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二的經濟學故事讀後感

關於王二的經濟學故事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二的經濟學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王二的經濟學故事讀後感 篇1

  一直都聽說"經濟"這個名詞,但是對它並無感。直到進入大學,選擇了"經濟學"的專業,便知道,我和經濟的不解之緣開始了。經濟似乎是深奧的,自己又是淺薄的,便覺得緣分還是太淺。學校開展了讀書沙龍的活動,我開始接觸一些經濟學類的書-《王二的經濟學故事》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我對經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覺得與經濟學更近距離,去感受經濟的魅力。

  知道《經濟學原理》這本書時,是因為剛學《微觀經濟學原理》,朋友說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更便於去學習課程,可以說它不僅是一本細細咀嚼的課外書,更是一本課內書,幫助學習認識經濟,分析經濟,解決經濟問題。

  相比於《經濟學原理》,我更喜歡《王二的經濟學故事》。可能是因為名字的差異。"故事"一詞更想讓我去探索它。

  在讀《王二的經濟學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凱的簡介,對其也是極其佩服。故事類的書有化深奧為淺顯的妙用,讓大眾都能夠去接受的初衷。我很慶幸我成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這本書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擁有不同的身份,一會兒是地主,一會兒是打工仔,一會兒又變成企業老闆,他經歷了不同的事情,比如:買地、分糧、買票等。王二似乎成為了成百上千的縮影。王二在做出經濟決策時,朦朧中也會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

  印象化較深刻的一篇是關於《王二買地和投資性購房的無奈》的文章,能夠體現經濟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王二是種糧好手,但由於村子的閉塞,糧食只能在村內流通,存放在穀倉裡的餘糧便很多。糧食堆積,資產受損,於是他用糧食換地,結果地少糧多,地價開始上漲,村裡人開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價。

  再來看我們現在房價以及投資。現代人假設有一筆閒置的資金,他們不願將錢閒置,而是想要一種安全的穩定的投資。於是便出現買房投資的現象,這便體現了人們的經濟決策。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問題,會疑問為什麼造成"炒房價"呢?難道人們認為的最好的投資方式竟然是買房?由此可以發現經濟體系出現了缺陷,國家是否應當採取措施,帶頭尋找更好的投資方式,有效地配置資源,緩解房價,達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變王二村裡的高地價,可能需要一條通往山外的道路,那麼高房價的解決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資渠道。

  這本書用的最多的是類比的修辭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當,幫助我們直觀的體驗經濟與政治,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因為這些書,透過這次活動,我離經濟又近了一步,希望類似的活動可以多多開展。

  作者郭凱,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電子學,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注於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問題的研究,專業方向為國際金融和中國經濟,曾就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

  王二的經濟學故事讀後感 篇2

  起初捧起這本書是因為我舅舅的推薦,我向來對經濟學一類讀物很少涉獵,更多的是望而生畏。原因是曾經研讀的經濟學科類專業課都似曾相識般的艱難晦澀。遂在網上檢視書評,定位於大眾經學讀物,書評中寫道:“把本來深奧枯澀的經濟學原理活靈活現地呈現給普通讀者。”

  隨著近些年GDP、CPI和基尼係數一類經濟學詞彙透過各類媒體在我們面前頻頻曝光,而通貨膨脹和貿易順差這些經濟學現象也漸漸呈現在我們生活中。抱著能從作者講的故事裡真正窺探到上述的秘密的心態利用春節這幾天讀完此書。

  整本書對我這等門外漢來說,其專業知識高深與否是沒辦法評論的,但卻可以從中讀出作者將抽象理論日常化,每篇以王二為主人公利用簡單的故事開頭,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更多的是它重新體現了一個完整的'知識認識的過程,從不同角度思考,拋開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質,並找到其根結。

  由於學科的一貫的程式和模型,所以讓我們很難理解並排斥著,記的上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課,我很喜歡那個講師的風格:“課本上就是把現實的運作規律抽象化,就是要把簡單的事情說的複雜,而我在這就是把抽象理論還原現實,就是把複雜的事情說的簡單,如何把理論說的簡單就需要或真實或杜撰一個故事。”正是那一個個的故事讓我欣欣然的面對一個個困惑和混淆的的道理。

  要把簡單的事情說得複雜,這不容易。但若要把複雜的事情說得簡單,就更不容易,既需要有對於複雜現象的透徹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達技巧。這讓我設想在培訓方面發展除了需要紮實的理論,更多的是如何能更有趣的去傳授,而大家最能接受的是以具體的情節作為載體的邏輯,就是輕輕鬆鬆,明明白白的講故事。

