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郎揚州司法參軍時府君墓誌銘原文譯文及習題答案

將士郎揚州司法參軍時府君墓誌銘原文譯文及習題答案

  將士郎揚州司法參軍時府君墓誌銘

  【清】吳奎

  府君諱闕,字舜舉,世著籍彭城之滕縣。君少舉進士,以父任太廟齋郎,不樂仕宦。學通古今,重意氣然諾,西方之英才名士從之遊。

  君雖隱居,常慨然而有憂世之志,見時事有未便者,輒以勸於朝廷,不敢為私議。士大夫尤以此多之。仁宗始封昇王。君至京師,上書請問言事章,聖召對於便殿,進曰:“昇王宜日侍御所,預聞政事,以資其聰明。且使天下早熟其睿。”聞,帝心喜之。執政者曰:“位卑而言高,僭也。”罷之。君曰:“致吾心而已矣,吾何求哉?”李文定與君雅厚,先是,劉隨為諫官,以剛直忤,時擯於外。文定時作相,有不足於隨者,不與之進。君因曰:“公之為德也,奚於正則否?”文定曰:“正人為誰?”君曰:“劉隨也。”文定嘉納其言,即選隨於朝。夏戎叛,命君復詣闕,上攻守十有二,謂所見曰:“國家有事於邊鄙,師久無功,天下共其勞。智者宜效其謀,勇者當致其力。吾雖一命,微且遠,思慮所及,不可不自盡。”是時,公卿重人如蔡文忠範補之輩十數公,皆與君交厚善。富丞相在東平,欲闢君參佐。君曰:“吾老矣,不能事人。”並帥孫元規復致意,亦以是辭焉。嘉祐四年五月三日卒。年七十有八。

  君為人仁而尤孝。先君卒京師,徒跣扶柩以歸。居鄉里恂恂如也,唯謹而。貲素贍而好施。羈旅之士造者如歸,人一見者必曰“長者也”。而彌知其所存必曰“君子也”。矜寡廢疾,日月給薪餼,冬予苧絮。歲飢出粟賑乏絕。有遺稚乳於路,收而字之,多所濟活;死不能舉,為之衣櫬,凡掩藏暴胔且數千。平生未嘗斷殺生物之命,昆蟲草芥之細莫之傷也。將啟手足,顧諸子訓以孝悌忠恕,一不及於家事。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時事有未便者便:便利

  B.士大夫尤以此多之多:稱讚

  C.欲闢君參佐闢:徵召

  D.有遺稚乳於路,收而字之字:命名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四方之英才名士從之遊/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B.聖召對於便殿/寡人之於國也

  C.以剛直忤,時擯於外/焉用亡鄭以備鄰

  D.智者宜效其謀/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11.下列句子中不能體現府君為官態度的一項是()

  A.見時事有未便者,輒以勸於朝廷,不敢為私議

  B.位卑而言高,僭也

  C.致吾心而已矣,吾何求哉

  D.智者宜效其謀,勇者當致其力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闕年齡很輕就考中了進士,並且因為父親的原因,被任命做了太廟齋郎,但是他不喜歡做官,因而就辭官了。

  B.時闕雖然隱居,但是常常慷慨自任,有憂國憂民的志向,看到有對國家不利的事情,便向朝廷進諫,不敢私下裡議論。

  C.劉隨很正直,但是因為剛直觸怒了皇上,被髮配到外地做官,李文定做丞相,不願意重用劉隨,時闕幫助劉隨,向李文定說好話,李文定重用了劉隨。

  D.時闕尊重生命,樂善好施,總是幫助救濟百姓,常被人稱為“長者”或“君子”。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昇王宜日侍御所,預聞政事,以資其聰明。且使天下早熟其睿。(3分)

  (2)吾雖一命,微且遠,思慮所及,不可不自盡。(3分)

  (3)羈旅之士造者如歸,人一見者必曰“長者也”。(2分)

  參考答案:

