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常常聽人說起三毛,聽說她的隨性與灑脫,聽說她的偏執與執著。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搞笑的生活故事。難以想象,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十分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個性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期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愛自家個性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裝置,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那裡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裡,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正因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忙,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

  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正因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但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聯,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裡的三毛必須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忙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持續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看完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觸。這本書主要講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們在撒哈拉租了一個房子,在哪兒和鄰居發生的;和撒哈拉威人發生的;和沙漠軍團發生的;三毛和荷西發生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裡,三毛的文筆很幽默,特別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寫也很細緻,一個小表情,一個小動作都寫上去了,這點我們要學習。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裡的故事,我也對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簡單的瞭解。他們叫撒哈拉威,如果別人用語言傷害了她們,她們就會說:你傷害了我的驕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們的只是黃沙。但三毛、荷西還是要堅持,面對這麼不好的生活,還留了下來。他們把自己的家裝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別人都說他們建成了藝術宮殿。三毛和荷西在那裡結了婚。也成了名人,因為大家知道他們身上有新奇的東西,都跑來跟她借,如:紅藥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還,不借還要罵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濃的體臭,那些人幾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個洗澡的地方,叫“泉”,結果裡頭臭氣熏天,雖然被人熱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還是在家裡洗澡。一直這樣,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裡的生活,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講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記錄了她與丈夫荷西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風土人情。也藉助三毛的視角,展現撒哈拉沙漠地區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一些不為人知,卻又讓人深思的背後。讓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這本書中充分的為我們展示在撒哈拉中風土人情。其中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許是因為我也是一個女孩,所以對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這個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個只有十歲的女孩,被很早的剝奪了快樂的童年,以及未來的生活選擇。讓我驚訝的是這個在結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時也讓我感到傷心。新婚夜粗暴的對待,以及對未來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對於一個女孩來說,打擊是多麼的大。也正是因為這一切,讓剛滿十歲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後,也一夜之間從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變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這也真實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習,反應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這讓同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懼,也十分的慶幸。恐懼女孩所遭遇的一切,慶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歸根於她所屬的地區社會的落後與愚昧。而我則是因為我所處的環境是先進的平等的社會。而在這種愚昧落後的社會卻讓無數個無辜的人們來承受它所帶來的後果,這是多麼的讓人心痛啊!在讀完這一本書後,我雖好奇,但也無比慶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要知道在以前的舊中國,我們女性的地位就猶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樣的日子對於女人來說,是黑暗的、恐懼的。而如今的新中國,不僅讓人民當家做主,還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導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階級的不平等。在這本書的平實的文字的背後,反映卻是這個社會的真實。這本書或許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這也是這本書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現奇異的風土人情的同時,也展現了與之對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歡的一本,也應該是最快樂和浪漫的一本。畢竟,在那麼荒涼的地方居然有那麼奇妙的經歷與體驗著實讓我著迷。當然最讓我吸引的便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

  荷西在三毛口中有一個很大的有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卻是理所應當。對三毛來說撒哈拉沙漠是一個有著“前世鄉愁”的地方,荷西便在三毛去之前找好了工作,找好了家,他們一起給房屋做裝修,把家裡打扮成整個沙漠最溫馨的小窩。那時的撒哈拉其實骯髒、落後、寂寞、貧困,白天炎熱,晚上寒冷。當地人一生洗澡的次數屈指可數,正義其實並不存在,宗教與信仰才是主導。但就是在這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他們倆卻欣欣向榮地滋長著。

  書中文字的描述固然有些令人“驚訝”,但讀起來並沒有悲涼與傷痛,一切都是充滿了詩意,用自己“撿破爛”的好習慣給家裡添磚加瓦,給撒哈拉女子講課,幫助他人治病,冒著生命危險給他人幫助。有荷西的陪伴,和自己的熱情,硬生生把撒哈拉活成了伊甸園。每一次特殊的經歷都像是在冒險,就像超級馬里奧一樣,打怪升級。當時看起來著實很羨慕,但是想到洗澡和沙漠中的澡堂,那充滿著味道的畫面在我腦海中……也就想想就好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一直對三毛疏於瞭解,只聽說過她的灑脫與執著,於是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翻開了《撒哈拉的故事》,品味她在異國他鄉的生活。

