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鄉景觀散文

里仁鄉景觀散文

  十八堡位於川河蓋西麓,秀山東北里仁鄉與湧洞鄉、宋農鄉、龍池鎮接壤處之湧洞山區、納沙河畔(西岸)。

  十八堡又名“十八學士峰”,長達12.5千米,馳名渝湘邊境。峰連羅漢列,春綠山花開,山青水秀,麗極豔極。不僅如此,在十八堡第一座山峰前面同等距離處,另有一座山體比十八堡略為高大,形如觀音坐蓮臺之勢,此山便名“觀音山”。於是,當地人稱其景觀為“十八羅漢攆觀音”。十八羅漢攆觀音,亦步亦趨,十八羅漢一觀音,各自獨立。十八堡觀音山,英俊秀麗,拔地而起,山體底部平面長約500千米,垂直高度約400千米。十八堡各堡之間相距200千米。十八羅漢規規矩矩,站於一直線上,由南到北,由高到低,從湧洞鄉楊家村的將軍巖到里仁鄉涼水村的上川大墳山,風姿綽約,蔚為壯觀。十八堡各有美名:馬頭嶺、黃帝坨、獅子口、金雞巖、金竹山、豹子董、貓兒巖、石鐘山……各山皆有神話傳說:天鵝抱蛋、金獅借糧、金雞報曉、神貓捕鼠……

  再一看,十八堡酷似十八羅漢列班,遙向川河蓋山神致敬,莊嚴肅穆,各具情態。十八堡面前(東麓)是納沙河,每到山花爛漫之時,山花映入納沙河,景色非常秀麗。更兼此山此河上下週圍還有草鞋橋、龍潭孔、滴水巖爛鍾等奇事珍聞,又平添幾分傳奇色彩。

  十八堡、觀音山,各峰山上蒼翠如嬌,山下綠草如茵。山兩側梯田層層,五穀豐茂;山內外牛羊成群,六畜興旺。春來百花爭妍,夏到鵑啼蟬鳴,彩虹飛秋葉繽紛,冬雪如銀,一年四季,美景無限。

  1942年,抗日戰爭中,秀山縣第六區(龍池區)區長饒雪禧視察永興(湧洞)小學,給該校贈聯讚頌湧洞山川對聯雲:永晝高歌相觀瀑布奔流浪湧神龍歸大海,興懷論道默數奇峰崗巒翩聯學士步瀛洲。

  十八堡的形狀,本與其它山體形成原因一樣,都是若干萬年前地殼變化的“造山運動”形成的,但由於十八堡特別的結構形式令人驚詫,所以奇特的神話傳說代代相傳。

  相傳盤古開天地後,洪水氾濫齊天高,玉帝派鐵柺李下界退洪水,伏羲八卦定九州、制人倫,炎帝黃帝教稼穡、製衣裳,納沙河兩岸已有了人類定居。觀音大士為普度眾生,派遣殿前白鶴仙子、婆婆道姑二仙化成凡人,來到納沙河兩岸助民耕織,又親率十八羅漢監押數十名神工搬運數十丈長、合抱見方的'大塊紅條石來到納沙河上修建橋樑。

  一日,觀音一行來到納沙河源頭,忽然天昏地暗,走石飛沙,塵土瀰漫,巨響鏗鏘。觀音忙取出玉淨瓶揮灑甘露,頓時妖霧澄清,真相大白:原來是白鶴仙子與婆婆道姑因意氣用事,正在納沙河上空展開一場激戰。觀音令神工放下大塊紅條石暫歇,帶著十八羅漢到尖山寺廟內,給二位神道調解糾紛。直到夜闌更盡,糾紛仍未平息;觀音見她倆都冥頑不化,便令她倆在納沙河兩岸相向坐化,託體歸山了。二人凡體化為山峰。白鶴仙子化成白巖坡,依傍著川河蓋;婆婆道姑則化成婆婆山,立於野豬坪。

  神工們放下的4塊大紅石,其中兩塊斷了;未斷的兩塊,一塊安然臥地,任人踏訪,另一塊完好無損,朝天矗立,這一塊被人們稱為“立柱巖”。

  觀音大士處理了鶴婆糾紛,急忙督神工修橋,突然聽見遠方雄雞啼鳴,遂令十八羅漢就地各自坐化,自己也一樣坐化,因而留下十九座神體,即一列整齊、美觀的山巒永留人間,從此有了“十八羅漢攆觀音”景群。同時,連他們的“信鈴”都放在十八堡之一的金雞嶺下了,人們稱之為“撲地鍾”。

  第二節扁口洞古動物化石

  十八羅漢攆觀音,加上種種神話傳說以及人間煙火本已美不勝收,豈知在其附近,又平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85年12月29日至1986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古人類舊石器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興永和助手孫志彬、陳祖軍在十八堡附近的湧洞鄉野坪村扁口洞中發現28種古動物化石(豪豬、竹鼠、松鼠、獼猴、長臂猿、猩猩、臘馬象、東方劍齒象、黑熊、虎、豹、豺、獾、鬣狗、野豬、巨貘、中國犀、牛、羊、鹿、麂、魚以及螺、蚌、蝸牛、鳥類),還發現了燒骨。

  28種動物化石說明,這些動物群屬我國南方第四紀常見的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其中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是一萬年前就絕滅了的動物,根據動物的習性,可以判斷這裡原是亞熱帶、熱帶溫溼氣候,遍佈原始森林和沼澤。而從這些動物化石的集中出現,特別是從火燒骨的發現,可以推斷這裡至少在一萬年前已經有人類的頻繁活動。

  因湧洞鄉在清乾隆元年後是石堤巡檢署的轄地,又與里仁鄉接壤,此事件又在十八堡附近,故亦錄於此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