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詩歌語言的音韻美

席慕容詩歌語言的音韻美

  導語: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義的表現形式。語音系統任何要素的選擇、組合、配置、運用都可以成為風格手段,發揮風格的作用。

  1子音、聲母和母音、韻母

  子音和母音的發音方法和音色音質都不同,因此,在表現風格情調上也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張德明在《語言風格學》中指出,塞音p、t、k等發音堅強爽脆,擦音j、w(帶弱擦性質)及鼻音m、n等則柔軟紆迴。前母音宏壯響亮,後母音委婉低沉,因此在抒發感情上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國漢語“剛”、“強”、“勁”、“健”等多用塞音及前母音;而“柔”、“弱”、“駑”、“懦”等多用擦音及後母音。人們根據韻母的母音開口度的大小常把十三轍分為,洪亮級:言前、江陽、人辰、中東、發花;細微級:灰堆、一七、姑蘇、乜斜;柔和級:遙條、由求、懷來、梭波。不同的韻有不同的風格色彩,是生成不同表現風格的手段。大體說來,洪亮級的韻,通常用於表達豪放、讚美、勇敢、堅強、愉快、興奮、慷慨激昂的感情,表現出豪放雄壯的風格;細微級和柔和級的韻通常用來表達柔美、纏綿、感傷、苦悶、憂鬱、沉痛、哀悼、悲憤的感情,表現出柔和纖細的風格。席慕容深知普通話語音的特點和風格作用,筆者對她的詩集作了調查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1:聲母調查表

  A=塞音+鼻音+w+j

  B=塞音

  表2:韻母調查表

  表3:韻腳調查表

  從上表1顯示,在席慕容的詩歌中,p、t、k等發音堅強爽脆的塞音佔主導主位的詩較少,僅佔比例的0.6%,擦音、鼻音m、n以及j、w等表柔軟紆迴的聲母佔主導主位的詩較多,佔了比例的98.8%;從上表2亦可知,用於表達豪放、讚美、勇敢、堅強、愉快、興奮、慷慨激昂的感情,表現出豪放雄壯的風格的洪聲韻佔主導主位的詩較少,僅佔比例的1.2%,而用於表達柔美、纏綿、感傷、苦悶、憂鬱、沉痛、哀悼、悲憤的感情,表現出柔和纖細的風格的細聲韻(一七、姑蘇、乜斜、灰堆)、柔和韻(懷來、遙條、由求、梭波)佔主導主位的詩較多,佔了比例的98.8%,因此她的詩歌語言讀起來感覺柔軟紆迴、曲折婉轉,表現出含蓄委婉的語言風格。

  2同韻呼應(押韻)

  同韻呼應,通常稱作押韻或叶韻,就是在上下語句或隔句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相同或相近的韻字,這些韻字在句末出現的叫韻腳。不管是古典詩還是現代詩,安排好了韻腳,就會前後一氣,緊湊和諧,聲情並茂。正如陸時雍在《詩鏡總論》裡所說的那樣,詩“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用押韻造成同一聲音的迴環往復,使語言聲音和諧,增強感染力。

  如上文所述,利用漢語語音的特點,可以構成各種風格手段。同樣,用韻既可表現出語體風格和個人風格,也可體出表達風格,例如,言前轍、江陽轍、人辰轍、中東轍、發花轍韻腳較為洪亮,一般用於表達明朗、慷慨、激昂的感情,表現出豪放、雄健的風格,如李白的詩,蘇軾的賦;柔和和細緻的懷來轍、遙條轍、由求轍、梭波韻和一七轍、姑蘇轍、乜斜轍、灰堆轍韻腳通常都用來表達柔和、哀怨的感情、表現出纖細、柔美的風格,如以柔美見長的李煜、李清照的詞。

  席慕容也非常明白現代詩歌韻轍的特點和風格作用,筆者對她的詩集作了調查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3可見,表達明朗、慷慨、激昂的感情,表現出豪放、雄健的風格的韻腳(言前轍、江陽轍、人辰轍、中東轍、發花轍)在席慕容的詩歌中運用得較少,僅佔比例的26.3%,相反,表達柔和、哀怨的感情以及表現出纖細、柔美的風格的柔和轍(懷來轍、遙條轍、由求轍、梭波韻)和細緻轍(一七轍、姑蘇轍、乜斜轍、灰堆轍)韻腳在在席慕容的詩歌中運用得較多,佔了比例的73.7%,因而,席慕容的詩歌讀起來讓人感覺柔軟紆迴、曲折婉轉,表現出一種含蓄委婉的語言風格。

  3重疊詞、雙聲詞、疊韻詞

  文詞之美多借助於聲音之美。《尚書.舜典》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聲音是表達感情的本原,文字是人類表達感情以代聲音的工具。聲音之美,著於重言(重疊)與雙聲、疊韻。在人們的言語交際中,對音節的選擇和安排表現出的某些傾向和特點,也會成為構成其語言風格的標誌。席慕容的詩歌作品,也非常講究語音的聲韻美。在她的詩歌中,隨處可見重疊詞、疊音詞。例如,《七里香》所收集的62首詩中,有42處使用了疊音詞,有61處使用了雙聲詞,有48處使用了疊韻詞。對語音重疊詞語及雙聲疊韻詞語恰到好處的運用,可以產生以聲表形,聞聲見形的語言表達效果,從聽覺上給人以美感,使人產生豐富的想象,有一種動人的聲韻之美。