  雖然在這本書中更多的是簡單平實的語言,卻能夠把奇異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真可以說讀起來令人舒暢,放下時讓人為之震撼。

  初讀伴著輕鬆的心情,《沙漠中的飯店》、《懸壺濟世》、《沙漠觀浴記》等展現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覺得荒涼的大漠別有一番風情。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漸漸暴露出來的是沙漠的殘酷,我一度放下了書,不願再去感受三毛那艱苦的日子。再次拿起它,讀了《沙巴軍曹》、《啞奴》等又令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她在《芳鄰》中寫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鄰居的經歷,他們總是來要千奇百怪的東西,又偷吃天台上的水。不過,三毛並不氣惱,反而感謝這些鄰居讓她沙漠的日子變得五光十色。在《啞奴》中,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一家人成為了好朋友,一直無私地接濟他們,卻在羞愧自己無法幫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同時,窮得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啞奴全力的回報,也令我動容。

  我最難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氣和對於生活的熱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熱情,即使遠離繁華的大都市,置身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她也能把與荷西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漁夫》中,三毛荷西迫於生計,開車到很遠處抓魚來賣。儘管非常累,到最後反而賠了錢,兩個人還是去飯店開開心心地大吃了一頓。正像三毛所說的那樣,她愛上了“這片大漠詩意的蒼涼”。

  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敘寫了從剛進入陌生又簡陋的房子的灰心,到後來被別人誇讚她的房子別出心裁的驕傲。她和荷西用裝棺材的木板做傢俱,又慢慢地攢錢為小屋添置用品,條件上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們卻從不放棄對生活情趣的嚮往和追求。三毛眷戀大沙漠就像是前生的故鄉,再多的艱辛也磨不滅心中的希望。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以戰爭為背景,寫出了巴西里、沙伊達等人的悲慘經歷。沙伊達“沉靜的微笑,像一輪初升的明月,突然籠罩了一室的光華”,然而她“漆黑得深不見底的大眼睛”在聽見巴西里的死訊後卻變得了無生趣,這樣一個脫俗的美女淪落為當時政治糾紛的犧牲品。我讀出了三毛深深的憂傷。

  閱讀《撒哈拉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三毛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無限熱愛,她是沙漠中一朵常開的花,也是這世界上一段值得品味的傳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一向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能夠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向尋求自然與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必須要選取,那還是會選取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裡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以前甚至是此刻,有很多人正因《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能夠想象她在沙漠裡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但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裡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必須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必須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衝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因此從中我們還能夠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能夠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生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生,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著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正因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因此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取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正因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取決絕的方式去到達超脫和昇華的境界。但是不管怎樣說,她一向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向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味道。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是講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經歷,反映著大沙漠特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書中不乏三毛和沙哈拉威人精彩的交往,幽默風趣,讓人回味無窮;亦有描寫沙漠居民奇怪的風俗習慣,讓人感概萬千。但讀完全書後,一直迴盪在我腦海,充斥著我全身的是三毛與荷西之間至死不渝的愛。

  愛是支援自己所愛是人想去做的事。他了解三毛,一旦三毛決定的事,就不會輕易放棄。所以當聽到三毛決定去撒哈拉沙漠旅行的時候,他沒有留下三毛,而是默默辭去工作,在撒哈拉沙漠找到工作,並在三毛到達前找到住所,讓三毛去到這個荒涼單調的地方有了一個家。荷西把三毛帶到家裡:“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我把你抱進去,從今以後你是我的太太了。”雖然荷西的話很平實,卻無處不感受到他對三毛質樸又深厚的愛。真正的愛莫過於此,沒有太多的甜言蜜語,不會多麼轟轟烈烈,相依相隨,默默相守。

