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貶郎州司馬

劉禹錫貶郎州司馬

  關於詩人劉禹錫貶郎州司馬一直備受爭議,人們都十分的惋惜這位詩人的才華。那麼,劉禹錫貶郎州司馬是怎麼一回事呢?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少年時代即顯露了非凡的才華。順宗時他和柳宗元等佐助王叔文實行了有名的“水貞革新”。由於舊勢力根深蒂固,積重難返。新政僅如曇花一現,只維持了一百多天,順宗崩駕後,就被宦官,藩鎮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殺了。王叔文王還慘遭殺害,劉禹錫柳宗元等“八司馬”被竄逐。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達十年之久。所謂“應憐一罷金閨籍,枉渚逢春十度傷。”又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可見劉禹錫的一生,受盡了打擊和迫害,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他的滿腔抑鬱不平之氣,全都透過文學作品表達和發洩了出來。他在文學上,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獲得了傑出的成就。禹錫的詩有點類似屈原的“騷”。有些是“金剛怒目”式的。白居易嘗譽之為“詩豪”。還說他的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史稱禹錫“善五言詩”,“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來武陵作宰的不知凡幾,而真正談得上給武陵留下了文采風流印象的,卻只有劉禹錫一人。據史料記載,劉禹錫對我們武陵文化的發展,影響

  是最深遠的一個,其作用僅次於屈原。

  他所任的朗州司馬,是一個閒散的副職,落得他優遊自在,於從政之餘,即搜奇訪勝,遊玩山水,足跡幾乎遍及治下各地,特別是和治下的桃花源結下了山水因緣。他的《遊桃源一百韻》是集中最長的一首詩,敘述了遊覽的經歷。在桃花源的活動,也抒發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他還寫了《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詩,還兩次為桃花源書碑泐石,對桃源的貢獻很大,所以有人說他是桃花源的一大功臣。

  他很注意瞭解有關武陵的歷史故事和遺老傳說。德山為道家的第五十三福地,禹錫曾寫過《善卷壇下作》,說“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又親謁駐德山的會禪師,並寫了詩。司馬錯是秦昭王時開發四川的大功臣,後來為了征服五溪蠻,平定黔中,曾建城於武陵沅江之南,劉禹錫寫了《登司馬錯古城》,詩中說:“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登臨值蕭晨,周覽壯前躅……”意思是說司馬錯領兵平定南方,現在沅江邊還留有古城遺址。看到的只有些古樹被煙霧所籠罩。在仔細周覽之餘,他只感到司馬錯的功業是了不起的。劉禹錫幾次在洞庭湖泛舟遊覽,寫了《洞庭秋月行》、《君山懷古》、《望洞庭》等詩。

  武陵東門城頭的“招屈亭”,是劉禹錫常往的地方。他還寫了一首《競渡曲》,注云:“競渡起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何在?’斯‘招屈’之義。”對競渡所喊的號子,作了很好的解釋。詩中還說:“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指出了競渡的起源即在屈原投江的那年,那麼招屈亭也就建於那時。

  作者還晉謁了“伏波宮”,寫了《經伏波神祠》的詩,他對於英雄一世,威名赫赫,而且壯志至老不衰,願以馬革裹屍還葬的伏波將軍馬援是敬佩的。所以詩裡說“懷人敬遺像”、“自負霸王略。”對其晚年遭誣陷,又不勝惋惜。認為功名之念太切,不知止足之分:“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少遊是伏波的兄弟,對功名看得

  淡薄,因得優遊林泉以終老。他還寫了一首《陽山廟觀賽神》。注云:“梁松南征至此,遂為其神。”陽山今名梁山,在常德市北三十里。梁松是光武的女婿,是馬援的晚輩,有一次援怠慢了他,松因懷恨,援死後,便在帝前誣告馬援納賄,並繼馬援之後討五溪蠻。大概因梁松有破五溪蠻之功,後人便為之立祠於梁山。所以詩的首聯說“漢家都尉舊徵蠻,血食於今配此山。”

  作者很留意郡內古蹟的考查。詩中還提到了“北渚吊靈均,長岑思亭伯”、“華表廖王墓,菜地黃瓊家。”“沈約臺榭古,李衡墟落存。”這六句寫的都是武陵典故。“北渚”指《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與賈誼吊屈原意同,詩人和屈原有著共同的遭遇,他對於“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靈均是很敬仰的。亭伯是後漢崔馬因的字,因“博學有偉才”,和帝時做車騎將軍竇憲的主薄。憲所為多不法,馬因屢諫不從,並被貶為長岑(在遼東)長。馬因不願遠去,遂歸家。作者既傷自己如靈均之被讒流放,又悔自己不能如亭伯潔身引退。廖王指蜀漢的廖立,墓在縣東北十里,其故宅在今常德市的丹砂井。黃瓊是江夏黃香的兒子,仕後漢宮至司空。“節操凜然”。此人可能曾流寓武陵,其故居今已為菜地。“沈約臺”在縣西南五里,俗稱“沈約讀書檯。”李衡是三國時吳國的丹陽太守。曾在沅江的泛洲種桔。所以泛州又

