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1

  從幼兒教育抓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代就提出來了,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文化上的精華。《忠孝仁義禮智信》一書是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為核心,每一部分精選了若干傳統故事,並進行精短的點評,透過品讀書中的小故事,使我瞭解到了古人的思想特點,認識了古人的行為方式,和他們進行了一次跨時空的“對話”,也使我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書中的前言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在當今社會,提倡“忠孝仁義禮智信”仍有現實意義,並沒有過時。如果一個社會,是非混淆、美醜顛倒;盜版書屢禁不止,山寨產品受到推崇;假唱替身成為常態,公平正義受到抑制,社會信用付諸流水,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由此可見,傳統美德教育既是結合當前我國社會風氣和思想道德領域記憶體在的突出問題,也是著眼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全域性,面向中華民族未來的重要舉措。

  幼兒時期對於人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傳統美德的最佳階段。毋容置疑,作為幼教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弘揚傳統美德是我們的神聖職責。認清了這一點之後,我又習慣性地思考著:我們究竟應該對幼兒進行哪些傳統美德教育呢?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注重幼兒“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長大,所謂的“四”指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媽媽,“一”就是孩子了,兩大家子人都圍著孩子轉,只知道如何讓孩子在物質上過得好一些,卻忽視了對孩子“孝”的教育。試想一下,一個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麼會真正地愛祖國、愛人民?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在社會上為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盡孝,絕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是為了鍛鍊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整體教育的呼喚!

  為了讓孩子們深切地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關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活動,比如“三八節”活動,“父親節”活動,邀請家長來園參加各種親子活動,引導幼兒關心自己的家人,一起和爸爸媽媽做家務等等。

  記得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廣告詞溫馨提醒:上行下效。確實,要是每個老師、每個家庭均能致力於孝順教育,那麼我們的“幸福父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陽光。

  二、注重幼兒“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對於幼兒“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愛教育。善良、友愛是一個人一生能團結他人、奮發圖強、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讓幼兒樹立並永遠擁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他會快樂面對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永遠充滿對生命的讚美、對人生的追求。因此,我們要把善良、友愛教育貫穿於幼兒美德教育的始終。

  培養“仁”的美德,可以透過故事、角色表演、遊戲等方式,與幼兒一起學習和欣賞各種美好的情操,引導幼兒學習和模仿。如故事《三隻蝴蝶》、歌曲《我的好媽媽》《螞蟻搬豆》等藝術作品都蘊含著美好情操的主題,給人以愛的思考,給人以快樂。在《三隻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們體驗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萌發了他們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螞蟻搬豆》中,孩子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瞭解到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在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動中,幼兒獲得的不僅僅是活動本身的快樂,而是心靈的一次次洗禮,只要教師堅持不懈,使他們從小具有憐憫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習慣成自然,形成善良、友愛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兒“禮”的教育。

  “禮”,在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禮,就是要注重禮儀,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當今社會,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們的通病。家長把孩子看成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需求,在這種注重物質供給忽略精神教育的“疼愛”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禮貌用語和禮貌行為,比如看到熟人不會主動打招呼,有客人來不知道如何招待,在生活中不會主動說“謝謝”和“對不起”,滿口粗話、髒話、頂撞老人,卻被家長視為“小事”,或在公共場合中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吵大鬧等等。所以許多人都感嘆:現在的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見幼兒的禮貌教育是多麼重要。`

  基於這點,每週利用晨談時間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誇大表揚有禮貌的幼兒,或者運用詩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兒從中受到啟發,激勵幼兒學會禮貌用語,從而提高幼兒講文明講禮貌的意識。

  四、注重幼兒“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誠信守法,一諾千金。”對於幼兒教育,主要還是誠實教育。我國幼兒園的保教內容中明確指出:向幼兒進行誠實教育。

