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1

  文章作者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也妮·葛朗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個吝嗇鬼典型。

  這本書以歐也妮·葛朗臺的故事為核心,老葛朗臺是其中性格最鮮明的人物。貪婪和吝嗇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在老葛朗臺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文中對於他對於金錢的貪婪有著這樣的描述: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裡,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臺成為一個吝嗇鬼:儘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壞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為了金錢,絲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愛:在他獲悉女兒把積蓄都給了夏爾之後,暴跳如雷,竟把她軟禁起來,“沒有火取暖,只以麵包和清水度日”。當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請醫生要破費錢財。只是在聽說妻子死後女兒有權和他分享遺產時,他才立即轉變態度,與母女講和。由於貪婪和吝嗇使老葛朗臺變得更加的狡猾和工於心計。對於每一筆買賣,他都精心算計,這使他在商業和投機中總是獲利。另外,他還經常裝口吃和耳聾來矇蔽對手。

  老葛朗臺是巴爾扎克刻畫得最成功的吝嗇形象之一,已成為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經典人物而廣為流傳。

  老葛朗臺的貪婪和吝嗇雖然使他實現了大量聚斂財物的目的,但是他卻喪失了人的情感,給自己的家庭和女兒帶來了沉重的苦難。而他的女兒,歐也妮,是這部小說中最為善良、純潔的一個人物,整部小說就是以她的悲劇人生為中心線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與老葛朗臺、夏爾、德·蓬風等人的對比中逐漸呈現出來,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難越多,周圍其他人物的虛偽、醜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寬容、慈愛也越顯分明。專橫、吝嗇的父親老葛朗臺給了歐也妮一個“黯淡而淒涼的童年”,並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對她來說,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愛情。為了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資助戀人夏爾到海外去謀生;為了愛情,她勇敢地反抗父親,不為他的淫威所屈服。為了愛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終日思念、牽掛遠在萬里之外的戀人。但是,無私的愛換回的卻是無情的背棄。在海外發了財回來的夏爾貪慕名利,拋棄了歐也妮,想娶一位貴族的女兒為妻。遭受巨大打擊的歐也妮獨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報怨,依然寬容地對待夏爾,並拿出鉅款替夏爾還清了父債,成全了他與貴族小姐的婚事。這樣的愛情是純潔和高尚的。歐也妮對待金錢的態度也是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儘管她所擁有的財富不斷增加,但金錢對她來說既不是一種權力,也不是一種安慰。“她根本不把黃金放在心上,只在嚮往天國,過著虔誠慈愛的生活只有一些聖潔的思想,不斷地暗中援助受難的人。”對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個人的創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錢去興辦慈善事業,而自己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

  作者滿懷同情與讚美之情塑造了歐也妮,使人們在這個為金錢遮蔽的黑暗世界裡看到了一抹亮色,與此同時,又不禁為她作為無辜犧牲者的命運感到同情。所以,她的悲劇是她身邊的人造成的。這出悲劇,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血與火,卻讓人讀完之後,為歐也妮的悲劇的一生哀嘆,在哀嘆的同時,引發了讀者對於金錢觀的一連串思考。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2

  巴爾扎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學巨匠之一。筆者不敢賞析他的一部作品,只想從他那裡學習一點東西,透過讀他的作品《歐也妮葛朗臺》我想研究一下人物性格的塑造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由兩個極端的情境中逼迫出人的情感的兩個極端。可以說這是小說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進步,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個技巧。

  在人類的小說藝術史上,一開始是沒有這個技巧的。人類的小說藝術家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時候,人類對精神世界的理解還是比較單純的,常常以不變的觀念來看待人的感情。往往是一見鍾情,生死不渝。我國唐宋傳奇故事和義大利早起的小說故事都是單色調的人物,好人與壞人、忠貞與邪惡,都是黑白分明的。互相沒有瓜葛,一旦產生感情,就到死都不變。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愛情,一種詩歌化的感情。在詩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說的都是一種超越時空、脫離歷史永恆不變的愛情。事實上人的感情是一個變化多端的複合體。它會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物社會地位、貧富差距的變化而變化的。正是這一點,小說比詩歌更接地氣,接近於生活實際。

