了極致的時代的精神貴族。然而,風流蘊藉終為時代的罡風吹散,當時間一點點地迫近1644年,他們的寄寓更加深沉,選擇更加艱難,而結局,讀來也更加令人震撼。

  作者還原了晚明江南士人的生活點滴,不乏驚人的細節。如《古物的精靈》一篇寫晚明收藏名家董其昌,於萬曆四十四年經歷家中大火,千百民眾點火燒房,“人人臉上都躍動著夢幻般的火光和施暴的快意”;《感官世界》中自稱“紈絝子弟”的張岱在崇禎二年中秋夜,在金山寺大殿一手炮製的“金山夜戲”,說到一行人進入大殿時,“一路但見林間漏下的月光落在地上,疏疏如殘雪一般”,細緻入微的人物表情和景色描繪,讓人如臨其境。這種中國式的風雅,既是對鄉土中國的一種歷史追憶,也是對抱朴守拙真心靈生活的一種崇尚迴歸。

  “南華錄”,按字面意思,即為南方精華之記錄。當一個時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一切為之吟唱的歌曲,都成為輓歌。然而這個時代卻值得我們細酌,不僅因為其間的物質與文化生活被提煉成了精華,亦因為這個時代的人亦成為了精華。這是晚明,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方士人。他們在對風雅器物的無限寄情中,注入對生命的詠歎。在這群人中,周亮工是唯一進入清朝的官場的人。這個人作為全書的結尾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他身上還是有晚明的氣質,還是一個文化遺民,同時代的人很喜歡與他交往,他身上的文化姿態是非常迷人的。周亮工實際上是一個見證者的角色。

  作者趙柏田的文字如溫潤的老玉,沁色豐富,紋飾古雅,需要提及來歷、出處時,那麼耐性,安靜,不含糊。不過,在寫《南華錄》之前,趙柏田曾是一個先鋒小說家。小說創作給予他的,是某種深入骨髓的豐沛,從先鋒小說出發,邁向先鋒的歷史敘事,他平心靜氣。他有更大的“野心”,要寫自己的“南方”。《南華錄》所收十幾篇,雖可獨立成章,卻有內在聯絡,所及人事物,虛實相扣,讀時常覺有涼風從字句、段落的縫隙裡吹來,讓人看見藍天,浮雲,落花,流水。關於晚明的書,早已汗牛充棟,而趙柏田舒緩靈動的筆調,尤能呈現那個時代的魅力。

  讀完全書,感覺《南華錄》的意義,在於它是世俗化的、有著日常生活的豐富肌理。書裡雖寫的是古時的人與事,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卻仍然能夠提供精神養料。我們也許回不到那個古老、安靜、緩慢的鄉土中國,但是,我們可以在內心保留一點對那種生活方式的嚮往,我們可以適當地放慢腳步,聽聽內心的聲音,體察生活和自然當中的美和詩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