  叫“桔洲”。衡臨終囑其子曰:吾洲裡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歲絹千匹……

  濤人對武陵沿革的考證也很注意。他在《武陵抒懷》序言中說:“武陵……在春

  秋及戰國時皆楚地,後為秦惠王所並,置黔中郡。漢興,更名曰武陵,東徙於今治所。”《武陵抒懷》開端說:“西漢開支郡,南朝號戚藩”。說明武陵在高帝時便已改郡。至南朝(宋、齊、梁、陳)則常用以分封宗室和外戚。他在《漢壽城春望》下注雲:“古荊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廟,兼楚王故墳。”古漢壽相當於今漢壽、常德兩縣及沅江的一部分。作者的《龍陽縣歌》反映了當時古樸的民風和安定清靜的環境。

  作者經常和人民接近,對當地的民情風俗,社會生活比較熟悉。這也常常從詩歌

  中反映出來。例如《武陵抒懷》中說:

  戶算資漁獵,鄉豪恃子孫。

  照山畲火動。踏月俚歌喧。

  擁楫舟為市,連甍竹覆軒。

  披沙金粟見,拾羽翠翹翻。

  茗折蒼溪秀,蘋生枉渚暄。

  從這些句子,我們知道,當時一部分人,主要以漁獵為生;地方上的.豪紳,是因為人丁眾多,勢力強大,可以巧取豪奪。耕種還沒有完全擺脫刀耕火種的方式;普遍存在著後來少數民族跳月、對歌的風俗。有的人是以舟為家,在水上生活;民房建築多竹樓,上面蓋的都是竹片。有些男子在河裡淘金,有些村婦在山間拾鳥羽。一到春暖花開,姑娘們有的到蒼山去摘茶,有的到德山去採蘋。作者還寫有這樣的詩句:

  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

  攜觴薦芰夜經過,醉踏大地相應歌。

  這裡反映了當時青年男女放任浪漫的生活。陌生的估客(駕船的客商)可以在夜裡和賣菱角的如娘隨便對歌、逗樂。可見那時的武陵還相當落後,還沒有完全脫離蠻荒的狀態。

  劉禹錫詩有深厚的生活基礎,特別是從民歌中吸取了營養,創造了大量健康清新的民歌體小詩。《唐書》介紹當時朗州的情況為:“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其聲愴仟(聲音刺耳難聽)。禹錫作《竹枝詞》十餘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他自己也說:“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揚柳枝》”。在他的集子裡,大量的樂府詩如《蠻子歌》《踏歌詞》《柳花詞》《竹枝詞》《揚柳枝詞》《浪淘沙詞》等,都是些民歌體的小詩,題材廣泛,語言明快,繼承了南朝民歌的優良傳統,成為唐代詩歌中別開生面的作品。王船山曾譽之為“小詩之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劉禹錫在朗州十年的作品,可以說都是現實主義的。在學習民歌,改寫民歌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對於武陵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史又稱“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詞也。”他自己說:“少年負志氣”,“憂國不謀身”。“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他在政治上失敗以後,他的詩表現了一息尚存,戰鬥不止的頑強鬥爭精神。他曾說:“勿謂行大道,斯須成太行”。“平地生峰巒,深心有矛戟”。這是他革新慘敗後所得的痛苦教訓。他在《詠史》中說的“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這就是他所持的人生態度。到了暮年他仍然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他始終豎信“永貞革新”是完全正確的。在他逝世前一年所寫的《子劉子自傳》中還說:“叔文實工言治道。”、“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何等光明磊落!所謂“通道篤而自知明”也。他還說過:“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這種積極進取,頑強鬥爭的精神是極為可貴的。

  唐代宗會昌二年某一天,劉禹錫彌留之際,眼前依稀浮現出遙遠的朗州城廓,楚歌與人面桃花,伴著洞庭谷酒的香氣,讓他輕輕地合上了眼瞼,在唐代著名的”八司馬”中,只有他一人活到了70歲。翻閱他的履歷,這位在當時看起來很不幸的文人,23年的流放生涯中,在朗州居然呆了10年,得以流傳的800首詩詞,其中200多首是在朗州吟就,且文學史中評論家津津樂道點評的,也大多屬於這一時期的創作成果。1161年後的今天,一個朗州的小文人發出感嘆:劉禹錫得感謝朗州的山山水水,如今的常德當感恩劉禹錫的流放與歌吟。