  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中把年輕的主人公,放在兩個極端的環境中煎熬,所以,引出了一系列好看的故事。以極端情景去考驗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情景一:查理的父親破產自殺,並不知情的風流公子查理來到歐也妮家,聞訊父親死去,哭得死去活來,而他的伯父老葛朗臺卻一毛不拔。這個極端的情景引出了感情的極端——歐也妮與查理私定終身,她把六千法郎的積蓄送給了最愛的人查理。兩個人山誓海盟。巴爾扎克在此處以詩歌一樣的描寫歌頌了他們的愛情。情景二:七年以後,查理髮財了,這意味著進入另一個極端,也相應引出感情的另一個極端——歐也妮收到了查理的一封信,信上說他和另外的女人結婚了,並寄來了八千法郎的匯票算是還債!!歐也妮還沉浸在愛情裡的時候,查理已經把歐也妮忘記了,用八千法郎代替了愛情。他的感情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以為歐也妮是貧窮的,不配做他的妻子。

  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歐也妮繼承了父親和母親的鉅額財產,她幫助查理的父親償還了四百萬法郎的債務,以免除了查理可能會因為父親破產而造成婚姻流產的危機。歐也妮對失去的愛情極端珍視,她雖然答應與蓬風先生結婚,卻以保持童身為條件。可見歐也妮對愛情是極端的珍視。而與查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是,巴爾扎克並不滿足這樣極端化的對比。在他的筆下,歐也妮此時的感情並不是像七年以前一樣充滿詩意,而是有某種畸形的特點:這表現在她依舊按照老葛朗臺留下的老規矩過日子,雖然她很富有,但是,非要等到老葛朗臺允許生火的日子,才生火。她的衣著還是那樣寒酸,她住在沒有陽光的屋子裡,沒有暖氣,陰森森的。巴爾扎克力圖反應她平靜而枯燥地守著感情的墳墓。

  這樣一來,歐也妮的形象就更加極端了,與查理的反差就更大了。歐也妮的純真、她內心的貧困和她的財富以及查理的變化之間就更加相反了。這樣一來,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就更深了。這就是一代大師的寫作技巧。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文學愛好者學習和借鑑的。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學習體會,權當是對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的賞析一滴吧!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3

  簡述一個體現歐也妮像“一枝卓然獨立於金錢之上的泥潭裡的蓮花”的故事。

  答案一:歐也妮和母親正在欣賞查理寄存的梳妝匣,葛朗臺進門來,舉刀要撬梳妝匣上的金子。“父親,你的刀把金子碰掉一點,我就用這把刀子結果我的性命。你已經把母親害到只剩一口氣了,你還要殺死你的女兒。好吧,大家拼掉算了。”葛朗臺遲疑不決時,“她會的,老爺,”她的母親說。

  答案二:歐也妮知道查理需要錢後,拿來了自己的全部積蓄: “查理,您收下吧。今天上午,我還不知道錢有什麼用。您教我懂得了,錢不過是一種工具。堂弟跟親兄弟差不多。姐姐的錢,您總可以借用吧?”“哎,您答應了,是不是?”她高興得哭了,“別擔心,堂弟,您會發財的。這些金子會給您帶來好運的....”

