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通用5篇)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1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即良知,它與生俱來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人們可憑良知判斷是非善惡;“行”即行為,是指人們的為人處事。“知行合一”就是憑內心的良知去做事。

  這道理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太難太難。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所指,除了關於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於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這些已存在於我們的內心,遇到事情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判斷,並指導行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真的能做到聽從內心的聲音嗎?身外環境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規則、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權衡利弊,越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王陽明的偉大在於他始終能遵從自己的心,蔑視權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勳後,由於他軍功和思想的光芒過於耀眼,權臣嫉妒,皇帝忌憚,給了他極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對這一切,王陽明毫不動心,因為他的初心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為江山社稷謀安穩。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這正是王陽明超凡脫俗的聖人境界。

  希望王陽明的心學能夠得以光大,希望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聽從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2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簞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陽明

  讀了酈波老師的《五百年來王陽明》,仍是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看到度陰山寫的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又有了再讀王陽明的渴望。

  再次縱覽王陽明的一生,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彷彿都在為之肅然起敬。悟道心學、南贛剿匪、平定寧王、廣西戡亂,這每一件於他人而言已是輝煌的一生,對王陽明來說不過是人生的一段經歷,王陽明用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都無法企及的人生。

  再讀王陽明,對心學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線。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王陽明心學認為人心中有個能分是非善惡的良知。

  王陽明的一生都是堅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擁有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惡之心,但很多時候沒有聽從內心的聲音。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可以遮擋我們的良知,功利之心、貪慾之念、縱情之求,我們忘記了要時時打掃自己的良知,讓它清澈、明淨、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慾望層層包裹起來,忘記了良知的存在。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現在想來,也有不忘良知的意義。不論我們走到哪裡,要做什麼,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不要偏離了良知的道路,不要與自己的初心越走越遠。

  致良知更重要的還要持之以恆。

  王陽明在生命彌留之際,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只說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像一道強光直抵我的內心,震憾、欽佩、歎服,彷彿一切的情緒都無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衝動。一個人如果能光明一生,這是何等閃耀的人生,即便籍籍無聞,即便沒有豐功偉績,但這一生一定是無憾的是圓滿是美好的。

  王陽明認為人人皆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良知,但這個世上終有善惡之分,有美醜之別,就是很多人無法把良知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那些我們曾經堅持的、捍衛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慾橫流中逐漸面目全非,逐漸不知所蹤。

  事上練: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軍事上體現出來的雄才偉略,讓人嘖嘖稱讚,這就是心學表現出的力量。王陽明在各種戰爭中最後總能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事上練。他是軍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備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歲時,他就曾單槍匹馬私出居庸關,從小就喜歡排兵佈陣,並在並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斷積累經驗,進行事上練,才能以懸殊兵力平定寧王。

  事上練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是在實際中,我們常常做了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們空有遠大的理想,卻無從實現;似有滿腹的才華,卻無從施展。我們常常抱怨沒有機會、沒有平臺、沒有運氣,卻不知事上練,其實事事皆可練。

  從一分一秒的時間開始,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內心練得無比強大,把自己的本領練得無比強大,一個強大的人必能找尋到自己的夢想。

  王陽明的心學似乎總能給人一種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煥發出精神的光華,能催生出前行的動力,能讓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讓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3

  梁啟超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其中曾國藩被稱作半個聖人。孔子自不必說,王陽明究竟是何方神聖,讓後世的曾國藩、孫中山等都視為精神導師。在好奇心和對“知行合一”這一神秘內涵的驅動下,決定讀讀這本經典——《知行合一王陽明》。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王陽明天資聰慧,四歲前就熟讀詩書,立志做聖賢。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殘酷的現實頻頻打臉,經歷了牢獄之災後,被放逐到偏僻的龍場驛站,竟然淡然了許多,開始潛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終身理想,不斷的追問人生的價值,這是人生的驅動力。

  老王這前半生雖然很想做聖賢,可是不知道從何做起。兜兜轉轉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軍事、修仙等等。對於當下推崇的程朱理學,所謂的格物致知,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只能自己鑽研悟道了。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透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聖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力支配誰。只有一個人有權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4

  本次讀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感覺這書裡有種力量。或許有人會說又是本雞湯。我負責的告訴你絕不是雞湯。這種力量是與生俱來的。透過閱讀本書,把藏在身體深處的力量挖掘出來。這種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類似於心理學。心理學會告訴我們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們方法怎麼運用。而陽明心學確能簡單易懂的理解去踐行,確實佩服這位古人留下來的智慧。

  陽明先生說“致良知”是終極目標。是我們的指路明燈,光明良知才能強大自己,持續不斷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來非常簡單,實際卻沒那麼簡單,深挖隱晦的智慧才是不斷探索的價值。

