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文中的康橋情結

徐志摩詩文中的康橋情結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深藏在他的心靈深處,對其文學創作和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徐志摩詩文中的康橋情結,歡迎大家閱讀!

  一、引言

  徐志摩(1897-1931)是我國的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字槱森,曾用過的筆名有:雲中鶴、仙鶴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也是新月詩社成員。徐志摩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他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然後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徐志摩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於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他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徐志摩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 《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 《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 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 出版。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康橋秀麗的風景,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憶。詩人把康橋評價為“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康橋對徐志摩的影響至深,他從一個封閉的國度奔入一個全新的自由的領域,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正是因為康橋,徐志摩的生命經受了甜蜜的洗禮。在這裡,他開始步入文學的殿堂。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康橋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詩人的稱號,也是與康橋息息相關的。可以說,康橋是徐志摩文學生涯中一個繞不開的所在。

  二、徐志摩詩文中康橋情結的表現

  (一)對《再別康橋》的解讀

  熟悉徐志摩的人,對“康橋”並不陌生。可以說,徐志摩這個名字,是同詩人魂牽夢繞的康橋一同步入讀者心中的。詩人深受康橋文化的影響,突出的表現在他的新詩傑作《再別康橋》。詩人在康橋寫康橋,別康橋寫康橋,憶康橋寫康橋,康橋成了詩人生命裡最無法割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緣何詩人對康橋如此地情有獨鍾呢?原因就在於詩人心靈深處有個化不瞭解不開的“康橋情結”。康橋的美,就是詩人一生的藝術追求。

  在《再別康橋》中,詩人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那至深的情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主客觀合二為一。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其實詩人在這裡面所表現的就是對愛、自由、美無限的追求。

  正如不少論者所指出,《再別康橋》具有中國古典意境美。然而論者卻多從意象的角度論述。例如:“相信中國讀者讀這首詩,會完全沉浸到中國古典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為什麼這麼說呢?詩中有幾個關鍵意象‘金柳’、‘榆蔭’、‘浮藻’等都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接著作者追尋了這些意象的傳統詩詞淵源。應該說,這種說法是有代表性的,即:該詩有機組合了古典詩詞的意象,因此具有古典美學的意境。

  (二)記憶中的康橋——《康橋西野暮色》

  《康橋西野暮色》是對記憶中的康橋的描寫。首寫日落前的景象,上自夕陽彩雲,下至田地水流及鮮花青草,宛似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靜靜地鋪展著。次寫太陽落山時天空的動態變化,雲起雲飛,雲行雲止形成的四方大幕由琥珀色漸變漸暗,漸暗漸合,直到晚風送別最後一抹陽光。最後將暮色中的農莊生活圖畫展開。康橋生活被描摹得世外桃源般可慕。整首詩從客觀的角度來敘寫。該詩突出之點在音節的曼妙,每節的隔句韻形成穿梭般的節奏,但整首詩的押韻並非這樣刻板,如最後一節的韻腳在整齊中有變化,或兩句換韻,或用交韻,因而更富動感。

  三、康橋對徐志摩詩文創作的影響

  (一)康橋激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

  在《康橋,再會吧》一詩裡,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這種對愛和美的極切關注和熱烈讚美,成為後來詩人生活及其詩歌創作的“主旋律”。其實這些是與詩人深受歐美浪漫主義文化的影響分不開的。正是嫵媚的康橋激起了詩人的詩情,鼓盪起詩人靈感的潮水,所以詩人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是康橋的生活以及在美國的生活給了徐志摩生命力。透過在英國的學習,徐志摩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歐洲文化的烙印。他之所以輕易地放棄在美國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毅然奔赴英國,多半因為大學裡枯燥的學習,和美國的實用功利的社會氛圍與自己崇尚自由、探索精神事物的天性格格不入。他崇拜羅素,為了追隨羅素,從美國來到英國,但當他來到英國時,羅素已經被劍橋大學的聖三一書院除名。在巨大的失望之餘,徐志摩結識了狄更生,並潛移默化地接受 了他的影響;後來又結識了大作家威爾斯,並折服於威爾斯廣博的學識、寬厚的胸襟和隨和的風度;之後又結識了漢學家魏雷、詩人卡因、嘉本特和哲學家羅素,以及令他終身難忘的女作家曼斯菲爾德。“從徐志摩與西方文化名流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不僅僅是中西文化接觸的問題,而是昇華為一種性靈的匯合交流,因此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整個精神面貌。這種靈魂的昇華激發了徐志摩的浪漫氣質和自然天性。”比起當時和後世在海外留學的許多學者,徐志摩是最適應西方社會的中國文人。徐志摩崇拜英雄、交結名士,像蜜蜂採蜜,在奇花異卉裡飛來飛去,吸芬芳、取營養,在心之巢裡釀蜜。徐志摩的人文精神、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正是在這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浸染中形成的。

