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1

  暑假期間,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一書。

  書中的故事都很精彩,最吸引我的是王獻之練字這個小故事。王獻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從小跟父親練字,而且很聰明。7、8歲就能寫一手好字,但他漸漸自滿起來,不好好練字,耍小聰明,結果被母親識破,他很慚愧,就向父親請教寫好字的秘訣,父親告訴他,寫完18口大水缸裡的水就知道秘訣了,獻之按照父親說的終於成了書法家。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王獻之成為書法家,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堅持不懈、勤學苦練,才能把事情做好。我在學習中,也要向王獻之學習,不耍小聰明,要腳踏實地,刻苦的學習。以前我每天只是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就行了,從不多讀一篇課文,多寫一個字,學習成績始終不能名列前茅。

  今後,我要改掉學習上偷懶的壞習慣,要向王獻之練字那樣,刻苦認真,有恆心,不怕吃苦,多學本領,使自己知識越來越廣,頭腦越來越聰明,長大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2

  從幼兒教育抓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代就提出來了,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文化上的精華。《忠孝仁義禮智信》一書是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為核心,每一部分精選了若干傳統故事,並進行精短的點評,透過品讀書中的小故事,使我瞭解到了古人的思想特點,認識了古人的行為方式,和他們進行了一次跨時空的“對話”,也使我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書中的前言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在當今社會,提倡“忠孝仁義禮智信”仍有現實意義,並沒有過時。如果一個社會,是非混淆、美醜顛倒;盜版書屢禁不止,山寨產品受到推崇;假唱替身成為常態,公平正義受到抑制,社會信用付諸流水,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由此可見,傳統美德教育既是結合當前我國社會風氣和思想道德領域記憶體在的突出問題,也是著眼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全域性,面向中華民族未來的重要舉措。

  幼兒時期對於人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傳統美德的最佳階段。毋容置疑,作為幼教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弘揚傳統美德是我們的神聖職責。認清了這一點之後,我又習慣性地思考著:我們究竟應該對幼兒進行哪些傳統美德教育呢?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注重幼兒“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長大,所謂的“四”指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媽媽,“一”就是孩子了,兩大家子人都圍著孩子轉,只知道如何讓孩子在物質上過得好一些,卻忽視了對孩子“孝”的教育。試想一下,一個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麼會真正地愛祖國、愛人民?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在社會上為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盡孝,絕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是為了鍛鍊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整體教育的呼喚!

  為了讓孩子們深切地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關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活動,比如“三八節”活動,“父親節”活動,邀請家長來園參加各種親子活動,引導幼兒關心自己的家人,一起和爸爸媽媽做家務等等。

  記得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廣告詞溫馨提醒:上行下效。確實,要是每個老師、每個家庭均能致力於孝順教育,那麼我們的“幸福父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陽光。

  二、注重幼兒“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對於幼兒“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愛教育。善良、友愛是一個人一生能團結他人、奮發圖強、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讓幼兒樹立並永遠擁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他會快樂面對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永遠充滿對生命的讚美、對人生的追求。因此,我們要把善良、友愛教育貫穿於幼兒美德教育的始終。

  培養“仁”的美德,可以透過故事、角色表演、遊戲等方式,與幼兒一起學習和欣賞各種美好的情操,引導幼兒學習和模仿。如故事《三隻蝴蝶》、歌曲《我的好媽媽》《螞蟻搬豆》等藝術作品都蘊含著美好情操的主題,給人以愛的思考,給人以快樂。在《三隻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們體驗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萌發了他們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螞蟻搬豆》中,孩子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瞭解到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在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動中,幼兒獲得的不僅僅是活動本身的'快樂,而是心靈的一次次洗禮,只要教師堅持不懈,使他們從小具有憐憫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習慣成自然,形成善良、友愛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兒“禮”的教育。

  “禮”,在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禮,就是要注重禮儀,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當今社會,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們的通病。家長把孩子看成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需求,在這種注重物質供給忽略精神教育的“疼愛”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禮貌用語和禮貌行為,比如看到熟人不會主動打招呼,有客人來不知道如何招待,在生活中不會主動說“謝謝”和“對不起”,滿口粗話、髒話、頂撞老人,卻被家長視為“小事”,或在公共場合中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吵大鬧等等。所以許多人都感嘆:現在的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見幼兒的禮貌教育是多麼重要。`

  基於這點,每週利用晨談時間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誇大表揚有禮貌的幼兒,或者運用詩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兒從中受到啟發,激勵幼兒學會禮貌用語,從而提高幼兒講文明講禮貌的意識。

  四、注重幼兒“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誠信守法,一諾千金。”對於幼兒教育,主要還是誠實教育。我國幼兒園的保教內容中明確指出:向幼兒進行誠實教育。

  從小養成誠實的品德,是幼兒園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年紀小,知識經驗缺乏,他們對行為準則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較弱,無法抵禦他所喜歡的東西對他的誘惑,及不良的教育影響導致幼兒產生不誠實的行為等。在對幼兒進行誠實教育時,要仔細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根據幼兒的特點,配合家長進行深入細緻的教育工作,同時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在孩子們面前樹立榜樣,當然,教育有法又無定法,對幼兒進行誠實教育也一樣,面對各種各樣的幼兒不誠實情況要靈活地處理。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將幼兒的誠實教育進行到底,幼兒的明天一定更燦爛。

  除了以上說到的“孝仁禮信”美德之外,對於幼兒的“忠義智”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學會隨機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同時發揮藝術作品的效能。同時我們要懂得:對幼兒傳統美德的培養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像春雨滋潤萬物一樣,點點滴滴、細緻入微,需要家長和教師長期努力和辛勤培育:從最日常的行為做起、從最具體的道理講起、從最小的漏洞堵起。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建設者。也才能彰顯中華美德、傳承中華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3