  還有另外一個最大的受益就是對思想的啟發,任何偏執的狹隘的觀察都無法產生客觀公正的認知,我們的思維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見為實”,且紮根發芽、錯綜複雜的交織成了自我運作的“事物表層體系”,已經無法透過這層表象去思考,要麼附庸,要麼偏執。

  伴著一波波的房妹表叔轟炸著我們的底線,讓國人的仇富情結又再次達到一個高峰,更讓我們片面的認為拉大國內貧富差距的都是汙官、奸商和官商之間勾結,未讀此書之前的我曾在天涯回帖偏激的歸結於造成這種現象主要的原因是某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讀了其中一篇《王二的財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透過作者嚴密的邏輯可以看到透過這些表象去尋找根結所在。這其中一部分是市場化程序中的必然結果,有著積極肯定的一面,切不可沒有絲毫可取之處而全盤否定,又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發生,追尋到這部分的根結並設法消除不合理的土壤和環境。

  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講述關於兒童成長的印度電影,記憶猶新的是阿米爾·汗扮演的美術老師發現了有學習障礙的小伊夏並幫其找回自己,有段和他父母的對話:“我們很容易發現發燒的表象其背後的原因是感冒,但卻把調皮一味歸結於對待學習的態度問題。”

  世間的現象不但其本身結構複雜,還往往挾著滾滾塵沙迷離我們視線,當被弄的暈頭轉向時,不妨靜下心來去觀察始末,切忌不加思考、偏執己見,人云亦云,同時聽取不同的聲音,客觀的思考,拋棄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質。

  王二的經濟學故事讀後感 篇3

  《王二的經濟學故事》2012年7月出版的,可能是當年的暢銷書吧,好像銷量不大好,現在很多新華書店都還在賣,前端時間看到時寒冰發了本新書,還有送這本書的活動呢。然後查了下作者郭凱,號稱哈佛經濟學博士生,總共出了兩本書,《環球人物》2012年還作過一個專訪,稱33歲的安徽人郭凱是北大的經濟學碩士、哈佛的經濟學博士。畢業後曾供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回國,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工作之外,郭凱還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好像自從出了這本書後,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部落格也不更新了,也沒啥新的新聞了,不知道什麼情況。

  一時心血來潮挑了這本書來看,看完覺得還有點意思,描述的主要是2010—2012年的事情,有點脫節,不過看看以前的故事也有點意思,畢竟歷史是會重現的嘛。主要還是能增長點知識,可以看清一些社會經濟現象,比如外匯儲備,收入分配,貨幣政策之類的,透過故事的方式來描述,講得比較淺顯易懂,其實是引導你從常識來認識目前的經濟現象,還值得一讀。

  既然是從《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的專欄文章中彙集而成的一本書,註定其內容有點廣,和實時結合比較緊密,從收入分配、稅收社保、房產政策、匯率、貨幣、經濟政策到經濟發展模式和國際交往之類。細細琢磨起來還有挺多內容的。選幾個主題來總結下吧:

  國際交往:關於國際交往,這裡的描述和芮成剛的《虛實之間》中的描述比較接近,原來中國的國策是外邊的事情少關注,埋頭做好自己的發展,現在國際地位不一樣了,需要對自己重新定位了,要在國際上發出更多中國的聲音了,在承擔更多責任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遊戲規則的制定,在制定相關經濟政策的時候也需要更多考慮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了。

  同樣國際之間合作是主流,交易過程實際上就是購買服務的過程,現在是個全球化的社會,需要國際間的分工,各種貿易保護主義都是不合時宜的,78年以前啥東西都自力更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順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享受的服務(買的東西)太少,外資在國內合法的收入應該得到保護,政府的作用是保證外資和內資享受同等待遇。

  經濟發展模式:以前的GDP至上的發展模式還是存在太多問題,掩蓋了很多經濟結構上的問題,以前的政策都是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缺乏經濟結構調整的勇氣和魄力,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這個是目前存在最大的問題。所謂中國模式很多還是借鑑了華盛頓共識等成功經驗,不能拋棄這些成功經驗,而片面的認為類是政府幹預等實際上是錯誤的措施作為這些年發展成功的經驗。

  經濟政策:政府應該有信用,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同時也不能順應某些人的利益。

  收入和分配:關鍵是制定公平的規則,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稅收和社保:略。

  房產和人口:還是要市場發揮作用。

  匯率和貨幣政策:匯率和貨幣政策還是要逐步放開。這部分寫的不錯,值得重點看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