  從小養成誠實的品德,是幼兒園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年紀小,知識經驗缺乏,他們對行為準則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較弱,無法抵禦他所喜歡的東西對他的誘惑,及不良的教育影響導致幼兒產生不誠實的行為等。在對幼兒進行誠實教育時,要仔細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根據幼兒的特點,配合家長進行深入細緻的教育工作,同時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在孩子們面前樹立榜樣,當然,教育有法又無定法,對幼兒進行誠實教育也一樣,面對各種各樣的幼兒不誠實情況要靈活地處理。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將幼兒的誠實教育進行到底,幼兒的明天一定更燦爛。

  除了以上說到的“孝仁禮信”美德之外,對於幼兒的“忠義智”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學會隨機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同時發揮藝術作品的效能。同時我們要懂得:對幼兒傳統美德的培養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像春雨滋潤萬物一樣,點點滴滴、細緻入微,需要家長和教師長期努力和辛勤培育:從最日常的行為做起、從最具體的道理講起、從最小的漏洞堵起。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建設者。也才能彰顯中華美德、傳承中華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2

  寒假裡我最感興趣的是《中華美德故事》書,這本書讓我漸漸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 本書有很多的神話故事、精彩的童話寓言,裡面富含豐富的內容,讓我充滿好奇。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傳統美德是最寶貴的財富。《中華美德故事》最感人的就屬《孔融讓梨》了,小小年紀的孔融就能主動將大的梨讓給別人,自己吃最小的。現在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篇故事給我的映像也很深:宰相季文,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他穿舊衣,吃普通菜,信簡陋房,不講排場。相比之下,我們不少同學比吃比穿是很不應該的。 孔子曾說過“言必行,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嬴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我。從書中我還懂得了在生活中應該遵守諾言,敢於向別人承認錯誤,知道錯了要及時改正。

  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相信每一個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學到很多的知識,懂得很多的道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3

  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為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4

  中華傳統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義禮智信”,作為其核心價值觀,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我國的千古聖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經受住歷史長河的淘洗而歷久彌新,至今仍具有恆久的魅力和普適的價值。孔子所倡導發展的“仁義禮智信”,作為人們虔誠遵循的道德規範,已深深地溶鑄在民族精神之中,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體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

  傳統美德的“仁”,作為做人之本,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來倡導,強調“仁”應體現於日常人倫的一點一滴之中:對人,要“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己,要“修己以敬”,“剛毅,木訥”;對事,要堅持真理,“當仁不讓於師”,甚至“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仁由己”,仁不是從外部客觀得來,而是由主觀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應是一段依於仁,行於仁,實現仁的旅程。

  傳統美德的“義”,作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徵,是君子內在的本質,她只有透過具體行動才能表現出來。孔子認為,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比個人的實際利益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道義,“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行義以達其道”,對於天下的事情,都應“直道而行”。義,自身具有不為功利價值決定的獨立的價值,在義利問題上,孔子主張應遵循“見利思義”的道德原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把住義與不義的底線,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公益。

  傳統美德的“禮”,既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直觀表徵,又是個人道德素質的外在標誌。孔子倡導“克己復禮”,其“禮”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仁”、“恭”、“敬”、“讓”、“情”等方面。孔子認為,人的一生,不學禮則無以立身,不知禮則無以自立。“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人們學禮知禮,所重視的並不只是禮的外在表現,而是體現在禮的形式之中的社會道德功能和意義,掌握做人做事的規矩,透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設和諧發展的理想社會。

  傳統美德的“智”,是知人與求是的理性原則。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種道德認知與道德理性,他認為“仁”與“知”互為前提,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品質,“擇不處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孔子還把“知”作為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好學則智”,一個人要成為智者,應該好學、樂思、勤問、篤行,透過學習與實踐,吸納人類的智慧,豐富心靈的世界,涵養生命的氣質,提升修養的品級,從而達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傳統美德的“信”,是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謹而信”,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任憑歲月流逝,也決不能減弱誠信在心靈的光澤。他認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自己的至誠至信。“信則人任焉”,一個人忠誠與信實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在這方面進行培育投資的人,雖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

