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中考考點解析

魚我所欲也中考考點解析

  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捨生取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中考考點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一)通假字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謝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鄉”通“向”,從前。例句:相為身死而不受。

  3、“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於“嗎”。例句: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4、 “闢”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闢也。

  5.、“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二)一詞多義

  1、而

  呼爾而與之。修飾“與”,表修飾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錶轉折,卻

  2、於

  所欲有甚於生者,比

  萬鍾於我何加焉, 對

  3、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擁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

  故不為苟得也 取得

  5、為

  鄉為身死而不受。情願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第一個“為”:為了,表目的。第二個“為”:接受。

  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採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定語中心語之間結構助詞 的

  人皆有之 代詞 它 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之則生 代詞 它 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代詞 它 文中指萬鐘的俸祿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代詞 它 文中指接受俸祿的行為

  此之謂失其本心 代詞, 它,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

  7、生

  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獲得生命

  8、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 給

  9、加

  萬鍾於我何加焉 增加,這裡指帶來的好處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虛報

  10、莫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沒有什麼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沒有誰

  11、故

  故患有所不闢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因

  12、則

  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那麼

  得之則生 就

  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連詞,這裡表假設

  13、凡

  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凡是;只要是

  (三)古今異義

  1、可以

  古:能夠用來

  今:能夠

  2、是

  古:這 指示代詞

  今:判斷動詞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鍾

  古:古代的量器

  今:計時器具

  5、加

  古:益處

  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誌。

  2、省略句

  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為”後面省略了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後面省略了賓語“施捨”,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捨生而取義者也。省略主語“我”。

  (五)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動詞作名詞 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六)課文理解

  1、文中所說的“甚於生者”指的是正義的事業,正義,“甚於死者”就是不正義的事業,不義。

  2、選段中說:“賢者能勿喪耳。”孟子還說過幾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很好地論證“賢者”不失其“本心”。

  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請用十個字以內概括這句話的意思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4、本文以“魚”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義”,從而提出了“捨生取義”的觀點。

  5、“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一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飲食作比,並假定了得到飲食可保生命與得到飲食將失去人格尊嚴。兩種不可調和的情況。

  6、《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8、“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

  十二、理解性默寫

  1、能夠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能夠表明義勝於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4、能夠表明君子應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7、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8、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9、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0、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11、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12、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3、作者開頭寫魚和熊掌的目的`是什麼?

  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論點“捨生而取義”。

  14、“魚”和“熊掌”各比喻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以比喻引出論點,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

  15、作者是怎樣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16、“所欲有甚於生者”和“所惡有甚於死者”各指什麼而言?

  “所欲有甚於生者”指“義”;“所惡有甚於死者”指“不義”。

  17、從第一段看,作者為什麼可以“捨生”並不去做“不義”之事?

  因為作者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的有甚於死亡的。所以他為了“義”可以“捨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之事。

  18、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9、第一段作者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比喻論證、道理論證。

  20、第二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舉了哪兩個事例?目的是什麼?

  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來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俸祿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說明“義”的重要性,從而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2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關係人的生死時,“行道之人”和“乞人”為什麼“不受”?舉這一事例有什麼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惡之心”,認為“義””重於“生”。作用是透過事實證明“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並襯托出“萬鍾而不辯禮義而受之”的錯誤。

  22、“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麼而言?有的人為什麼會失去“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什麼?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即“義”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即貪戀身外之物,為自己謀取私利。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23、本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

  “魚”和“熊掌”;“生”和“義”;“重義輕生”的人和“貪利忘義”的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人和“萬鐘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

  24、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①比喻論證,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②對比論證,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③舉例論證,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的事例論證“義”重於“生”的觀點;④道理論證,第一段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捨生”,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等句子。

  25、什麼是“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他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羞恥,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義的行動。

  26、“非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聯絡上文來看,指的是什麼?下文中與此相呼應的一個詞是什麼?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指的是“向善之心”。與下文中相呼應的詞是“本心”。這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說。

  27、孟子在文中讚揚了哪些人?批判瞭解哪些人?

  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批判了那些苟且偷生、貪圖享受、見利忘義的人。

  28、用這“一簞食……乞人不屑也”一生動的事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什麼?

  “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如果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即使是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願餓死也不接受,說明“把惡有甚於死者”即義重於生。

  29、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