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梯樓前好風景散文

雲梯樓前好風景散文

  雲梯樓是學校的圖書樓,矗立在教學區的入口,以大門為圓心圍成一個半圓,每天迎來送往,悄無聲息地見證著學子們的成熟與蛻變。

  它前面有個小花園,小花園緊挨雲梯樓的這一面是個半圓型長廊,像一道屏風一樣將花園緊緊圍住。小花園種著許多花兒,四季裡有三季都是奼紫嫣紅香濃四溢的,是校園裡最具畫意的一處景緻。

  春節過後不久,這裡的迎春花就開了。迎春花像一位敬業的速遞員高舉著一串串明豔豔的黃,跑著跳著來傳遞春已至的喜訊。那透亮的黃極具吸引力,任誰路過都要駐足觀賞。

  迎春花一退場,紫藤就登上長廊頂了。遠遠地,一抬頭,就會發現水晶一樣的紫色小花掛在長廊頂上的藤蔓間,一嘟嚕一嘟嚕。那一抹高貴的紫點綴在古舊的褐色藤蔓間,分外耀眼。走在這裡,不由自主會放慢腳步,多看上幾眼。這一看,眼睛裡的疲勞好像也隨著那些紫色花兒去了,頓覺眼前清清的爽爽的。

  爬上藤蔓架的是一簇簇雅緻的七里香,一朵,一朵,又一朵,潔白的花朵點綴在濃綠的葉子間,純淨淡雅。茂密的枝條交織著將長廊南面一隅罩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從廊頂瀉下來,如繁星般一閃一閃,躍動著生命的光華。走到它的跟前,彷彿站在西方名家的油畫面前了,怎麼變換角度看都是美美的。

  七里香謝了,長廊頂又迎來一位新主人凌霄花。它的形狀有點像桐花,喇叭狀,只是喇叭頸比桐花長,口徑也比桐花小,顏色不像桐花那樣淡雅亮麗,樸素中飽含著熱烈,嬌嫩中透出堅韌。藤蔓上的凌霄花都是五六朵圍成一簇,好像一個家族一樣,有老有少,早開放的都快凋謝了,遲開的才是個花蕾。

  初識凌霄花,是在舒婷的《致橡樹》裡,“如果我愛你,絕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那時,我並沒見過。印象中,它一定是愛炫耀、愛張揚的花朵,否則舒婷怎麼會這樣寫它呢?因而,內心對它沒有多少好感。現在,站在它面前,再三地看,喇叭狀的花朵開滿枝頭,婀娜多姿;橘紅的顏色點綴在綠葉間,看著很舒服。詩人賦予凌霄攀附不自立的特性,自有其道理。其實,作為一種藤蔓植物攀援到高處接受陽光照射本是無可厚非,文人們借它抒懷也是各隨自便,不能強求一致。對我來說,親眼見證了凌霄花的成長曆程,反倒對它有了新的認識:它從泥土深處長起直到枝頭開花,一直倔強地走在與環境抗爭的路途上,登上枝頭之後,不避驕陽不躲秋霜,以自己獨有的美麗裝點著自然,我們有什麼理由對它指指點點呢?

  看到這裡,只是欣賞了長廊的外圍,隨我一起走進長廊吧,裡面也有看點呢!

  這裡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詩經”“樂府”長廊。左邊入口處的廊頂上掛著一塊扇形匾額,“詩經”兩字赫然在目,兩邊的廊柱上嵌有一副對聯“詩詞文章賦比興,校園書香風雅頌”。進入長廊,一抬頭就能看見廊頂上掛的那些小紙板,淡綠色底色,水印竹葉背景,黑字。小紙板有十來塊,上面寫著《詩經》篇目,如《蒹葭》《桃夭》《碩鼠》《式微》等。

  從左邊進入看完“詩經”部分,走出長廊,再轉身就站在右邊入口處,抬頭仰望,可見扇形匾額上的“樂府”二字,這邊的廊柱上也有一副對聯,“佳客能來不費招,古書細談猶多味”。走進長廊,一抬頭就看見《詩經》小紙板的背面,上面印著《樂府》篇章,《上耶》《青青河畔草》《北方有佳人》《行行重行行》等名篇一一入目。

  看著長廊,不由感嘆:初創者用心良苦,他預想著學子們休息時定會來此漫遊,抬頭仰望,《詩經》《樂府》盡收眼中。如今,這些掛板有些斑駁,不過,並不影響觀看,依然吸引著一屆屆學子走近《詩經》,走近《樂府》,走近傳統文化……

  大自然花開花落,校園裡則“四季常青”,雲梯樓前更是生機盎然。維繫這生機的除過那些花花草草,精美詩句,還有那一群默默無聞的人。

  小花園的左前方,立著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一塊黑色大理石石碑。石碑很小,寬就一米左右,高也不過一米五。如今,石碑已被周圍的花草遮住,不走近都很難發現。走近一瞧,它上面刻著雲梯樓捐款者的名單。也許你會奇怪,以老師的微薄收入為一座幾百萬的`樓房捐款,不啻於杯水車薪。可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老師一點,幾百個老師加在一起也不少。在學校困難時期,這些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對老師而言,碑上刻著的是他們的名字,碑上沒有刻的是他們的人生。

  看看,那些學子進校時一個個稚氣未脫,羽翼未豐,未來在他們心中模糊而又遙遠。可是,當他們蟾宮折桂進入人生的下一輪挑戰時,已經躊躇滿志,磨刀霍霍了。其中,老師們的精心調教是不能忘記的。三年裡,老師們的付出難以用量來計算,一本本作業,一節節課堂,一分分成績,都是老師用心血澆灌而成。

  一個老師,無論當年有怎樣的人生夢想,一旦踏進校園成為人師,他的命運就和那些學子們的人生緊密相連。課前,他心裡有多少委屈多少煎熬,一登上講臺,全部清零,眼裡心裡只有端坐眼前的學子。你是貧寒子弟也好,你是達官後人也罷,在老師們眼裡,都一視同仁,都是需要打磨剪枝,才能成器成材的。一截截粉筆用完了,一屆屆學子送走了,一茬茬老師退休了。生命輪迴無情,薪火傳遞有功。大多數老師的一生,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氣壯山河,僅有的只是瑣碎,只是庸常。

  風過無痕,陽過無聲,但是風帶來了清爽,陽挾走了憂愁。

  那些默默的清寒的老師們帶給學生的是青春歲月裡的陪伴,帶給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老師們不僅陪伴,不僅指引,他們還承擔著點燃、激勵的責任。當學子們乘著老師搭建的雲梯到達下一站的時候,是老師們最欣慰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的辛勞留在學子們的心海里,留在逝去的光陰裡,留在這片曾付出汗水的泥土上……

  雲梯樓前好風景,花草悅目人塑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