  愛不是舉案齊眉的恭敬,而是保有自己的性格,真真實實的生活。三毛嫁給荷西的時候就說過:“婚後我還是‘我素我行’,要不然就不結婚。”荷西說“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我很敬佩他們能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愛情裡,不必委屈自己,真誠相待才能相伴一生。舉案齊眉固然令人佩服,但不是每對夫妻都像梁鴻和他的妻子孟光一樣的,薛寶釵“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寶釵委屈自己,卻讓寶玉覺得她虛假、做作、不真,導致寶玉對寶釵連最後的情誼都喪失,夫妻關係最終徹底破裂。如此拘禮反而破壞夫妻關係,倒不如像三毛和荷西一樣痛痛快快地直言。我很喜歡三毛在他丈夫面前仍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開玩笑,每當看到三毛對荷西談天論地,把粉絲說成是春天的第一場雨、釣魚的尼龍線、鯊魚的翅膀,荷西深信不疑。我就笑得停不下來。有人說,最幸福的事就是你要騙一個人,而那個人成功被你騙到。三毛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荷西這個傻男孩。而荷西也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率真的三毛。

  在書中最刺激的莫過於他們去尋找化石那個章節了。荷西帶路卻不幸深陷泥沼,在沙漠晚間氣溫會急劇下降,即使荷西抱住石塊不被泥沼吞噬,也會凝結成冰塊。而三毛向別人求救卻碰上壞人,即使如此她也從未想過一走了之,最後終於想到用車輪成功救出荷西。愛,並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同甘共苦的不離不棄。

  在他們甜蜜愛情下,三毛把“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的大墳場破舊沙土房改造成人人讚美的沙漠城堡,愛的結晶。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正如三毛因為無意間看到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中的一期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而渴望向撒哈拉沙漠奔去,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裡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裡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衝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著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一朵開放了的沙漠之花,沒有任何一種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終相信,三毛是最真、最純粹的!是最自由、最美麗的!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我很嚮往三毛說走就走的生活。留戀並不能成為我們固步自封、一成不變的藉口,過度的留戀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石頭。三毛喜歡臺北,但她不會一直留在那裡,而是帶著戀家的情懷投入各個地方的懷抱,完成自己的夢想。我想象有一天我能夠背個揹包,到處去遊歷。沒有經歷的人生是可悲的,只有不斷歷練,才能成就更強大的自己。三毛的一生讓我敬佩更值得我學習。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的圈。其實這個圓圈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只要我們找到適合的點,沿著這條切線飛出去,就能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到達更闊達的天空。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生活。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甚至是撿來的東西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不過也差一點因此喪命,無法用科學證明。

  三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看到那麼破的家也很難過,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去到這樣一個地方會如何生存,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東西都很貴,特別是水,雖然她們能夠掙錢,但是開銷也很多,所以她們也並不富裕。

  但我很佩服三毛的樂觀主義精神,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就想辦法裝飾自己的家,甚至於用了裝棺材的木箱做了桌子。有了一輛車的時候,三毛也會跟荷西搶著用,鄰居們也是有求必應,三毛甚至還充當了老中醫,治好了不少鄰居的小病,不過也證實了一句話,一次不幫助就會影響一萬次的好,具體咋說的我忘了,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最震撼的還是臨近打仗的那一段,讀起來驚心動魄的,總是替三毛捏了一把汗。巴西里的死觸目驚心,沙伊達被羞辱我也是難以接受。還有啞奴,雖然生活很難,但他自然狠狠的愛著老婆孩子,這種感情應該是最純粹的愛情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三毛的樂觀與開朗,欣賞她助人為樂,正直無私的品質,也很羨慕她和荷西的情感,相親相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在撒哈拉沙漠這個地方,人的身體總會散發出一種臭味,在這裡的人,很久才會洗一次澡。

  沙漠裡十分缺水,每天政府會供給一桶水,有些時候洗了澡就沒水洗碗了,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人們都十分節約用水,有些人4、5年才洗一次澡。而且,他們還是去那些公共澡堂。

  他們拿一塊小石頭沾點水,然後在身體上刮,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現一條黑黑的漿汁一樣的汙垢,全身的髒鬆了後再用水衝。

