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2010·北京高考) 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題。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包含著某種普遍性。

  藝術,列入詩歌、繪畫、音樂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生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後,蘇軾作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儘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歌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同樣,我們現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議論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自然界稱為自然規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儘管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卻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結構,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的發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展,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的相對論的實驗依據,後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鐳射、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越多樣化。(取材於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人類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情感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

  B.舉禮拜、蘇軾作品為例,表明題載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鳴。

  C.科學的深刻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與其定律闡述的簡單性成反比。

  D.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推動了核能等20世紀新科技的發展。

  【答案】D

  【解析】A項原文是說“人類的創造力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藝術是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物件弄錯。B項原文是“仍然能夠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 不是熱鬧的共鳴。C項原文是“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明顯是正比,不是反比關係。 D項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確。

  15.根據文意,簡要說明藝術和科學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別是什麼。(5分)

  【答案】① 藝術追求的是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優秀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引起人們深層的情感共鳴。

  ② 科學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應用的廣泛也反映了科學原理的普遍性。

  【解析】社科文閱讀將“藝術”與“科學”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2010年的社科文閱讀中戲劇性地會師,這當真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人文科學不再玄虛,自然科學不再枯燥,社科文閱讀至少從閱讀感受來說更具有親和力;而對於社科文閱讀而言,閱讀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著難度的下降。從如此簡明清晰的文章中篩選資訊,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