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察舉和闢除為主體的選官制度閱讀題及答案

漢代以察舉和闢除為主體的選官制度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

  漢代以察舉和闢除為主體的選官制度,比較成功地完成了由奪天下到治天下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 這種選官制度從武帝以後以儒家思想作為基本準則,統一了官吏的價值標準,並由此產生了一批以文人為 主的職業官吏,適應了當時的大一統王朝治理國家的需要。但是,這種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察舉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舉薦方式,會造成用人權的下移,闢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權。推行時間一長,使中央集權受到了 嚴重衝擊。另外,察舉和闢除都側重於名聲,越到後來沽名釣譽現象越嚴重。

  同門閥政治的興起相適應,九品中正製成為魏晉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書 陳群創立,經過兩晉南北朝,一直實行到隋文帝時才徹底廢除。根據這一制度,朝廷在各州和各郡設立了 中正一職,但不屬於正式官府編制,不得干預政務,只是專門負責品評人才。中正評價人才的標準,分為 家世和行狀兩個方面,家世包括祖輩資歷和門戶名望;行狀包括道德行為和才幹能力。中正綜合家世與行 狀,把士人分為九等,以備選用。但中正只有品評權,沒有任命權,只是把自己的品評意見提交給政府, 作為政府用人的依據。而政府雖有任用權,卻必須根據中正的評定來任免官員,不得揸自做主。中正同掌 握用人權的政府長官亙相牽制,誰也不能揎權,有效防止了私人勢力集團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漢 末選官制度造成的尾大不掉弊端。現任官員也要受中正制約,每三年按照籍貫由中正“清定” 一次,官員 的`考核升遷往往要受這種“清定”的左右。

  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在政治上有利於克服漢末以來的分裂割據局勢,但是,卻造成了官吏任免中的權 ^責分割。中正管品評而沒有用人權,對用人不當不承擔責任;政府有用人權卻受到中正品評的牽制,不能 按照自己的意圖用人。正如馬端臨所批評的那樣:“至中正之法行,則評論者自是一人,摧用者自是一人。 評論所不許,則司摧用者不敢違其言;權用或非其人’則司評論者不任其咎。體統脈絡各不相關,故徇私 之弊無由懲革。”在九品中正制的實施中,本來要求家世和行狀兩條標準並重,很快就演變為僅僅依據家 世定品。中正一職,也多被大族世家所把持。“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任用官吏,全憑門資。選官制 度上的門第觀念,同門閥政治相得益彰,助長了士族對政權的控制。

  九品中正制固於門第的限制,在選拔官吏的實際效果上無足稱道。西晉的劉毅,認為這一制度為“權時之制”,曾上疏抨擊這一制度“未見得人,而有八損”。此後’有見識的官員一直對其批評不斷。為了保 證政權的運轉,魏晉南北朝各代,依舊沿用了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和闢除制。察舉的科目,主要杲中在孝廉 和秀才兩途。不過,從曹魏開始,就對察舉和闢除做了一些實施上的調整和改進,以消除漢末的弊端。最 主要的改進,是把察舉和考試結合起來,後來逐漸固定了考試的標準和要求’大體上孝廉側重於經義,秀才側重於文采。這種考試方式在南北朝時期越來越被重視,開了晴唐科舉制的先聲。

  1.根據本文意思,下列關於漢代選官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代選官制度由兩種方式組成,一種是察舉制,還有一種是闢除制。統治者依靠它們比較成功地完

  成了由奪天下到治天下的轉變。

  B.漢代選官制度統一了官吏的價值標準,由此產生了一批以文人為主的職業官吏,適應了當時的大一統王朝治理國家的需要。

  C.察舉制推行時間長了以後,中央集權受到嚴重衝擊,在地方上的豪門望族和州牧郡守,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私人勢力集團。

  D.漢代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髙第良將怯如雞”是察舉制後期沽名釣譽弊端的寫照。

  2.下列關於“九品中正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九品中正制是魏II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並一直實行到陏朝。它的出現導致了門閥政治的興起。

  B.因為“中正”這個職務並不屬於正式官府編制,不能干預政務,所以到了後期它大多被大族世家所 把持。

  C.九品中正制是苗魏吏部尚書陳群所創立的選官制度,受到它影響的除了備選士人之外,還有現任官員。

  D.九品中正制雖然在選拔官吏的效果上無足稱道,卻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意義,開了隋唐科舉制的先聲。

  3下列各選項中,不屬於實施“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的一項是(3分)

  A.“九品中正制”受到門第觀念賺制,出現了 “上品無寒門,下無世族”的現象,門資成為了官吏被任用的唯—標準,助長了士族對政治的控制。

  B.西晉的纖曾經上疏批評“九品中正制”,從那以後,許多有見識的官員都不斷地對這一制度提出批評的意見。

  C.品評權和任命權相分離。政府在用人時不敢違背“中正”的品評意見,而如果用錯了人,“中正”並不承擔責任。

  D.“中正”評價人才,本來既要考慮祖輩資歷和門戶名望,又要重視道德行為和才幹能力;但後者在實施過程中很快就被忽略了。

  試題答案:

  論述類文字閱讀

  1.A{原文“漢代以察舉和闢除為主體的選官制度”說明漢代選官制度並不只有察舉制和闢除制兩種}

  2.C{A項,“它的出現導致了門閥政治的興起”錯誤,原文為“同門閥政治的興起適應”,B項,強加因果:D項,“開了陏唐科舉制的先聲”是曹魏改進以後的察舉制。}

  3.B{B項是當時官員對九品中正制的批評,不屬於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