  9.D字:撫養。

  10.D(D項都是代詞,可譯為“自,己的”。A.之:代詞,他;助詞,的。B項於:介詞,在:介詞,對於。C項以:介詞,表原因,因為:連詞,表順承。)

  11.B(B項是執政者的`態度。)

  12.A(辭官沒有根據,時闕是在外地做官。經常到京城進言,後來還被罷官。)

  13.(8分)

  (1)昇王應該每天在皇上的住所侍奉,以便預先聽聞政事,來增加他的聰明才智。並且使天下人早早地知道他的聰慧。3分,譯出“宣、預、睿”各1分。

  (2)我雖然只有一條命,地位低,官職小,但是思慮所能想到的,不能不主動為國家盡力啊。3分,譯出“雖、微”各1分,通順1分。)

  (3)羈旅之人來拜訪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溫暖,人們一見到他就說“長者也”。2分,譯出“造、如歸”各1分。

  附譯文:

  府君名叫闕,字舜舉,籍貫是彭城的滕縣。時府君年輕時就考中進士,憑藉父親的功績擔任太廟齋郎,不願意做官。他的學問貫通古今,注重意氣,信守諾言,四方的英才名士都願意跟他交往。

  他雖然隱居,但是常常慷慨自任,有憂國憂民的志向,看到有對國家不利的事情,便向朝廷進諫,不敢私下裡議論。士大夫因此很稱讚他。宋仁宗剛開始封昇王時,時府君到京師上書言事,宋真宗在便殿召見他,他進諫曰:“昇王應該每天在皇上的住所侍奉,以便預先聽聞政事,來增加他的聰明才智。並且使下人早旱地知道他的聰慧。”皇上聽了,心裡很高興。朝廷掌權者說:“位置低的人卻談論職位高的人的事,這就是僭越。”罷了他的官職。時府君說:“能表達出我心裡的話來就夠了,我還有什麼要求呢?”李文定與時府君的關係非常的深厚,開始時,劉隨做諫官,因為剛直觸怒了皇上,當時被摒棄在外地做官。李文定做宰相時,不滿意於劉隨,不替他向上說好話。時府君於是說:“你修養品德,符合公正和標準嗎?”李文定說:“什麼樣的人是公正標準的人?”時府君說:“劉隨。”李文定讚賞並接受了他的話,立即選拔劉隨到朝廷做官。西夏反叛,皇上命令時府君到朝廷來,府君獻上十二篇攻守策略,時府君對所見到的人說:“國家在邊境上連年作戰,但是很長時間沒有效果,天下人都遭受了勞頓。有才智的人應該貢獻自己的計謀,有勇力的人應該貢獻自己的勇力。我雖然只有一條命,地位低,官職小,但是思慮所能想到的,不能不主動為國家盡力啊。”當時,像蔡文忠範補之等公卿重臣十幾個人,都和時府君交往很深。富弼丞相在東平,想徵召他做參佐。他說:“我年齡天了,不能侍奉人了。”並且帶著孫子時元規再去表達謝意,也是用這些話來婉拒的。嘉祐四年五月三日去世,年齡七十八歲。

  時府君為人仁愛而且很孝順。他的父親在京城去世,他徒步扶著靈柩送回來。居住在鄉里,恭謹溫順,只有謹慎罷了。在財物方面,平常喜歡救濟幫助別人。羈旅之人來拜訪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溫暖,人們一見到他就說“長者也”。而更知道他所安慰幫助的人一定會稱呼他“君子也”。孤寡老人、失去勞動能力和生病的人,他按時送去生活物資,冬天就給他們棉絮。每年饑荒發生時,就拿出糧食救濟缺糧的人。有養不起孩子丟棄在路上的就收養他們,救活了很多;家裡死了人窮得發不起喪的,就替他們買衣買棺材,總共掩埋那些暴屍荒野的人達幾千具。平生沒有殘害過動物,昆蟲草芥那樣細小的東西也不去傷害它們。將要離開人世,回頭向各位孩子教導要孝順愛幼忠誠寬恕,一點都沒提到家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