  簡述葛朗臺用什麼方法既不花一分錢卻又挽救了弟弟破產的名譽。

  葛朗臺利用公證人克羅旭叔侄和銀行家德·格拉桑對自己女兒的企圖,巧妙地讓格拉桑到巴黎處理弟弟破產的事。憑葛朗臺的信譽和格拉桑的`銀號,債權人保留了債券。葛朗臺變賣了弟弟的財產,發放了47%的債務,剩下的債務,他以侄兒將全部償還為藉口,拖延了五年之久。

  《歐也妮·葛朗臺》第九章寫老葛朗臺看見查理母親的梳妝匣,“像餓虎”一般撲去搶奪,即便女兒拿起刀子準備拼命,也沒有改變主意。但後來,他卻突然改變了態度。請簡述他轉變態度的原因及表現。

  老葛朗臺轉變態度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他的妻子昏死了過去。他擔心妻子去世,遺產要公開,其中一部分還要由女兒來繼承。於是老葛朗臺馬上把梳妝匣扔在床上,與女兒“講和”,並取消軟禁女兒和只許她喝冷水、吃乾麵包的“處罰”。

  簡述《歐也妮·葛朗臺》中葛朗臺臨終時的情節。

  葛朗臺臨死前,神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親吻,葛朗臺見到金子,便作出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它抓到手。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後他喚歐也妮前來,對她說:“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他死了。

  “永別了,哥哥。願你為接受我託付給你的監護權,善待我的遺孤而得到上帝賜予的福佑,我相信你會按受的。”

  這是老葛朗臺的弟弟破產自殺前給他信中的話,把兒子託給他監護。請簡述老葛朗臺怎樣對待這個委託。

  葛朗臺不願承擔他弟弟所提出的善待遺孤的委託,但又想要掩人耳目,換取虛名,就請人到巴黎,處理了弟弟的破產事件,同時讓查理簽了一份放棄父親遺產繼承權的宣告書,填寫了申請出國的護照,把他打發到國外去。

  敘述這封給歐也妮巨大打擊的信的內容。

  查理的信告訴歐也妮,他已經發了財,為了得到侯爵頭銜和社會地位,他要與奧勃裡翁(或“一個貴族的”)小姐結婚,並隨信寄來一張8000法郎的匯票,作為給歐也妮的回報,同時要歐也妮交驛站郵寄交還他的梳妝匣。

  簡述歐也妮擁有大量錢財但並不感到幸福的原因。

  她的父親是個守財奴,只認金錢不顧親情;母親在飽受驚嚇後去世了;她愛上堂兄,但堂兄是個花花公子,為了追求金錢背棄了她;圍繞在她周圍,向她獻殷勤的,都不是關心她的人,而是衝著錢來的。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4

  《歐也妮﹒葛朗臺》它的故事沒有駭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杯具。”但對於它,我卻始終留有深刻的印象。

  當初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喜歡那個美麗善良的歐也妮。她溫柔隱忍,對於自我吝嗇的父親,她始終是順從的態度。但為了感情,她勇敢地把自我全部的金幣給了表弟查理,在父親例行要她展示自我的金幣的時候,她因拿不出金幣,被父親關進房裡,只給冷水和麵包。因為此事,她膽小而賢淑的母親被嚇得一病不起,而最終,她等來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

  歐也妮是個讓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親,視財如命;她的母親,懦弱膽小,在關鍵的時候保護不了她;克羅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為繼承萬貫家財的跳板;而她深愛的表弟查理,在發財後,為得到新貴頭銜,日後擠進官場,和奧勃裡翁小姐聯姻,最終負了她。

  那時候,覺得這樣一個女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為了感情,敢於把金幣給自我愛的人、不怕因此同自我一向順從的父親起衝突,真的很勇敢。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不再單純地因為喜歡這個女子而喜歡這本書,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能夠更為客觀地來評價書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臺這個形象。