  當今時代,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類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倫理道德的精神支撐,需要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不斷的道德實踐和道德修養。我們應以未來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從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層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賦予她體現時代精神的創新內涵,在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讓孔子思想中無窮的精神文化養分,長久地播益於我們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5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6

  仁是一種熱愛,仁是一種奉獻,當人們明白這些道理並好好去踐行他提升自己的思想,我們的風氣會更加和諧。

  如果說孔子先賢提出的仁好比浩瀚的大海,需要大胸懷大智慧才可以做到。那麼亞聖孟子提倡的義就如一條條河流,大家相對的簡單些都能做到。義更多的時候是給人一種力所能及的支援。

  孟子見梁惠王時,梁惠王問孟子,老人家您不遠千里來到我們國家,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利益啊?孟子回答說,我沒有什麼利益,只有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已。義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義是一種奉獻,修橋補路啊,助人為樂啊,叫義舉;懂得做人做事的根本所在叫深明大義;為了正確的人間大道而付出生命去捍衛叫捨身取義;面對別人需要援助而不會袖手旁觀叫義不容辭;對於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毫不猶豫的踐行下去叫義無反顧;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冷漠無情或是恩將仇報叫忘恩負義。義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守望相助,是一種溫暖。尊重自己的老人也要尊重別人的老人是一種大義,愛惜自己的孩子也要愛惜別人的孩子也是一種大義。這種義不是要你自不量力的去幫助他人,在行為上和語言上進行幫助和愛護都是義之所在,比如說逗人家小孩玩,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等都是義。

  談到義氣,大家會先想到江湖草莽,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的萬丈豪情。大家有共同為天下蒼生和黎民百姓做一番事情而走到一起的叫義氣相投;為了禍害天下而聚集起來的叫臭味相投;你對我冷漠無情,我對你自然不會好,這叫你無情莫怪我無義。李白在俠客行中這樣描述“義氣”二字的:“三杯吐燃諾,五嶽倒為輕。眼熱耳花後,義氣素霓生。”這是怎樣的氣概呢!從桃園結義到水泊梁山,歷史的長河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義”字,可惜今天的人們只為了眼前的利益和想佔取別人的便宜,早把“道義”二字拋在九霄雲外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7

  在寒假裡,我讀了一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的故事,故事裡講述了魏文侯與別人相約打獵,但由於天下大雨,在眾人勸說不要去的情況下,魏文侯還是義無反顧的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正是他處處誠信待人,才博得了其他人的信賴與擁戴。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信'是什麼東西?信是一種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錢的友情,是瞭解、是欣賞、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轉性。所以,言必行,行必果,言而有信,做人講原則、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取信、 ?信譽基石,生死友情!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8

  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為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9

  暑假期間,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我認真閱讀了《小學生傳統文化第一課:中國好家風 仁義禮智信》,感覺受益匪淺、啟發很大。

  《三字經》有言:“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中的“仁義禮智信”,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這“五常”,貫穿於幾千年形成發展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成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仁者,人二也。即二人相處之道,指在與他人相處之時,能夠關係融洽、和諧。在具體的交往方法上,要按照“仁者,易也”來處事,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非常重仁,強調:仁者,愛人矣。簡而言之,能愛護體貼別人,便為仁。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即在別人有難時能夠出手相助,幫人一把,即為義。在體現義的時機上,要做到“義者,宜也”,也就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

  禮者,示人以曲也。正如俗話說,自己彎腰才能顯得別人更高,對別人就顯得敬重,即為有禮。古時候對於禮,也有“示人如彎曲的穀物”的比喻,意思是穀穗只有結滿穀物的時候才會彎下頭,禮之要義就在於此。

  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時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顯得智慧了。“智”還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有修養”。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養;失去了修養,也就失去了禮貌;失去了禮貌,也就斯文掃地了。