  在沙漠裡,那些窮苦的撒哈拉威人,連三毛的帳篷釘也拔走,更不說那些隨身所帶的東西了。

  每次旅行回來,全身便是空空如也,一無所有。

  日子久了,每天都會有人來要東西,要一個燈泡,要一些棉花,或者直接說給我吹風機,這些東西都是有借無還的,可不借又不太好意思。

  同樣,在撒哈拉也有歧視,在那裡,黑人是被人們歧視的,他們一生下來,要不就是個僕人,要不就是個工人。

  他們努力工作後的工錢都被主人收走了,他們只做兩件事情——打工、吃飯。

  有一天,三毛撿到了一條項鍊,上面掛著一個小銅片,很精緻,也很漂亮。於是,她就拿了一條絲帶掛在了脖子上,幾分鐘過後,她開始打噴嚏,打了20個後又繼續打了起來,直到打了一百多個,鼻涕眼淚糊在一起了。

  後來,肚子又開始痛了起來,把吃的全吐了出來,接著又吐黃色的苦膽。

  鄰居趕了過來,看到了那個小銅片,失魂落魄地大叫,讓三毛快把它拿下來。

  拿下來後,整個身體突然好了一點,也不痛了。最後,又叫回教教長的老人拿去,他用刀子剖開兩片夾住的鐵片,銅牌內赫然出現一張畫著圖案的符咒。

  噩夢過去了,原來這是來自茅利塔尼亞那裡的巫術。這個話題,令所有人都悶悶不樂。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瞭解到了撒哈拉沙漠。我也希望能像三毛一樣周遊世界,自由自在的。

  我也不太相信那一個小銅片真的有那麼大的威力,不過書上這樣說了,我也相信一點了。

  我對巫術類的東西從來不感興趣,我在哪裡都不希望看到此事,但這是不可能的。

  這些可憐的黑人啊,為什麼永遠不可能得到平等看待呢?我們不都是人嗎?

  世間萬物誰都不會在你說了一聲不要這樣做後,停下來不這樣做,人心總是自私的。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撒哈拉的故事》,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寫的沙漠生活,與《哭泣的駱駝》裡那種一貫悽慘、荒涼和肅穆的風格不同,穿透這本書的內容豐富了許多。也許那時是三毛才去的日子吧,在她的眼裡,沙漠生活還那麼有吸引力,想想看,在這樣一個神秘的世界,那麼多的冒險要去,那麼多刺激的事情要做,那麼多新鮮的日子要過,怎能不讓一個本來就一心向往撒哈拉的人心潮澎湃?

  《娃娃新娘》裡就寫滿了她對撒哈拉當地風俗的無可奈何,雖然沒有在文字中作“一聲嘆息”,可讀過後自己也彷彿看見姑卡那“瘦得眼眶都陷下去”的臉,有一絲不忍,可更多的只是無奈。

  三毛是相信有靈異現象的,這也許又是她與別人不同的一個地方,她甚至於堅信人死後有靈魂的看法。所以,在《死果》這篇文章裡,就處處見到了她描寫得十分厲害的“靈異”現象,原因是她撿到的一個裡面包有符咒的銅片然後又掛到了脖子上。

  “這種符咒的現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點在做攻擊,它可以將這些小毛病化成厲鬼來取你的性命。”我並不想追究到底符咒是不是真的如上所說會取人性命,到是三毛的文字中所包含的痛苦、吶喊、撕心裂肺的慘叫以及對生命的無奈直至絕望讓我從心底感到一陣寒意。

  整本書中,我最愛的一篇,自然是《白手起家》了。從“異鄉人”到家庭主婦(其實她的工作遠非“家庭主婦”那麼簡單),從她那個灰暗的中間有個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美麗的小屋,這中間經歷的苦難曲折自不必說,看著三毛和荷西一步步將這個“沙地的城堡”建立起來,竟然自己也有種滿足感。像她說的那樣:“……人,生下來被分到的階級是很難再擺脫的。我的家,對沙哈拉威人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是必要的,而我,卻脫不開這個枷鎖,要使四周的環境複雜得跟從前一樣。”可見,三毛對她的新家是很滿意的,甚而又步回到了原來的三毛了。

  原來她來沙漠也只是為了逃避,只是為了放鬆,這又何嘗不可?只可惜,人的一些東西是很難躲避,很難改變的,再堅強的人,終究不免軟弱。三毛也是人,所以她也走不出這個框框,她需要的東西,愛,父母,家,朋友,她的追求,沙漠不能全部都給她,沒有一個地方能全部給她,她只有一個一個地方不停的跑,不停的鬧著,笑著,瘋著,試圖去忘掉什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