  葛朗臺這個人物形象很個性。一般人的吝嗇,大多是對於別人,而葛朗臺卻不止如此,他對自我的家人吝嗇不說,對自我,也是吝嗇得很。葛朗臺稱雄一世,積累了萬貫家財,但他們一家人卻過著近似窮困潦倒的生活,“他從來不買肉、蔬菜和水果,這些都由佃戶替他送進柴房。他什麼都節約,連動作在內。每頓吃的食物,每一天點的蠟燭,他總是親自定量分發;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裡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涼;他給妻子的零用錢每次不超過6法郎;多年來給女兒陪嫁的壓箱錢總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金錢於他,只是一種虛幻的滿足感,他抱著大把的金幣,看金幣發出的金晃晃的顏色,聽金幣碰擊的聲音,因此而產生滿足感。他大把地囤積金錢,不使用它們,只是為了欣賞,為了滿足自我的斂財癖。在巴爾扎克看來,葛朗臺的聚斂癖,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情慾,只有人性已經異化,完全為貪慾所支配的人,才會將金錢視為人生的最高需要。

  他因為錢,已經完全喪失了人性。在明白女兒把金幣都給了查理後,他認為金錢比親情重要,固而將女兒關起來。妻子因為此事一病不起,在即將離世的時候,葛朗臺不是沒有悲哀難過的,這個時候,他的人性得到了些許的流露,但是,當妻子死後,屍骨未寒,葛朗臺便請來克羅旭要歐也妮在財產文契上簽字,放下登記,全部財產歸父親管理,女兒只保留虛有權。在他心裡,金錢最終戰勝了人性。

  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錢,葛朗臺老頭的形象便體現了金錢的主宰力量。

  然而,巴爾扎克雖然以超多筆墨描繪金錢的威力,但畫龍點睛的一筆卻是指出金錢拜物教的荒謬,指出金錢固然給人帶來權勢,卻不能給人帶來幸福。至少,在人類的感情領域,金錢是無能為力的。

  葛朗臺為了金錢,一輩子花盡心思,甚至為了錢連親情也不顧,但最終一分也帶不進墳墓,除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能夠說是一無所獲。葛朗臺這樣的人,表面是金錢的主人,其實是金錢的奴隸。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5

  讀一本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一點不錯,書承載著文字的精華,是從古到今多少人汗水的結晶。每一本書的時代背景、作者品格不同,每一本書的內容、思想固然也就不同。獲得教養,從研讀世界文學開始。

  《歐葉妮·葛朗臺》就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世界文學作品,文中塑造的葛朗臺成為四大吝嗇鬼之一。這些足見作者——巴爾扎克的水平。小說是虛構的故事情節,卻都需由一定的社會風氣奠基,所以,小說是反映真實社會現實的鏡子,是批判不良風氣的利器。這兩點在《歐葉妮·葛朗臺》中就很鮮明地體現了出來。

  歐葉妮和媽媽一點都不普通,——大財主的女兒和妻子,怎麼會一般呢?而她們卻過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因為老葛朗臺的吝嗇是出了名的,他不會把錢浪費在任何“無用”的事上,儘管他有著幾乎用不完的錢。於是日子平常地過著,像沒有漣漪的湖水。然而這平靜終於還是被打破了,老葛朗臺的哥哥破產了,他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兒子夏爾來葛朗臺這兒借住。於是歐葉妮單調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她從沒有見過如此完美的人,他的相貌、他的穿著、他的氣質……一切都在歐葉妮心中久久徘徊,充斥著這沒有見過世面的女孩的心,她愛上了自己的堂弟!過不多久,堂弟即將去印度開闢新的生路,而他此時幾乎身無分文。歐葉妮便立即將父親讓自己好好收藏的無比珍貴的金幣給他,讓他換錢做為路費。歐葉妮事實上冒了無比巨大的風險,為了堂弟,她沒有想過這些金幣在父親心中的價值,也沒有想過失去這些金幣後,她會被父親如何責罰。

  夏爾自然是萬分感激,他把自己的父母畫像交給堂姐保管,之後萬分不捨地踏上印度的土地,做起了罪惡的生意。幾年後他有了一筆錢,為了權利與地位,他娶了高官的女兒,自己便做了同樣的職位,他把當年欠下的錢還給堂姐,並要求堂姐把父母畫像還給他,算是他們兩清了,不再虧欠了。