  封建中國的文人與官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滿懷鴻鵠之志的文人一旦平步青雲,大多收藏起思想的鋒芒從文壇消隱,而壯志未酬者,在落魄失意中成就了他們的文學基業。劉禹錫要不是在“永貞革新”中失敗,他很可能在宰相的位置上搖頭晃腦,那口中吐出的絕對不是日後流傳千古的“竹枝詞”,而是一道道有可能令其他文人或蒼生痛苦不堪的政令了。永貞元年,倒黴的劉禹錫被貶連州,流放途中改授朗州司馬,在唐代,州一級最高行政長官是剌史,司馬是位居老四的閒職。可想而知,在千里南行途中,劉禹錫捶胸頓足,亂髮在風中飄搖,一肚子的苦水無處傾吐。在他的想象中,朗州是處蠻荒之地,那被先賢屈原歌吟過的沅江只不過是條“淫江”而已。然而,當他在白馬湖邊棄舟上岸,進得朗州城,才發現這座臨水而築的古城充滿了楚風遺韻。那參差的黑瓦白牆,清瘦的木樓,浸著歲月汗漬的青石板小街,讓他找到了與都城長安迥然相異的感覺,一個是王者風範夾著霸氣也就不免壓抑,一個是江南小城含著秀麗也就處處隨意。於是,他鬱悶的心境就像雲開之後的天空,稍稍有了些開朗和舒坦。

  朗州這片土地處處充滿了浪漫氣息,北來的謫人劉禹錫沒多久便深刻領會到這一點。每當春江水暖,細腰的朗州女子結伴踏青在城外大堤上,她們唱著軟軟的南曲,自由嘻戲,沒有一點長安女子的拘束感,遊童在路上也能拾到她們散落的花鈿。茶樓酒肆林立,漁鼓聲聲,酒令陣陣,遠離都城與紛爭的朗州人讓劉禹錫感到了生活的閒適與美好。反正需他批閱的公文不多,劉司馬在朗州10年,幾乎將方園千里的美景勝蹟覽遍。採菱時節,白馬湖邊,採菱女露出藕節般的胳膊,在荷塘的碧葉間耀花了劉司馬的眼。我們現在要尋找唐代的常德,就得從他的詩文中閱讀富足而風情萬種的朗州。正所謂眼不見心不煩,劉禹錫乾脆懶得與眾官員為鄰,獨自寓居在城東門外。推窗而望,沅江如練,百丈之外的招屈亭裡,似乎還可以看到屈原時而瀟灑時而愁苦的影子。桔樹如綠雲歇在城外,芷草長滿了一灣又一灣,楓林裡的鷓鴣聲長一聲短一聲地響在他的夢裡……

  雖然遠謫朗州,雖然朗州的山青水秀人美,劉禹錫的99根神經麻木的話,還有一根依然醒著。一天,他像往常一樣遛躂在雞鵝巷裡,一位老者正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那磨刀石顯然曾經遺落在哪個角落裡,周身汙濁。一陣磨礪之後,刀亮了,磨刀石表層也光滑如鏡。劉禹錫頓時觸景生情,他覺得那塊躺在小巷角落裡的磨刀石就是永貞元年被貶的劉禹錫。回到寓所,徹夜難眠,他揮毫寫下了《砥石賦》:“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何恥焉?”這種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對仕途的熱愛,使得他骨子裡的文人氣息暴露無遺,即使仕途有好幾次出現轉機,卻因幾杯酒下肚,兩首詩惹禍,徹底斷送了前程。

  劉禹錫至死才明白,他錯誤地出生並錯誤地生活在一個錯誤的時代裡,錯過了盛唐,錯過了賢明,倒黴的他經歷了8個皇帝,一個剛愎自用,一箇中風,兩個被剌殺,一個喝長生不老藥毒死。這麼多的皇帝更替,一個皇帝對他的觀察剛結束,一個皇帝對他的賞識也就告終。因此,流放生涯對劉禹錫來說,應是不幸中之幸。

  1160多年後的今天,倘若劉司馬重遊故地,他會發現當年的寓所邊已興建起舉世聞名的”中國常德詩牆”,依然酒樓歌廳林立的常德城裡,傳唱著用常德絲絃配曲的”竹枝辭”: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當年應召回長安時,劉禹錫對著漸行漸遠中的朗州城,怎不回首又回首?

  劉禹錫被貶為郎州司馬期間寫了什麼作品?

  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王、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被貶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10年後,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

  劉禹錫被貶到朗州是什麼心情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謫朗州十年.他在朗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表現了詩人貶謫後的種種心態.其中主要有三種:堅貞,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憤懣,對造謠中傷,打擊革新人士的權貴表現出極大的憤怒與不屈;豁達,在逆境中不消沉,開朗樂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