  信者,人言也。古時候沒有紙,各種經驗技能都靠言傳身教。那時候的人們都很純樸,沒有很多的陰謀詭計和誑妄欺詐,故而都比較真實可靠。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誠實,是為信也。

  “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恆久的魅力和普適的價值。作為新時代的小朋友,我們要自覺傳承和發揚“仁義禮智信”這一傳統美德,努力爭當踐行“仁義禮智信”的好少年。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10

  今天,我讀了《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這本書,使我感觸很深。

  所謂“仁”指仁人、愛人、仁愛。作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在現代社會,我們把有道德的人稱為“仁人”,把沒有道德的人稱為“無仁”。“仁愛”思想是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這個要求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義”指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義”是合宜應當,應該的意思。是人應該遵守的最高道義。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應該也是充滿正義感的。“義”也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體現。

  “禮”指明禮、禮貌、禮讓、禮制。“禮’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校園中,學生對老師的問好,這也是一種禮貌,出了校門回到家,向親人問好,這也是一種禮貌。“禮”是治安之本。中國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禮儀文化”。“明禮”是講文明,“禮制”是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禮儀”作為個人修養,“禮節”是作為待人接物的一個形式。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機智。“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這些都需要“智”來聯絡起來才能靈活運用,而要是一個人不會運用“智”把它們聯絡起來,那麼我想這個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無成。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而現在的新中國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學智慧匯聚一體,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誠信、信任。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條件。“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俗世之道、誠信求和。孔子把“信”列為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無“信”。“以誠待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崇併發揚光大。

  這本書很好的寫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所擁有的美德。讓我們這些後輩能領悟到,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國家,就是因為我們的先人不斷地把這些美德傳承給一輩又一輩。中華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積累!

  讓我們攜起手來,把這些中華文化傳遞給更多人,弘揚中華文化,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我們的驕傲!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11

  在書中,這篇屬於古代節儉故事,講得是北宋時期朝廷中的一位諫儀大夫陳省華,他嚴格的要求自己和妻子兒女生活簡樸節約。

  陳省華一家做高官的很多,但是他從來不讓一家人隨意坐車,任意在家中擺酒席,而且更讓人不解的是,陳省華為了使家人養成節儉的習慣,還人妻子親自帶著大兒媳下廚房做飯。

  文章最後有一則評語:全家得福的現象自古有之,在陳省華看來,果因為一人為官,雞犬升天,驕奢的作風便會自然滋長,這於家於己都是不利的。我們有些家長應當從中吸取教訓,做子女的,更不應當因為父母地位的變化而丟掉節儉這一優秀品質。

  是的,我們要平等對人,能暫時沒有的東西不要急著買,還能用的東西不要急著換。我們不能因為地位的不同而忽視一些人。其實世界缺少了他們也會變得平淡無色。家長們應該給子女做好節儉的榜樣,並讓節儉成為孩子的習慣。只有從小養成優秀的品質,長大後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12

  假期我讀了《仁義禮智信》這本書,書中講得都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我喜歡智中的《曹衝的故事》這片文章,主要講述了曹衝這個神童稱象,和讓雉雞跳舞的兩個故事,他的智慧幾乎超過大人,充分的表明了曹的聰明機智,我要向他學習,看了這些小故事讓我明白很多道理,讓我們從小做起,成為一個仁義禮貌智慧守信的好少年。

  寒假裡我讀了很多的課外書,其中有一本是《三十六計》給我的印象很深。它就是根據中國古代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最為重視的智慧寶典《三十六計》。

  苦肉計、連環計、瞞天過海、隔岸觀火,空城計、反間計等等,每一計都是智慧的體現,不論是什麼事情都不能用蠻力和莽撞要用頭腦去思考和運用一些謀略。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的被裡面的事例所折服,他讓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煩,只要將事情巧妙的做好,講麻煩巧妙的避開,這便是智慧的所在。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篇13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義之邦”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絡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併發揚光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