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

  烹飪是膳食的藝術,講得通俗一點就是做菜、燒菜家常菜譜。雖然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燒菜,但做什麼菜,各有特色;怎麼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樣,各有味道。話說做菜,也是要講學問的。在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裡,說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據典故記載,伊尹初至殷時,為祈求神靈保佑,成湯曾特意為伊尹舉行盛大祭典,歡迎伊尹的到來。祭祀完畢之後,成湯虔誠地向伊尹請教關於“治國平天下”的策略。

  對此,伊尹並未冠冕堂皇,坐而論道,更未談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說湯以至味”,為使自己的言說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伊尹選擇了人世間最為平常,而自己又最為擅長的飲食烹飪來現身說法。於是就有了“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的說法。民以食為天,透過品嚐人間美味,伊尹以烹飪中精妙細微的奧秘,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教給了成湯許多治國之道,為湯治國提供了寶貴的經略。事物都是有共通性的,烹飪與法學也不例外。

  烹飪與法學都要求具有實踐性。理性認識來源於實踐,但又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下廚做菜,用什麼火候,放什麼調料、何時放調料、放多少調料,何時出鍋,都需要在多次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林淡秋在《馬逢伯》中說道:“小菜還是平常的小菜……但一經過這位女廚師的神手烹飪,的確有一種不平常的滋味。”是的,小菜還是那樣的小菜,但是經過多次下廚實踐,熟能生巧,慢慢領會出做菜的奧妙,做出來的菜才美味可口。

  作為一種知識,法學也需要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法學是司法具體實踐的總結和昇華。脫離實踐的法學,就像是沒有放油鹽醬醋的菜,苦澀無味,會讓人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源於實踐的法學,才更具有生命力。近年來,司法機關建立與法學院校雙向交流機制,對於總結和提升司法實踐的理論層次,加深和促進法學研究的具體應用,實現司法實踐與法學理論研究的互動大有裨益。

  烹飪(做菜)是家常便飯,法學也應該通俗易懂,成為老百姓的拿手“好菜”。在法學理論著述中,“陽春白雪”當然不可缺少,但“下里巴人”亦是不可或缺。因此,法學應該走出超塵脫俗的“象牙塔”,步入尋常百姓家,讓法理在具體生活中運用自如。作為法律人,我們不是生活在紙質的法律之上,而是生活在現實社會里。法律本身是整個社會體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法律與社會的良好執行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不能將法律從社會體系中剝離開來。法律人只有以社會的背景為考量,用社會常識、常理、常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進而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民國時期的法學家孫曉樓說:“只有了法律學問而缺少了社會常識,那是滿腹不合時宜,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談老百姓關注的問題,講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應該是我們作為法律人的追求。烹飪的靈感、法學的理性都來自老百姓的生活中。好吃的菜和法學理論要用於百姓尋常生活之中,烹飪與法學都需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法學不能只是文人墨客的言說,更應該是尋常百姓口中的談資。

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2

  中國對飲食的重視程度有史以來都是很高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飲食文化不僅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為主要內容了,而是增加了一個健康的概念。飲食與健康也成了一對不可分割的詞語了。

  在中國的飲食中,很多都是富有傳說和故事的。這不僅為飲食文化增添了一種深厚的積澱,也同時記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歷史。

  據《易,鼎》中最早的記載,“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漢語裡,“亨”同“烹”,作燒煮講也就是用火加熱食物。”飪”是指事物加熱到適當的程度(成熟),隨著時代的發展,烹飪就是對事物原料的科學合理的加工,製成有一定藝術的,有營養的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我國的烹飪技術在夏朝得到很快的發展,當時不僅宮廷中,官府中有專職的廚子,明鑑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專司飲食業。少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年代可查的廚師,而是夏代國王,從這一方面也說明了夏王朝對烹飪的重視。

  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在商朝春秋等以後的時期,到元明清時期,飲食烹飪技術都在不斷的發展,到了清朝烹飪技術算是到了又一個高峰。清朝的滿漢全席,享譽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是清朝的一個代名詞。

  中國的飲食文化文明與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餚,它也成為了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特色不一,有川魯蘇粵四大菜系,閩浙皖湘風味,京滬鄂風味等,以長江為界又分為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別的分類方式,菜餚又可分為宮廷菜,素菜,少數民族菜,官府菜。每種菜餚又有細分,由此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深厚之底蘊。