  (二)康橋培養了詩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懷

  徐志摩接受劍橋文化的洗禮,遊學於劍橋的思想和文化界的師友,不僅吸收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學的乳汁,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徐志摩曾說:“大自然是一大本絕妙的奇書,它最大的教訓,尤在凡物各盡其性的現象,如果讀好了這本書,我們的'精神生活就不怕沒有滋養,我們個人的性靈也會得到相當的實現。”因此,他覺得在大自然中的逍遙是“性靈的補劑”,只要“自己性靈上不長瘡癖”,大自然“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永遠供你的名分”。在他的作品中的自然,是令人從肉體到精神都感到親近、怡然、快樂的地方。正如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明確表示:離開自然的人就像離了泥土的花草、離了水的魚一樣得不到快樂,當人單身撲入大自然的懷抱時,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在這裡,自然被徐志摩賦予了家園的意味。劍橋的風光蘊含了豐富的人文色彩,大自然的優美、和諧、寧靜,不期然地浸入了徐志摩的靈魂。徐志摩天生是一個感性的人,感情使他在這蘊藏著無限生機的天地間,構築他獨自知道的別一個世界。無論登山還是臨水,徐志摩總能達到傾聽和與自然交感契合的妙悟境界。做客山中的妙處,徐志摩體會尤深,因為山中的大自然,是遠離都市文明的喧囂嘈雜的一個幽僻去處。他在劍橋大學時 已經開始傾向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成為他浪漫 人生的一部分。他要在大自然的天籟中尋找偉 大的深沉和清明優美的思想根源。他把接近自 然視為靈丹妙藥,人在遭遇痛苦、煩悶、拘 束、枯燥、絕望時,只要不完全遺忘自然,就有緩和與根除的慾望。 “在青草裡打個滾,到海水裡洗幾次浴”,出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面對自然即使在痛苦的時候,也仍然知道生命是有意趣的,於是就不再計較個人得失,生死煩惱。在某種意義上,神秘、不可言說的大自然,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意義。

  (三)康橋的人文氣息激活了詩人的文學靈性

  康橋是英國一座古老的城,具有濃郁的鄉村風情,景色秀美,人文底蘊豐厚。那淡泊悠遠、田園情調的康河風光,那兩岸散佈著典雅堂皇的學院建築群,曾給了詩人多少靈感!劍橋,使他完全放棄了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的專業, 並把他引領入了文學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他詩人的靈性,喚醒了蟄伏在他心中詩人的天命,作為詩人的徐志摩在此誕生了。十年後回憶這段生活,徐志摩仍然記憶猶新、感慨萬千:“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麼奇異的月色,從此我的思想就傾向於分行的抒寫……我的詩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發,不分方向的亂衝。那就是我最早寫詩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震 撼,什麼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我那時是絕無依傍,也不知顧慮,心頭有什麼鬱積,就付託腕底胡亂給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還顧得了什麼美醜!”

  四、徐志摩康橋情結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背景

  徐志摩童年人格的形成,基本上有以下兩個因素:一是作為大文化範疇的家庭、親友、地域等環境因素;二是作為整體的教育過程。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寧的硤石鎮,這裡人傑地靈、風景如畫:橫穿鎮子的小溪、遙遙相對的東西兩山、山上古樸的寺廟……但他最愛的是在曠野上放風箏,他一心想飛,認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徐志摩從小就表現出他詩人的才情,是個生性好動的熱血男兒。浪漫的徐志摩思想上並未受到父親的束縛,離開故國後在康橋的日子正好契合他心中的理想國。

  徐家非常富有,徐志摩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受到了非常多的寵愛。1918年,徐父讓徐志摩拜梁啟超為師;徐志摩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離婚的男人,這樣的離經叛道,家庭最後也原諒了他;徐志摩再婚之後,在情感上,雖然徐家不能接受新兒媳,但是仍然特意為他們建造了新房。如此可以看出,家庭是促成他任性行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責任的不足。在徐志摩學業沒有完之前未曾自立;留學回國之後,他創辦新月社主要經費就是來源於徐父:而其前妻成為了徐家的義女,這樣也無需他養老撫子,因此,社會的責任,現實的經濟都不足以對徐志摩造成束縛,因此徐志摩傾向於經營自己的愛情婚姻。

  五、結語

  徐志摩在短短三十六年的人生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先後出版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遊》四本詩集。在個人生活上,徐志摩先後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等三位知識女性發生過感情糾葛。 1931年因飛機失事遇難。他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之一,曾風靡一時,熱度極高。透過對徐志摩的詩文中康橋情結的研究發現,徐志摩的許多人生經歷與感情經歷與康橋都是密切關聯的。總之,徐志摩的文學之眼、愛情之眼、人生社會的理想之眼都是在與康橋相遇的那一瞬間開啟的。康橋情結是徐志摩的生命情結、青春情結。康橋已經成為他精神的聖地,靈魂的殿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