  今天,我讀了學校下發的中華美德故事,讀完後,使我大有感觸,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針》。李白以前總是不好好讀書,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針,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此,他發憤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心中為之一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奶奶真有毅力要把這麼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細的繡花針。我心想:既然鐵杵都能磨成針,那麼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麼呢?看看這個故事,在對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嘆不如。

  記得有一次,我要參加鋼琴七級的考試,可是,由於以前我一直忙於做功課,沒有時間彈鋼琴,即使我有空,也懶得彈,所以離考試只有幾個星期了,我還彈得疙疙瘩瘩,一點也不熟。面對老師的責備,父母的嘮叨,我下定決心要每天練琴,把曲子彈熟。從那一刻開始,即使功課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堅持每天彈幾小時琴,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於通過了鋼琴七級考試。

  透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這個品質將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臥薪嚐膽》一文。文中的主人公,越國國君勾踐,為了報仇,從皇宮裡搬了出來,搬到了一個又破又爛的小茅屋裡。屋頂上垂下一顆大苦膽,每天嘗一口苦膽的味道,過著窮苦清淡的日子,用以鍛鍊自己的意志,不忘過去的恥辱。與國人們同心協力,經過了十年的強政勵治,推動了國家各方面的能力,振大了勢力,終於打敗了吳國。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恆心,要有毅力,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才能戰勝困難打敗困難。在生活中,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有一次,我在彈鋼琴,那首曲子音很多,我剛彈到一半,手就又酸又痛,簡直不能動了。那一瞬間我真的想放棄算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平時老師常對我們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到底,就可以取得成功!於是我忍耐著痠痛,繼續努力彈鋼琴。終於,我在鋼琴老師那裡通過了這首曲子。我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已。

  從這次事件中,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做事有恆心有毅力的重要性。讓我明白了,只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放棄,有恆心有毅力,最終都可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向文中主人公學習,用自己的恆心自己的毅力,到達成功的彼岸!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4

  暑假裡我讀完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我覺得其中《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對我的啟發教育特別深。

  這個故事介紹了孔子的好學精神:孔子60歲了,還要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學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天。明明已經熟練了,可還是不肯換新曲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練熟,而且還要透過曲子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的老師。

  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慚愧。有一次,在家裡做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難題,怎麼也想不出該怎麼做。這時,我想幹脆明天早上到學校看其他同學是怎麼寫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嗎?第二天晚上作業發下來,我得了優秀。老師還表揚了我。可是,現在翻開作業本一看,好像優秀上多了個黑點,今天讀了孔子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事,對待學習要認真,碰到困難要虛心向老師請教。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學、好學、不弄虛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5

  孔融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一籃特別鮮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圍著桌子坐下,準備吃梨。爸爸對孔融說:“孩子,你給大家分分梨吧!”

  四歲的孔融站了起來,他來到桌邊,踮起腳,先拿起了一個又大又圓的梨,放在鼻子前聞了聞,然後雙手捧著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個黃澄澄的大梨,歡快地來到媽媽面前遞給媽媽,接著,他把籃子裡又大又好的梨一個個地挑出來送到哥哥們的手中。最後,孔融揀起了最小的一個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

  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的!”

  曾參教子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他很有學問,而且非常講信用,總是說到做到,也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兒子曾申。

  一天,曾參妻子要上街辦事情,曾申很想和媽媽一起去,就纏著媽媽非要跟著去。曾申的媽媽這次出門要辦許多事情,又想早點回來,就對曾申說:“乖兒子,聽話,好好在家玩。媽媽上街回來,殺了那頭豬給你吃。”孩子很久沒有吃到肉了,聽媽媽說要殺豬給自己吃,破涕為笑說:“媽媽,你去吧!我在家裡玩,等你回來殺豬。”

  媽媽走後,孩子跑到後院書房,搖著曾參的胳膊說:“爸爸,有肉吃啦!”曾參放下書,奇怪地問:“哪來的肉?”小兒子樂哈哈地回答道:“媽媽說,她上街回來就把家裡的豬殺了,我們不就有肉吃了麼?”小兒子說著,仰著小臉,天真地問:“爸爸,這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走,咱們磨刀去,你媽媽回來,正好殺豬。”小兒子高興地跳起來。

  曾參的妻子從集市回來,遠遠就聽見豬的叫聲,以為家裡出了什麼事情,趕緊跑進院子。只見丈夫滿頭大汗地捆著豬,兒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邊。她慌忙上前,攔住曾參說:“這頭豬這麼小,還沒喂肥,怎麼能殺呢?”曾參擦著額頭上的汗水,不解地問:“你不是親口對兒子說,要殺豬給他吃麼?”妻子笑著說:“你怎麼和孩子一樣見識,說殺豬就殺豬。我當時被兒子纏得沒辦法,哄他的呀!何必當真?”

  “你怎麼能哄騙孩子呢?”曾參收起了笑容,嚴肅地對妻子說:“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都有影響。你今天騙了他,他以後也會學著你的樣子去哄騙別人。再說,你在孩子面前說了假話,他很難再相信你的,以後還怎麼對他進行教育?”

  妻子聽曾參說的話很有道理,也只能答應殺豬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範文6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系列三冊《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從*能代表我中華傳統美德的十五個字為切入點,每個字分別透過3個正面經典歷史故事以及1個反面歷史故事為代表,配以極具中國特色的原創工筆繪畫插圖,突出介紹以上每個字的意義與其內在的深層含義,從而詮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大開本,大彩圖,全文注音的形式,十分適合低幼段小學生閱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