  光明良知有兩種簡單的方法,第一靜坐,第二事上練。

  靜坐並不是佛家的苦禪啥也不想。而是讓自己靜下來感受自己的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透過獨立安靜的思考把矇蔽良知的東西清理出去。

  關於“事上練”我們每天都可以實行。對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可以從良知來判斷是非,並管理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學講存天理去人慾,陽明先生重新解讀,人人平等,沒有條條框框,良知與生俱來,良知也容易被私慾所矇蔽。人只要沒有私慾,自然能成為聖人或領袖。偉大主席“毛澤東”不就是這樣的嗎?至少我在電視劇裡就是這樣的。

  前幾天我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對白》。當代的華人神探李昌鈺講了他自己的故事。對我印象比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真的很偉大,做到了知行合一。養育了一群子女,學歷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鈺的成長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親給他指明的。他的母親就是一個良知光明的人,私慾極低的人,一個教會兒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親。

  對於李昌鈺本人,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每天工作16小時,吃飯都怕浪費時間。就是這種勤奮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己的目標。他知道這個目標自己怎樣做可以達到,並長期努力堅持付出。最終成了華人神探,現實生活中的福爾摩斯。

  說到這裡,我一直說別人的故事,我也來講講自己的體會和事上練。自從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簡單的理解了陽明先生致良知。認為自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層較厚的灰塵和汙漬。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共社會。自己的私心太強。很多事情現在想想有些臉紅,很多行為不夠光明。

  比如對父母的孝,一直覺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不一。前幾年覺得自己對朋友以真心相待,這幾年反而沒有了,利益心太重,還是私慾太重。自己也會學著佔便宜了。社會公共事業的參與感沒那麼強,總覺得跟自己沒啥關係,或者自己等著結果直接受益就好了,還笑別人費力不討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會的習氣所矇蔽了。

  透過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瞭解“良知”的力量。一個人做到無私自然無畏。無私無畏不是說不作為。你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沒有任何恐懼。比如革命先烈,他們就是心中的無私所以偉大。比如我們看到美女會不好意思對視。說白了還是心理有私慾。比如我們看到我們的上司和老闆,有時不敢面對也是心理的私慾在作祟。只有去除這些私意,坦然面對,才能真正發揮自己強大本身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5

  1.初遇王陽明

  第一次聽說王陽明是在高中政治課上,講他對人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課本上將他批判為典型的唯心主義——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觀存在。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從此也把王陽明和唯心主義打入了深淵。

  2.再遇王陽明

  第二次遇見王陽明,是看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把王陽明列為明朝近300年曆史上的第1人。作為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以洪武帝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漢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數載,能在這個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陽明絕對不同凡響。書中的王陽明是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還有教育家。這幾個頭銜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名垂千古,沒想到他短暫的一生就鑄就了這麼多輝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軍事才能、哲學思想和教育情懷都讓我覺得十分佩服。當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兒最後的篇章留給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陽明心學呼應。徐霞客就是心學最好的實踐者,在一個200多年不斷紛爭的政治帝國面前,徐霞客和王陽明就像一股春風,耳目一新,敢於跳出程朱理學和科舉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陽明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的發端。

  3.知行合一王陽明

  所以,接下來就看了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從他的生平事蹟中探尋他心學的真諦。對於我來說,讀心學的感受就是從心所欲,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被外在的慾望、物質、言語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煉自己的心,知道什麼是善惡,能夠去惡從善,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後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狀態,也就是直覺。透過知行合一,不斷充實自己的身心感受。這讓我想到了《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所說的,人有兩個系統:

  (1)系統1是直覺情感的直觀感受系統;

  (2)系統2是邏輯,理性的間接系統。

  王陽明所做的就是讓我們找回那系統1,並且透過系統2不斷的修煉,讓系統1不斷銳化,變得更為理智,生命也會變得更加從容和睿智,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堅守。

  正如王陽明所說,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能分辨好壞,但在漫長的學習與社會的磨礪中,模糊了善惡之間的距離,正如韓寒所言:“成人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變成了無趣的’社畜‘。

  4.陽明與三毛

  王陽明的心學讓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學最好的詮釋。三毛從小數學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覺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歡畫畫,讀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尋找著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鄉,心歸屬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愛情。這才有了那麼短暫卻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這就是心的力量。

  5.堅持初心

  王陽明的心學,有點唯心也有點禪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實踐,不斷透過實踐來磨練自己的內心,來堅守自己的初心。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我曾透過冥想企圖斷絕一切外部的聲音,但心學卻要順其自然,讓這些外部聲音內化成內心更強大的自己,更加堅定自己內心的聲音,堅定自己的夢想,做自己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