  因金幣而被父親囚禁的歐葉妮,已經變得無比成熟了。在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父親為了自己的利益將歐葉妮放了出來,而此時母親也已幾乎病危。母親死後,歐葉妮得到了一半的財產。在追悼母親期間,葛朗臺假惺惺的扶著女兒用餐,小心翼翼地伺候,想讓女兒知道自己是多麼愛他,並信誓旦旦地說,每個月給女兒100法郎,而出於對父親的感激,歐葉妮讓老葛朗臺如願以償地得到了所有的錢。老葛朗臺不久後也死了,歐葉妮得到了全部遺產。父母離世後,她唯一在乎的就是堂弟了,而等來的卻是如此的一封信。然而她卻出人意料地很鎮靜地還回了畫像,繼續過起平凡的生活。

  這個故事折射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受制於利益的驅使,在對金錢的瘋狂攫取中,會不顧一切地遺棄自己的家人與感情,而婦女又是如此無奈,她們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只能一味地為男性服務,而當她們真正有了財產時,她們又沒有能力合理利用,幾乎無法處理,只能默默活在世上。這是一出令人無奈的人間悲劇。

  痴情的歐葉妮,為了堂弟可以付出一切,傾盡所有,而換來的卻是一個被利慾薰心極度虛偽的人的無情拋棄。等待堂弟的這些年,她失去過自由,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令人嘆惋,也讓人反省——利益,這究竟是何等的罪惡!

  這樣的社會已成為歷史,以史為鑑,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但願不要再出現:年輕的女孩,失去了一切,望著自己身旁的最後一個人,悽楚卻也無語——“只有你愛我”。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6

  故事講述了葛朗臺老頭的發家史和他對金錢的狂愛。葛朗臺的吝嗇和對金錢的痴狂,在書中隨處可見:“至於僕人拿儂,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臺家辛勤勞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臺才痛下決心賞了她一隻舊錶,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禮物。可憐的拿儂老是赤著腳,穿著破衣衫,睡在過道底下的一個昏暗的小房間。”“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愛,作出決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決定——送拿儂一隻舊錶。”

  除了這些葛朗臺還對自己的親人吝嗇:“不覺新年到了,葛朗臺照例要女兒把她的全部金幣拿出來欣賞一番,歐也妮只好說金幣沒有了。父親一聽,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幣送給了查理,大罵女兒,並決定把她關進房裡,只給冷水和麵包。這時的葛朗臺知到女兒將自己的金幣送給查理,他愛錢如命的本質戰勝了親情,將自己僅有的女兒送進了閣樓,讓她在那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晚上,葛朗臺來到太太房間,正巧碰上母女倆在看查理母親的肖像,葛朗臺一見金匣,就像一隻老虎撲向一個睡著的嬰兒一樣抱住不放。”貪婪、狡黠、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質在此表顯得無疑。

  在老葛朗臺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慾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裡,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臺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儘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壞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

  當今社會,也存在著一些現實版的“葛朗臺”,他們有著不錯的收入,卻花費很少。

  近期,一則名為《80後極品葛朗臺曬收入和支出》的帖子在各大論壇上被爭相轉載。帖主名叫“回眸一笑的如花”,自稱是1982年出生的白領,月收入達到1。3萬,但是平均每月的支出僅1850元。該帖火起來後,很多網友爭相曬收入和支出,比拼誰更像葛朗臺。

  在帖子中,“回眸一笑的如花”自稱1982年出生的,工作3年,目前在一家外資檢驗機構任焊接工程師。他每月納稅後到手的月薪為6000多元,由於經常出差,平均每月的出差補貼合計1500,獎金每月在3000元左右。年終獎約3萬元左右。一合計,其年薪達到156000元左右,平均月薪可達13000元。