  3.1疊音詞

  疊音,又稱疊字。它在我國詩歌中,運用得十分普遍,如《詩經》的“關關雎鳩”、“桃之夭夭”、“楊柳依依”、《離騷》的“高餘冠之岌岌兮”、“沾餘襟之浪浪”、《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喬吉的“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李清照的“悽悽慘慘慼戚”、 徐志摩“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

  疊音的主要作用除了音樂性,還具有描繪性。如果巧妙運用,便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它的雙重效能。如席慕容的詩歌:

  ⑴我孤獨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獨

  細雨霏霏不是我的淚

  窗外蕭蕭落木(《異域》)

  ⑵那辜負了的

  豈僅是遲遲的春日

  那忘記了的

  又豈僅是你我的面容

  那奔騰著向眼前湧來的是塵封的日塵封的夜

  是塵封的華年和秋草

  那低首斂眉徐徐退去的

  是無聲的歌

  無字的詩稿 (《接友人書》)

  ⑶我只想如何才能將此刻繡起

  繡出一張綿綿密密的畫頁

  繡進我們兩人的'心中

  一針有一針的悲傷與

  疼痛(《重逢之一》)

  ⑷海月深深

  我窒息於湛藍的鄉愁裡

  雛菊有一種夢中的白

  而塞外

  正芳草離離

  我原該在山坡上牧羊

  我愛的男兒騎著馬來時

  會看見我的紅裙飄揚

  飄揚今夜揚起的是

  歐洲的霧

  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裡

  而塞外

  芳草正離離 (《命運 》)

  ⑸莫怨我恨我更請你

  常常將年輕的我記起

  請你在海風裡常回首

  莫理會世間日月悠悠(《最後的水筆仔》)

  席慕容靈活地繼承了古典詩詞中富有特色的疊音詞,形象地描繪出事物的特徵,創造出一種綿綿悠長的意境。如以上五例中的疊音詞“靡靡”、 “遲遲”、“ 離離”、“ 悠悠”均出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靡靡。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采薇》)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黍離》),“蕭蕭落木”中的“蕭蕭”出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準確地描繪了天氣的狀況、季節的變化、芳草的茂盛、時間的久遠,都可以增加一種綿綿悠長的旋律。

  而且席慕容巧妙地運用疊音詞,不僅可以增強聲音美,而且可以抒發情感。如:

  ⑹“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雲白日山川莊嚴溫柔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年華從此停頓

  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渡口》)

  運用二個“輕輕”疊音詞,可謂神來之筆,它呢呢喃喃自言自語,如夢如煙之情態纖毫畢現,不僅透過動作的輕柔表現出一種悠然遠逝的韻致,而且寫盡詩人對情之所鐘的“你”的那種愛憐、無奈、神聖、不可褻瀆的感情,可謂痴情之至、纏綿之極,令人歎為觀止。

  3.2雙聲、疊韻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說:“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睽。”這是就雙聲疊韻的具體運用方法而言的。至於它們的修辭作用,清代的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說》裡表述得極為形象:“疊韻如兩玉相扣,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取其宛轉。”這話是有道理的。從聲音的原理上看,聲短而脆,韻長而柔,因此雙聲讀起來鏗鏘,疊韻聽起來婉轉盪漾,有利於為語言創造一種委婉含蓄的風格。席慕容深深明白它們的作用,因此在她的詩歌中經常運用雙聲、疊韻詞,從而創造出委婉含蓄的語言風格。例如:

  ⑴當迎風的笑靨已不再芬芳

  溫柔的話語都已沉寂

  當星星的瞳子漸冷漸暗

  而千山萬徑都絕滅了蹤跡

  我只是一棵孤獨的樹

  在抗拒著秋的來臨(《樹的畫像》)

  “芬芳”、“來臨”是雙聲,“孤獨”是疊韻。兩者連續運用,聲音婉轉盪漾,清脆悅耳。

  雙聲疊韻如果運用得好,不僅能夠增強聲音的美感,而且還能幫助思想情感的強化。例如:

  ⑵ 在漫天風雪的路上

  在昏迷的剎那間

  在生與死的分界前

  他心中卻只有一個遺憾

  遺憾今生再也不能

  再也不能與她相見

  而在溫暖的春夜裡

  在一杯咖啡的滿與空之間

  他如此冷漠不動聲色地

  向她透露了這個秘密

  卻添了她的一份憂愁

  憂愁在離別之後

  將再也無法再也無法

  把它忘記(《重逢之二》)

  “剎那”是疊韻詞,它與“昏迷的”巧妙搭配、與“在生與死的分界前”巧妙相連,說明這個時間的重要性和他這份感情的真摯性;“憂愁”是疊韻詞,說明即使彼此心中相愛,但是現實中無法相聚、相守的彷徨與苦悶,這個疊韻詞反覆出現兩次,意在以特有的聲音印象來強調愁緒的綿長幽深、不可斷絕,正如李白所說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秘密”是雙聲疊韻詞,說明這份愛深藏於“他”的心中,是如此珍貴、如此神聖、如此不可侵犯。這二個疊韻詞和一個雙聲疊韻詞不僅增添了聲韻美,而且強化了纏綿感情的抒發,增強了語言的委婉性。

  總之,席慕容的詩歌語言總體呈現出一種委婉、含蓄、纏綿的音韻之美,讓人回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