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是人類靈魂最和諧的狀態散文

清靜是人類靈魂最和諧的狀態散文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兩對夫婦比鄰而居,其中一對是地主,另一對是開豆腐店的。開豆腐店是很辛苦的,起早貪黑,終日勞作,可是他們家裡常常傳出夫妻倆歡快的笑聲。地主的妻子很不理解:我們倆吃得比他們好,住得比他們好,但是怎麼就沒有他們倆開心呢?地主說:“這個簡單,今天晚上我拿一塊金子扔到隔壁院子裡,他們就笑不出來了。”果不其然,從揀到金子開始,豆腐店裡再也沒有了笑聲。夫妻倆整天想著怎麼花這塊金子,用它賺更多的錢;又害怕金子的主人前來索回,煩心得很。開豆腐店的這對夫妻,本來每天工作、吃飯、睡覺,什麼也不想,反而很快樂。有了錢以後失去了清靜自在的平常心,同時也就失去了快樂。

  不久前,有人做了一個關於中國人幸福指數的調查。按常理說,誰最不幸福呢?大家都以為當然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了。誰最幸福呢?當然是那些有錢人。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幸福指數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少並不成正比。很多有錢人認為自己不幸福。這些人算計過多、心機太深,比起一般的老百姓,離天生的情趣越來越遠。他們物質有餘,精神上卻常陷於困頓、煎熬之中。這樣一來,他們的幸福感反而比平民百姓還低。用道門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內心艱辛、疲憊得太厲害,沒有片刻的清靜。由此可見,清靜實在是人生旅途上不可或缺的心境。

  豐子愷先生曾經把人的生活總結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世俗生活,第二個層次是精神生活,第三個層次是靈魂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應,世俗生活的主要內容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的滿足需要我們辛勤的勞動。中華民族以吃苦耐勞聞名,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豐衣足食的生存環境。然而,如若止步於此,一味地追求物質的富足,則難免會陷入貪慾的漩渦,帶來無盡的煩惱,身心疲憊。正如《清靜經》裡所說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既著萬物,既生貪求;既生貪求,既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長沉苦海,永失真道”。因此,人類需要繼續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充足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人類步入文明時代以來所積累的種種文化寶藏,因為精神生活的土壤離不開文學、藝術、哲學的滋養。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就此停歇,正如《南華經》裡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沒有目的地的旅途,或許能帶來沿途風景的賞心悅目,但卻無法得到向理想不斷邁進時收穫的大歡喜、大快樂。海明威曾在《太陽照常升起》的扉頁上寫道:“我們都是迷茫的一代。”這迷茫正是靈魂憂傷的哭泣。當我們在寂靜的深夜仰望星空,可曾感到我們孤獨的靈魂正在尋找它可以安適的樂土。那麼,靈魂生活又將歸向何處?道教給出的答案就是“清靜”。因為,只有清靜,才能自然;只有清靜,才能自在;只有清靜,才能無為而無不為。清靜,正是人類靈魂最為理想、最為和諧的狀態。

  清靜,首先是人生修養的起點和根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說的便是人生的起點,人格的基礎,必須要從清靜內心開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多少煩勞的身影,有多少盲從的腳步。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中充滿了你爭我奪、鉤心鬥角,充滿了不斷滋生的慾望和貪求,這樣的生活又怎能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安寧?看到一個個原本前途無量、正值事業巔峰的成功人士,因為在紛擾的.世間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我們不禁發問:“為什麼金錢和權力沒有給他們帶來幸福,反而使他們步入歧途,離原來的人生軌道越來越遠?”因為,在這物質文明興盛發達的社會里,他們喪失了一顆懷有清靜的平常心。一個人沒有足夠的修養,就無法控制足以通向更高山峰的攀緣能量。就好比一輛汽車,有著強勁的發動機,平順的變速器,但卻沒有控制速度的剎車踏板。駕駛著這樣一輛汽車行駛在人生的旅途上,好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十分危險的。而且,動力越強勁,危險係數就越大。

  《清靜經》裡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清靜正是這樣一種不爭的修養,一種破除執著慾念的修養。它猶如一柄拂塵,時時掃去飄落在我們心靈上的塵埃;猶如一汪清泉,常常滌清矇蔽我們雙眼的心障;猶如一盞明燈,每每在我們將要偏離人生軌跡的時候引領我們迴歸。

  其次,清靜又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行走世間,常常看到一張張為情所困、為欲所擾、為愛而苦的面孔。他們衣食無憂但卻眉頭緊鎖,他們學富五車但卻進退失據,他們躊躇滿志但卻一事無成。他們常常自己感嘆:“活得太累了。”是什麼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和幸福?是什麼讓他們這麼累呢?其實,境由心造,“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有人不堪其憂,也有人不改其樂。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心,其實生活本身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清靜無為,瀟灑自在從來不是什麼難事?《清靜經》裡說得明明白白:“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能夠看破空色外在,直指內心,做到“無無亦無”的人,又怎會心靈無處停歇,終日苦惱呢?

  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歸根覆命,也就是回到人的清靜之性。而清靜正是生命的常態、人生的常態,正是我們一切追求最後的歸宿。所以,回到清靜之性,正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

  再次,清靜還是一種合理有效的行動指南。曾經有位朋友這樣問我:“如果我們都清靜無為,無所事事,社會怎麼進步,個人怎麼發展呢?”我回答:“你錯誤地理解了清靜的含義,清靜不僅不是社會進步的攔路虎、個人發展的絆腳石,反而是大同世界的必備品、個人成功的金科玉律。”試想,人類最大的敵人莫過於戰爭,而戰爭不正是國家和民族喪失清靜的產物嗎?《道德經》裡說:“天下之至柔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又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時常聽到體育評論員、教練這樣評價賽場上的健兒——“這次比賽,他的心態很好,超常發揮了。”有時也說:“這次比賽他的心態沒有調整好,發揮失常了。”同樣,老師也經常這樣評價自己考場上的學生。可見,心態對於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由一次次比賽、一場場考試組成的呢?有了清靜的心態,離成功就更近了一大步。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著得到和索取,又怎麼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為國家作貢獻,與他人和諧相處呢?一個人如果連和他人和諧相處都做不到,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不能為國家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為社會作出自己應做的那份貢獻,又怎麼可能走向成功呢?

  人最矛盾、最痛苦的時候往往是當他面臨選擇的時候,真是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其實,這其中的種種困惑,很多時候是我們的私慾在作怪,因為,再繁難的事情也有解決它的正確途徑。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每到這時,不妨試試放下自己的種種私心雜念,以一顆清靜的心來面對抉擇。當面臨多數人與少數人利益衝突時,以多數人的利益為重,因為多數人的利益大於少數人;當面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時,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因為沒有國,就沒有家;當面臨晚輩與長輩的利益衝突時,選擇以長輩的利益為重,因為是長輩養育了我們。這樣去選擇,還會讓人感到為難、困惑,乃至痛苦嗎?“清靜以為天下正”就是這個道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