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3

  說到吃,中國的飲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地域不同,美食也各具特色:西安軟爛醇香的肉夾饃、天津開胃美顏的冰糖葫蘆、北京皮酥肉嫩的烤鴨,我們成都,更是美食之都,雙流白家肥腸粉、青石橋三絕之一糖油果子、春熙路龍抄手……這些已經讓人垂涎三尺,但如果你來到我們班,那定會叫你垂涎三千尺。

  光是“美食城”的佈置,就很吸眼球。桌子排在四周,方便招攬“顧客”。彩色氣球飛到教室的每個角落,頗有“居高臨下,美食盡收眼前”的驕傲。綵帶飄舞,把美食的香味傳送到我們的每一根神經。再把目光投向餐桌(其實就是我們的課桌),紅的、黃的、綠的;紅油的、藤椒的、清淡的;涼拌的、烘焙的、乾鍋的;一串串、一盤盤、一盆盆……聞著味香,看著眼饞,吃著,那味道更是不擺了。同學們完全禁不住美食的誘惑——有的眼珠都落進盤裡了,有的口水都流到脖子上了,有的不時發出嘖嘖的稱讚。

  “開吃啦——”“耶——”家長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歡呼聲中了。大家唯恐落後別人一秒,都成了眼疾手快的美食高手。

  小紅右手端著涼爽的冰粉往嘴裡倒,旁邊的勺子完全不入她的眼,左手還拿著的那塊披薩,眼睛還在不停地搜尋著,定睛一看,那個又大又壯的雞腿又納入了她下一步的計劃。小強抓了一把爆米花直往嘴裡塞,又馬上瞄準可樂雞翅伸手過去拿,可就在送到嘴邊的一剎那,他猶豫一下,可能在想:“要不要吃呢?吃了會長胖,不吃又可惜了。”看來,他正在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可這個抉擇似乎又沒有那麼艱難,只那麼幾秒的時間,可樂雞翅就進肚了。小楊就更誇張了,狼吞虎嚥,嘴裡塞滿了美味的食物,臉蛋鼓得像金魚的腮一樣,圓圓的,搞笑極了。小李已經被紅油兔丁辣得直伸舌頭散熱;小石正沉浸在美食的世界,一臉陶醉的樣子;小靜的臉部肌肉已經被番茄醬酸到變形……每個同學都沉浸在美食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民以食為天。”成都人,尤其是我們這些成都小崽子,從小受到成都飲食文化的薰陶,不但要吃,愛吃,還吃得津津有味,吃得不亦樂乎

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4

  今天,我們班級去了勞技中心學習烹飪,哇~對於我們這些整天在學校裡奮鬥的初二學生來說,真的太好玩了,雖說做飯做菜對於我們也不怎麼陌生,因為總有這麼些天會因為種種原因會接觸一些,但是像今天這樣,我們班的同學一起合作做料理,真的是頭一回,所以大家都很新鮮,也很積極。

  今天我們上午做了烤蛋糕,清蒸鱸魚和香腸菜飯,下午做了水餃和炒三絲這些,除了烤蛋糕以外,別的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最熟悉的東西往往有最大的驚喜在其中。

  比如說水餃,包水餃很多人都會,我平時也會自己包啊!但是今天我們菜都是自己切的,就是把青菜切成菜靡,那個可是個下功夫的活,很累的。但是,善於搞笑的五班同學,更善於搞笑的五班男生們總會做出最好玩的舉動。梁鋆歆竟然做出了《食神》中莫文蔚的兩把菜刀切菜的舉動,還在班級進行推廣,我也試了一回,不過在切菜時我又一次體會到了練網球的好處啊!那手臂力量大了很多。最惡劣的是傅瑜,他竟然在水餃裡塞青椒,叫人家去抽獎式的吃,結果我就倒黴的抽到了,幸好他沒有送我《萌動漫》。

  現在我很想說說我最喜歡的蛋糕,因為我覺得我做的很好吃啊!沒辦法給大家吃,所以就發張圖給你們看吧!

  呵呵,很誘人吧!其實很簡單的。

  繼續說一下,透過今天的學習,我發現我們班的男生都非常具有做一個家庭婦男的潛質,各個都這麼厲害啊!

  其實透過今天的學習,我覺得爸爸媽媽平時好辛苦啊!所以我們要好好感謝我們的爸爸媽媽!

中國飲食文化學習心得體會5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閒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於情趣,中國人則重於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透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餬口”;職業和工作就叫“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吃什麼飯,就像書中所說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透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於深刻的瞭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閒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麼“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麼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於排場,但也不過於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係。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這本書可謂籠萬物於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