  “回眸一笑的如花”的收入在普通白領中已算是高薪,但他每月的花費卻相當節約,每月的支出才1850元。“回眸一笑的如花”給自己的口號是“我節儉,我快樂。”他表示,現在有雙球鞋還是大學時候買的,穿了快6年了。

  帖子發出後,引起無數白領競相跟帖,比拼誰更節儉。

  可見,現實版的“葛朗臺”也不少,不過他們並不是壓榨他人勞動的資產階級,他們靠自己的勞動掙錢,節約花費,將錢存起來。與某些“富二代”、“官二代”形成鮮明的對比,發人深思。葛朗臺這一人物形象,在當今時代又有了不同的含義。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7

  早在五年前,我的書架上就有一本《歐也妮·葛朗臺》。當我得知這是一本關於“吝嗇鬼”的書後,就沒再翻過。因為我在這之前已讀過一本叫《慳吝人》的書,領教了阿巴公。今年寒假,我偶然地翻開了它,就再也沒輕易合上。

  阿巴公是個貪婪至極的人。如果葛朗臺僅僅是貪婪,那也不會寫出什麼深刻的東西,我也就不會如此感興趣。重要的是,葛朗臺的形象概括了整整一段歷史,他的吝嗇也含有特定的歷史內容。

  葛朗臺老人是位法國大革命前後的人物。從書的開頭我們便可看出他具備第一代資產階級的一切特點,沒有多少文化,卻精於盤算。他的每筆投機從沒失敗過,至使財富不斷膨脹。隨著情節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深地感受到了葛朗臺本人的性格——吝嗇。儘管家財萬貫,卻幾乎無消費。我們甚至不能說他“愛錢如命,”因為在他眼裡,錢比命重要。“把死人看得比錢重就叫做沒出息”。把兄弟的死訊告訴侄兒沒讓他犯難,可要說出“你一點家產都沒有了”倒讓他感到難於啟齒,因為這句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難。”

  在事故中,我更看到了葛朗臺老頭的“朋友”,個個都是唯利是圖的人。很顯然,這是當時社會的悲劇。在拜金主義橫行的世道上,一切權利的中心就是金錢,金錢是萬能的,它使人的靈魂扭曲變形。巴爾扎克正是捕捉到了這一點,才寫下了發人深省的《歐也妮·葛朗臺》。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歐也妮的愛情。而在這樣的家庭中的愛情必然是苦澀的。歐也妮愛上了夏爾,卻受不了來自各方包括父親葛朗臺的反對。夏爾由於家中破產,被迫與歐也妮分手。這一切的禍根就是金錢與迷戀它的人們。以至於當葛朗臺死後,可憐歐也妮守著他鉅額財產,卻既無家庭也無幸福。只能成為一幫利慾薰心之徒追逐圍獵的物件。

  寫到這裡,在我腦海中已不僅僅是葛朗臺老頭的吝嗇與歐也妮的純真,這簡直是一個悲劇。而且是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悲劇。它平凡而其慘烈程度卻不亞於古典悲劇。不過在古典悲劇中主宰一切的是命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則是金錢。

  我曾反覆地問自己,這是為什麼。我甚至想寫一篇續文論改變歐也妮的命運。我想過,這有時代的因素在內。法國革命後,日益膨脹的資產階級中勢必會出現拜金主義,這同封建社會出現人剝削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人的貪婪導致了這樣的一場悲劇。不看從前,就拿現在的人來說,難道沒有一個人跟葛朗臺有相似點。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就從來沒有像葛朗臺相似的經歷嗎?不是,我們有。現在的人並不強於以前的人多少,只是社會強於以前的社會。人,似乎總是這樣,自己取得了多少,就想得到比這更多的;自己失去或將要失去多少,就想失去更少的。難怪比爾·蓋茨還在不斷地積累自己的財富,也難怪他會為幾美元的停車費而嫌貴了呢!這——就是人的貪婪。可怕,但揮之不去。

