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通用22篇)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通用22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題記

  三毛,這個常常被人們提起的名字。有人說他隨性,有人說他偏執……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書,從他淳樸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平凡而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了他尾隨丈夫荷西在偏遠的撒哈拉沙漠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可以想象,沙漠環境的惡劣和生活的貧窮是何等的讓人難以承受。但是在這殘酷的地方,三毛和河西卻把自己的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樂趣橫生。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三毛荷西,對生活滿滿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向往的那兩顆奮力跳動著的心臟。他們用廉價的小藝術品和自制的木頭傢俱把那個在沙漠強風中瑟瑟發抖的陋室裝點的溫馨甜蜜,雖然身在他鄉,但仍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 合上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忘懷,這真是一部奇書,我跟隨著他的步伐,領略了異域的風土,感受了漫天的黃沙和鬆軟的土地,真實的體會了沙漠和城市的差異。三毛伴隨著我的視線,翻過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他會偷偷地去看撒哈拉的居民是如何洗澡的,他會不怕累的,跑到沙漠深處看它所謂的奇景……從這裡我看到了三毛那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敬畏之情的心靈。現當代的人們總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這正是因為缺乏一種對世界的好奇,我們應該激發出這種好奇心讓自己更好的生活。

  除了這些,三毛還對人對事對物充滿了真誠,他非常的樂於助人,他經常請客人到家裡吃自己做的中國菜,當街坊鄰居生些小病時三毛就用自己從中國帶來的藥品幫助他們他們,大家都很喜歡三毛認為三毛是一個萬能的百寶箱,所以總是想要什麼就找她要什麼,三毛雖然很頭疼,但還是能給就給。另外,三毛還很善待自己,她對自己很好,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她很注重穿著和妝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很靚麗。

  我讀完了這部奇書也算是聽三毛講了很多故事,我突然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爽,讓我思緒萬千。想著想著耳邊又想起了三毛的聲音: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理解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2

  很小的時候我就渴望做個“浪跡天涯”的瀟灑女子,儘管這個念頭有點異想天開,可是我內心深處的而且確不安分於一直所處的這個小天地。對外面的世界充滿的好奇和熱情從未消減。正因為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認識,可是現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個人。還是先說說《撒哈拉的故事》吧。讀完後,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裡是荒涼的,同時又具有一番壯麗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馳騁,很是讓我神往。但是聯絡現實,實在沒有那麼瀟灑。在沙漠裡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個什麼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麼容易。除了身體上要經受那種艱難,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誰能體會到當你突然轉換到一望無際的沙漠,沒有以往舒適的住所、溫飽的三餐和親人朋友的那種惶恐失措?當然三毛也面對著這些,可是她沒有失望,也沒有後悔來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來去改變現狀。她從始至終都很努力地對待生活。或許婚禮對於女人來說,都是認定必須要風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禮在沙漠上,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然而她很享受,因為她覺得婚禮不是愛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經濟困難的時候,他們就去海邊打魚,還樂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間溫馨的愛意;對於鄰居,三毛總是很熱心幫助她們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問題,儘管有時候不如人意,鄰居沒有真心接納和對待她,可是她沒有狹隘的計較,始終帶著真誠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麵對困難的堅定,折服了我。自古以來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難以實現。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約束,敢愛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閃亮的一顆星星,照亮的不僅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沒有的前衛思想和見解,又具備良家婦女的那種賢惠知性。她很聰明,見多識廣,相信每個與她相識過的人都會驚歎世間竟還有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帶給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將會從中對自己的成長有所領悟,得到啟發。這是一份真正無價的財富。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3

  看著樸素的頁面,閱讀著封面簡單的資訊,心中不由地好奇起來,撒哈拉是什麼鬼東西?三毛又是誰?三毛是男,還是女的?還是那可憐的頭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帶著種種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緋頁,仔細閱讀起內容來。

  原來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羈的女作家。當她看到一張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後,便收拾行裝,和恩愛她的丈夫荷西義無返顧地奔向飛沙走石的沙漠。雖然那兒是極端的“荒僻落後而貧窮”,但“生命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來,“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剛搬進小屋時,家徒四壁,但經過精心裝扮,很快,滿屋洋溢著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這是一個多麼艱辛而又溫馨的生活過程啊!誰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磚四方房子,正對著的是一大片垃圾場,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遠,就是廣大的天空。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決定的。當然,這時我們再重讀書名,顧名思義,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難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臨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個個常人看來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寫得樸素、靈動而又富有思想、意韻。每一個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形象。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愛的尋求、素人漁夫等,讀每一個故事,令人如入篇中,親歷其境……

  “素人漁夫”,描述了假期裡,三毛與丈夫穿越沙漠到海邊邊遊玩邊捕魚的故事。此處的“素”,並不是指“葷素”的“素”。而是“過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畫畫,因此叫自己‘素人畫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漁夫。”三毛透過飯店吃飯、海邊捕魚、業餘賣魚、賬單泡水等一個個生動豐滿、跌宕起伏的情節,勾畫出生活的艱辛與快樂。

  語句詼諧,字清意明,平淡中見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愛“撒哈拉的故事”,我愛“浪漫勇敢”的三毛。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4

  進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書寫的沙漠情懷。

  三毛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歲月裡,她一直努力的生活著,不肯忘記自己的寫作初心,無數的日夜裡,仰望星空,三毛鍾情的,始終是絢爛書海中的詩情畫意。

