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林外史》的讀後感三篇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後感三篇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諷刺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小說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儒林外史》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裡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儒林外史的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筆下的代表作。

  這本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

  最吝嗇的就是嚴監生,家財萬貫,僕人眾多,卻格外的節約。家裡一斤肉都不賣,有時候家中的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來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誘饞。有時候,今天的菜可以留到明天甚至到後天才吃完,他還格外剋扣工人們的工資。有一次,他的弟弟嚴貢生因犯罪別追差,當巡捕來到嚴監生家裡來搜查的時候,他才十分心疼的拿出一小串錢交給巡捕搪塞過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時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個精打心算的人。又恰逢他結婚,有幾個人就乘著時機把他的金銀首飾都偷了個精光。在他臨死前,他還從被窩裡伸出兩個手指頭,死死不放,為的是那燈盞裡的那兩斤還在燃燒的燈草。直到最後,趙氏挑掉了其中的.一斤燈草,他才閉上眼睛一命嗚呼了。

  最可笑的是牛浦,因為一次機遇他遇到了牛布衣,牛布衣死後他盜其之詩,來進行販賣,最終事情暴露逃亡。

  儒林外史一部耐人尋味的書!儒林外史一部充滿趣味的書!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後感【三】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講了對科舉制度的嚴厲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扭曲、腐蝕文人靈魂的罪惡,並用許多事例來證明了這一觀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寫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寫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還帶了幾本書去看,一陣大雨過後,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於是他開始畫荷花;一開始畫得並不好,最後越畫越好,最後以畫荷花為生,奉養母親。王冕堅持不懈使我大受啟發,使我想到了上學期所學的一篇課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啟示》,講了水滴以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頭。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中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別人眼裡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勵人上進和批判科舉制度的好書,它能讓人看到書中現實生活中的邪惡,深刻批判了與科舉制度互為表裡的封建道德、封建禮教。它是一部章回體的白話小說,使人看到地當官者的心靈險惡,以及了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悲劇命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