  也許有一天,一本名為《大方人》的書會成為世界名著,與《歐也妮·葛朗臺》、《慳吝人》同名。但也許這不可能,因為人的貪慾還在。或許隨著社會的進步它會減少,但不會消亡。或許還會有許多未上演的悲劇已經彩排好了。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8

  巴爾扎克說:“這是一場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看完整本書,我不禁反問自己:金錢到底帶給了他們什麼?老葛朗臺表面上是金錢的主人,實質上他卻是金錢的奴隸,作為一個守財奴,他比別的同樣吝嗇的人多的就是懂得如何賺錢,書中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描寫他強大的斂財本領,這也讓他成為索漠城人人敬佩的物件——這就是金錢的能力。

  他吝嗇到愛錢甚命的地步,他可以為了錢無視妻子的病,和女兒翻面,讓一家人過著困苦的日子。金錢給他帶來了什麼呢?或許有些諷刺,我竟然從老葛朗臺聯想到了那些窮困潦倒的熱愛藝術的人,他們因一時得不到賞識而過得落魄不堪,但內心世界卻因為藝術的支撐變得富饒。因為熱愛,所以追求。只不過到了老葛朗臺這裡,抽象的藝術變成了具體的金錢。也因此在我們讀者眼中,他是一個可憐鬼,一生為了那些身外之物設計盤算,擁有的東西卻又不能享受。可我覺得,金錢給老葛朗臺的利大於弊。金錢成了他的追求,讓他的一生沒有一刻是空虛的。我們不能說老葛朗臺是不幸的,因為他自己感到無比的幸福,他註定是要為自己的不滿足過著不斷算計的人生的,金錢正是他的目標。

  他為之奮鬥一生,最後也滿身成就。就這樣,老葛朗臺在撲向讓他感到溫暖的鍍金十字架後,滿足地去世了,留下了他一生守著的鉅額財產,讓原本活在父親陰影下的歐也妮走向另一個看不到盡頭的黑色深淵。這些金錢又給歐也妮帶來了什麼?老葛朗臺在世時,克羅旭和格拉桑兩家就不斷大獻殷勤,誰都知道,娶到了歐也妮就帶到了一座金窖,誰會放棄得到金窖的機會呢?但純潔的歐也妮怎會喜歡上那群利慾薰心之徒。這時,夏爾出現了,帶來了一身債務與吸引著歐也妮的巴黎的氣息。老葛朗臺眼中瀰漫的是為兄弟家破產而感到的悲傷,而歐也妮落下的淚中滿是她那顆真摯的心對堂兄的同情。她感到夏爾是那麼的美好,不能讓他受丁點兒委屈。她突然變得勇敢起來,不顧父親的命令一心想為夏爾做點兒什麼。我想,只有最純潔的愛慕才有這樣果斷勇敢的力量。但歐也妮錯了。她還是一片棘荊中唯一的那朵百合,夏爾並不是第二朵。她為他還清了債務,他也被打發走了。歐也妮一心相信夏爾的每句話,可夏爾呢?一旦離開了索漠城,他心中還有多大的地方是想著歐也妮的呢。在我眼中,他不過是個衣冠楚楚的禽獸,是沒有克羅旭格拉桑表現得露骨的另一個克羅旭另一個格拉桑。

