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博維茨的讚歌》讀後感

《萊博維茨的讚歌》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萊博維茨的讚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961年的雨果獎作品,非常有輓歌和史詩感的一部小說。故事的背景是人類由於核戰爭而毀滅,全面退化到了原始時代,矇昧的人們開始為生存而相互征伐,人類曾經有過的知識在紛爭混亂中迅速灰飛煙滅。此時,信仰的力量讓宗教得以一定程度儲存,末世的工程師把書卷託付給了教會,而後者擔負起了收集、藏匿、儲存和傳承知識的任務。許多代以後,世界繼續沉淪,教會的僧侶們儘管已經無法理解自己守護的東西,但是他們仍舊虔誠地按照數千年前的教誨,忠實無悔地將終生用在修復和抄錄卷籍上,為將來文明的復興帶去了曙光。

  書中一共有三個故事,這在全書的時間跨度來看只是頂多能算上時間長河中微小浪花的一點片段,但這短短一瞬,可能就是人一生的意義所在,人的.行為在此期間璀璨閃亮,推動了歷史的改變,無數個沒有被提及的人生的光芒閃耀,就構建了人類復興的歷史,這是人渺小而又偉大的存在意義。修道院只是一個縮影,我們從這三個故事中修道院發生的一切可以看到,(書中)宗教在人類復興事業中所凸顯的關鍵意義,並不是教會這個名字實現的,而是一代代恪盡職守的院長、終生抄書的老修士、睿智的教宗、嚴謹的使者、執著到有些愚蠢的弗朗西斯的努力完成的,千千萬萬的有信仰的普通人構成了歷史的身軀。

  當然,書中所蘊含的遠不止這麼多,有太多內容具有象徵意義了。書中文明在復興後再次由於核戰爭毀滅,人類從沒有學會教訓;疑似萊博維茨的老乞丐三次出現,就像是聖徒在見證歷史;世俗政權、學者和教會的爭論和力量消長預示著時代的改變;一個詩人及其遺物的象徵意義;關於是否應該為必死之人結束痛苦的討論;貫穿始終的科學和宗教的關係等等。但最打動我的還是教會擔負了守護人類遺產的救世情懷,可能這也是西方教會的“道路自信”的表現。

  閱讀體驗也非常好,文字有一種蒼茫渾厚和悲愴感,讀起來十分有力和順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