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鑑賞十大規律(2)

  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於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結構方面的設問與懸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並不都是單一的,往往是綜合複雜地運用。我們在鑑賞的時候,要注意在具體語境、整體詩境中分藝術特點,不要簡單地陷入術語、唸的怪圈,有時候還要根據不同的題型,不同的題幹要求,從規定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

  六、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瞭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樸;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瞭;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鑑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誇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覆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八、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如2000年上海卷,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麼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九、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鑑賞題後,往往會有一些註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題,填空題空格的前面或後面。2001年春考的18題中,“安史之亂”的提示,都為考生答題給予了人文關懷,注意了這些方面就有利於解題。

  十、注意運用聯想、想象

  詩歌鑑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象,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牆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緻,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