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海明威《老人與海》的創作特色

解讀海明威《老人與海》的創作特色

  引言:《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下面就和小編來來解讀一下海明威的創作特色與藝術手法。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敘了一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這件事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刊載《老人與海》的那一期《生活》雜誌在48小時內售出了五百三十多萬冊,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空前的歡迎。

  一、《老人與海》主題思想

  在作品《老人與海》中,作者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人出海打漁,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后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這魚實在太大了,是一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被老人殺死綁在小船的一邊。老人在這段時間裡經歷了從未經受過的考驗。老人的命運似乎並不成功,在歸程中他一再遭遇鯊魚的襲擊,;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 鯊魚出現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鯊魚出現了,於是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殊死搏鬥,一場征服和反征服的搏鬥。經過殊死的搏鬥,最後回到港口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人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應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和勝利。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在別人眼裡是失敗的,但實際上他是成功的。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他將成為經歷磨難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學習。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便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人類的生存意識是大海,如果盲目強調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1]

  二、《老人與海》藝術特色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隨著老人從海上歸來,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作者以細膩的描述,逐一交代了他們與老人的關係。孩子馬諾林是老人崇拜者,他常常跟老人一起學習釣魚;周圍的打漁人雖然對老人充滿敬意,但卻始終無法理解他的想法;酒店老闆關心老人,在閒暇時常與他攀談。在這樣的生活群體中,老人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他樂觀開朗、胸懷寬廣、經驗豐富、對生活充滿熱愛同時富於冒險精神。這種輪輻式結構使作品的線索清晰明瞭、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

  整部作品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作品是沒有侷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沒有侷限的,海明威給讀者留下思考的同時,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話:“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許多東西。” [2]

  小說《老人與海》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抗爭場景,讚揚了絕不屈服的人的尊嚴和勇氣。桑地亞哥(Santiago)是個可憐的老頭――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沒有讓老人桑提亞哥成功,卻以光禿禿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不墜青雲之志。” [3]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志向,也是老人桑地亞哥的真實寫照,是他的靈魂的最恰當的描述,是一種生命的意義,是一種悲劇一般的壯麗,還是一種對人生的洞悉。

  當這個世界的天平不向每個人傾斜時,總有人會被象徵倒黴的另一端所高高抬起,沒有信心,厄運會輕易吞噬空虛的心靈,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麼?冷冷的海風裡夾雜著一股血腥,也許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羈的靈魂,才是與大海的對抗,與命運的`對抗,只有這樣的靈魂才能做到真正的偉大,即使不曾成功過。

  人很容易隨遇而安的,深陷在沙發裡的身子,是捨不得挪一挪的,沙發越軟,陷得越深,越是懶得動。生活如海是不容讓人懈怠的,平靜的水面下暗藏的是急流,平靜過去,又將是風景,而人往往也是在風浪的顛簸中才意識到危險感到恐懼,才想起自己的疏忽,才本能地需要抗拒。想要征服海的人只有時刻警惕時刻謹慎,才能在危難的時候顯示出好漢的本色。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潛藏著某種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迴圈著的,喜劇的落幕,預示著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著喜劇將再度登場。

  三、創作結構

  縱式結構

  他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

  輪輻式的佈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係: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馬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樸的古巴漁民。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瞭、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海明威在論述節奏時曾這樣說:“書啟動時比較慢,可是逐漸加快節奏,快得讓人受不了,我總是讓情緒高漲到讓讀者難以忍受,然後穩定下來,免得還要給他們準備氧氣棚” 這篇小說給人的節奏感就是這樣,故事開始給我們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係時,娓娓道來,速度比較緩慢,隨著老人航海的程序,速度也逐漸加快著,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速度之快達到了極點。特別是魚在不斷的掙扎,起伏波動,鯊魚在猛烈的進攻,老人很疲憊的情況下,讀者情緒高漲,緊緊的替老人捏一把汗。

  前後照應

  《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裡,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裡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三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

  設定懸念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84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準備第85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條特大魚,不過最後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訣竅就是對付魚的一切有利辦法;他的“古怪”表現在他那堅毅不可戰勝的倔強性格上,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瞭解,這就是懸念設定的藝術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