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1

  《三字經》是一本極富哲學的書,其中濃縮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體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五行相剋,知識量極大。

  在閱讀時,我遇到了困難,當然是理解上的問題。其首篇,我認為是講人格的,因為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一句講的是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內心都是善良的,習性很像,但因大人,習慣差的很遠。這裡才十二個字,卻蘊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讓梨”這一段在大家心裡印象很深。因為小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懂得照顧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讓給他們,也懂得體諒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把大梨讓給他們。而自己卻吃最小的一個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小段,說明了最重要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後,再增長見識,去認真學習數字、文字。

  雖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這裡卻很多。我以後還要認真品讀《三字經》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2

  今天,我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書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故事。如:岳母刺字重報國,岳飛的母親從型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告訴岳飛什麼事都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師文拜師,師文想拜師襄為師,可師襄待人嚴厲,從不輕易收徒弟。於是,師文就說:“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我絕不半途而廢。”師襄終於被他的誠意打動了,收下了這個徒弟。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愛看的就是鐵杵磨針這個故事了。書中說詩聖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怎麼喜歡讀書,很愛玩。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石頭邊磨什麼東西,便走過去問:“老婆婆,您磨鐵棒幹什麼啊?”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說:“它這麼粗,怎麼會成為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我下定決心,天天磨,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得到了啟示,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3

  媽媽給我買了本國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透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4

  《三字經》是關於歷史、天文、地理、倫理、教育和道德多方面知識、道理的一本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的教育類的優品好書。

  《三字經》中每句經典背後,都有一個講給孩子的故事,或凝練、或哀傷、或生動、或有趣的經典千字書。

  《三字經》中有一些教育人們要好好學習的話語。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說的是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學習也不會懂得禮儀。做子女的應該從小知道親近老師和朋友,從他們那裡學習禮儀知識。它教育人們應該小時候就知道親近老師和朋友,從他們那裡學習禮儀知識。

  看完了《三字經》,我開始了對知識海洋的攻打。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5

  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大學者王應麟,寫下此書後,元,明,清代,不斷有人補充,使它更加完善。

  《三字經》讓我受匪淺,大學都王應麟能短短三個字,讓人懂得一個大道理,又把人生道理,古代朝政的變更,用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用三個字表達出。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很多:親敬師友,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等等。這本書裡有:教學之道,孝悌之叉,名物常識,學習典籍,以史為鑑,勤學刻苦等知識。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告誡我們,小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習!等等。

  《三字經》淺顯易懂,它能告訴我們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以及“仁,義,誠,敬,孝”,讓我十分充實,《三字經》就是我的一位老師。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6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精心品讀回味一番,確實收穫很大,受益匪淺。

  三字經內容豐富,用典多,知識性強,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裡面還有很多哲學故事,這些故事都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古人認為教育孩子要禮儀孝悌,端正孩子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強調訓導孩子要從小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教育應從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裡面的許多道理都生動而有教育意義,告訴我們很多深刻的道理,受益無窮。同時也讓我瞭解了中國的歷史,以及人倫的次第與綱常。

  透過學習,是我認識到了三字經的博大深識,也燃起了對華夏先祖的崇敬之情。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7

  我讀了《三子經》上的這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鬥燕山,有義方。教五子明句楊。“後有啟發。這些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壞境曾三次搬家學習。義次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就用刀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教育孩子。五代時,有一個人叫竇禹鈞 的人很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他所教育的五個兒子後來都成了進士。美名遠揚的樣子。可見父母孩子的的教育要重性。年幼時不學習長大後能有什麼作為呢?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我的父母從小教育我,只要對我有益的事,總是不惜一切代價地讓我學習舞蹈。繪畫。父母就就是想讓我長大成一位有用的人。所以我要認真地學,長大後報答我的父母。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8

  放暑假,爸爸讓我背三字經,我同意了,於是我的三字經旅途就開始了。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九歲就知道孝順父母,我十歲了,還讓父母操心。“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蔡文姬從小喜歡聽琴,久而久之,她能從琴中聽出彈奏者抒發的心聲。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從小喜愛讀書,很小的時候就能吟詩了。她們不過是兩名弱女子,但卻如此聰明過人比我聰明上一百倍。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勤奮學習才能有所成就,凡是勤學鑽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懶惰嬉戲的人,不僅無益反倒有害。所以我要好好學習,自勉自勵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9

  今天,我捧起《三字經》這本書閱讀,看見裡面寫的是,《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專心地讀了這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雖然每次讀得都是幾句話,但是,它們的每一句意思都會給我們帶來深刻的道理。

一年級三字經讀後感10

  讀完《三字經》裡的第四十段讓我記憶猶新。我深深地理解到了:”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的含義。

  《三字經》上有一段譯文是這樣寫的:晉代有個叫車胤的,他家裡很窮,自己想讀書但買不起燈油,他就到田地裡捉來許多螢火蟲,把螢火蟲放在紗布縫成的袋子裡,借螢火蟲發出的光讀書。孫康也藉著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個家裡雖然很貧困,但仍然想盡一切辦法來讀書。

  古人勤奮好學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現在我們再也不用為生活擔憂,學習條件非常好,我們更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