  當老葛朗臺去世,歐也妮還在索漠翹首等待時,他已成家。只是不知當他得知自己的表姐已成為個百萬富翁時會是怎樣的表情。金錢從未帶給歐也妮好日子。她本可以從小享受好的物質待遇卻在困苦中長大。如今終於繼承萬貫家財,卻又被迫陷入一群貪婪之徒的追逐圍獵中。可憐的歐也妮並不是剛毅聰慧的女子,結局的悲慘不言而喻。作為局外人,我們應當看清老葛朗臺一家的悲劇。應該明白金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沒有金錢的日子是困難的,但整日追求金錢也會在靈魂上得到更多的痛苦。金錢可以造福貧困的人,卻也是慾望的象徵。有太多的人盲目地追趕從而迷失了自我。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論金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都應記得快樂的生活不是擁有多少,而是給予多少。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9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愛錢如命的葛朗臺先生窮盡一生,累積了萬貫家財。他是一個不折不夠的守財奴,不放過任何時機不擇手段地聚斂錢財,至死也樂此不疲。他既有過人的精力,又有罕見的理財本領,更重要的是,除了金錢以外,他沒有任何信仰。他唯一的愛好、唯一的激情就是聚斂錢財。作者在關於老葛朗臺的聚財本領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理財方面,葛朗臺先生就像一隻猛虎,一條巨蟒。他懂得如何躺著、蹲著,把獵物瞪上半天再撲上去,張開錢袋的大口,吞進成堆的金幣,接著就安安靜靜地躺下,就像一條吃飽了的蛇一樣,不動聲色地、冷靜地、慢條斯理地消化著吃到肚子裡的東西。"

  然而,如此可怕的一個人卻沒有受到受害者的唾罵,反而異口同聲地稱讚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能幹的人,甚至把他看成是當地的榮耀。對於外地來的人們,他們會問他:"巴黎的人們都像葛朗臺先生那樣有錢嗎?"由此可知,當時的社會瀰漫著一種金錢至上主義。

  對於兄弟臨終前寄託給自己的侄子,他更是視其為包袱。"這個年輕人沒有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錢還重。"他更是向女兒如此解釋何為破產,"破產就是最最最丟人的事,比所有丟人的事更丟人。"其愛財之心可見一斑。對於妻子和女兒買白燭、買糖、買油侍奉侄子時,他更是說:"你們是要把我的家都敗盡了。"得知女兒的金幣都不在了的時候,他勃然大怒,將女兒軟禁起來,只給清水和麵包,這一怒也把妻子嚇出了病來。這一怒算是整部小說的轉折了。而當其得知女兒用金幣換來了侄子金像時,他的態度卻忽然大轉,連連稱讚說:"這筆買賣做得好啊!"

  縱觀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葛朗臺妻子去世前後。這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女人在死前一再請求丈夫寬恕女兒,卻只得到了冷冰冰的否定的回答。但是,當葛朗臺老頭被克羅絮提醒說"總而言之,歐也妮繼承她母親財產,而您卻不能繼承"時,這話對葛朗臺老頭來說就像是晴天霹靂。掙扎與思考過後,他決定在妻子面前與女兒言歸於好,但其最終目的昭然可見。妻子去世當天,葛朗臺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女兒簽署放棄繼承權的協議書,可愛的不諳世事的歐也妮一切順從父親,"你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父親。"

  妻子死後,單調的生活又過了幾年。葛朗臺老頭終於也受到上帝的呼喚,去侍奉上帝了。葛朗臺死前,一直緊緊盯著藏有金子的房間的門看。他留給女兒的最後一句話竟是:"把一切都照管好!到那邊來向我交賬!"葛朗臺愛財如命的的形象刻畫不得不說是淋漓盡致!

  然而,縱然葛朗臺有萬貫家財,歐也妮卻對財富不屑一顧,一心一意地念著她的堂弟。殊不知最後的她卻等來了堂弟一封尊敬的信。善良的歐也妮為了堂弟的幸福,把叔叔的債還了,好讓堂弟能了無牽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今日堂弟已非昔日堂弟,葛朗臺的基因讓他變得嗜財,內心冷漠,追求享樂。他對昔日長廊溫情已無動於衷,一信便斷了和歐也妮的關係、和葛朗臺姓氏的關係。

  可憐的歐也妮最終獲得了什麼?四個忠心的僕人。

  一個家庭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