  當我拿起這本《撒哈拉的故事》時,內心就泛起了漣漪,我很想知道一個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許是前世今生的召喚,也許是為了尋找遺留的一縷孤魂,三毛,終於來到了這裡。

  撒哈拉的生活是艱苦的,三毛與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兩人同心,生活還算美滿。兩人愛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歡潛水,三毛喜歡寫作,所以三毛就寫了這麼一本書,記錄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時,吸引我的還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聞異事,撒哈拉的人們生活落後,思想也十分愚昧,就連當地的習俗也有些令人髮指,三毛顯得與這裡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從未放棄與這裡的人溝通,因為三毛為人親厚,懂得東西又多,又樂於助人,所幸深得當地居民愛戴。

  喜歡三毛,喜歡她的勇敢,喜歡她的敢愛敢恨,撒哈拉就像一個神奇的地方,牽引著讀者目眩神迷,深牽夢繞。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5

  我們生活在泥沼中,但總有人讚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題記閱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書,我彷彿與作者一同經歷一場驚心動魄而又不失快樂的旅行。

  三毛用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了雄渾壯闊的非洲沙漠,讓我們感受到沙漠的獨特魅力。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終年高溫少雨。雖然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但是也形成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這是一片由金黃色砂礫組成的樂園,大地溫柔的起伏著,在無窮的穹蒼之下,靜如一個沉睡的巨人。沙漠中有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自由生長的仙人掌,千萬年前乾枯了的河床,綿延不絕的山巒,深藍到凍住了的天空……它以其特有的近乎厲冽的美,向人們吐著溫柔的氣息。

  三毛不僅為我們展示了沙漠的狂野與溫柔這些自然質樸的意境,更有她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自由不羈的靈魂。

  有句話說:“生活不僅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懷揣有執拗的夢想想走向遠方,他們或是成就一段不朽的傳奇,釀為佳話;或是寂寂無聲,隱滅蒼宇。但這又何妨?當他們出發的時候,我相信其精神是可嘉的,其靈魂是不羈的。然而隨著時代快速發展,現代人為名為利整日奔波,人性中最原始,質樸的好奇心被壓制了,有幾個人還有勇氣衝破束縛,解開鐐銬,啟程走向遠方呢?三毛卻能背上行囊,和心愛的男人荷西毅然啟程,深入到沙漠腹地,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期間,她儘自己微薄之力救助病人,經歷過恐懼的荒山之夜,聽聞了沙漠軍團的悲劇……在異地的這些經歷給三毛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用寫作的方式記錄了它們。

  從三毛的價值取向來看,她應當贊同:人,多幾種生活經歷總是可貴的事。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世界卻很大,生活也可以很豐富。永無止境地為名利而奔忙似乎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她擔心人性中最原始,質樸的好奇心會被時代的各種慾望堙沒,因而著力地為現代人呈現出那種在逍遙自在的生活。與其說《撒哈拉的故事》為讀者展現沙漠的人文景觀,倒不如說作者希望透過此書喚起那些被人們潛藏於內心深處,平日裡被凡俗所固封起來的夢想。

  走吧,啟程吧!既然造物主創造了世界,我們為何不去享受江山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呢?又何必在世俗中疲於奔命?願我們都能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活的美好。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6

  三毛賦予了熱愛自然的新的意義,人和自然的關係,活著的意義。在撒哈拉,三毛和當地居民之間的曲折波瀾的關係,種種奇聞趣事,跌宕起伏。讓人身臨其境,時而讓人感慨,時而欣喜,時而悲傷,時而無奈。這些生動的情節都在《撒哈拉的故事》裡讓我對三毛新的認識,也讓我對旅行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感受。

  不管多惡劣的環境,在能發現美的人手下,都能變成花園一般的地方。?文化的不同,生活中的小事,還有沙漠的風俗,在三毛的筆下,都彷彿真實的呈現在我眼前,衝擊著我的心靈。沙漠不適合人的居住,而三毛本像是一朵花,但是仍那麼頑強的頂住了風沙,並且在沙漠中生了根,竟然開得更加美麗。隨她開過"中國飯店",親臨了與荷西的婚禮,與她"懸壺濟世",度過"荒山之夜",也曾當過"素人漁夫",嘗過"死果"的威力,爬過"天梯"見過"啞奴",與駱駝一同哭泣。在沒有春天的沙漠,經歷人間冷暖,走過悲歡離合。沙漠,是三毛的宿命,她只有在沙漠裡才能綻放生命的光芒。三毛從小叛逆,對傳統逃離,對傳統的東西異常反感,尤其是對規章制度等社會約定俗成的東西,有很強的反抗心理。她說,她的姐姐是活在別人的要求裡的人。實際上,我們每個社會人又何嘗不是活在別人要求裡的人呢?別人結婚了,我們也要結婚;別人買房了,我們也要買房。這些社會趨勢促成的行為,正是三毛所極端反對的。那種牴觸凡塵俗世的情感源自於她熱愛自由的本性。

  生而有息,最難將息。

  逃離了大城市的喧囂,來到荒蕪人煙的大漠,並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為在大漠裡,看日出日落一群飛奔野羚羊的美景,才會忘記心中的枯燥和艱苦。在現實壓力下,唯有開啟這本書,心靈彷彿才能得到片刻的安靜。雖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沙漠那樣安詳的地方,但我也學會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間裡一個人默默讀書,在鳴笛聲中逐漸找到了平靜。學會了在書中遺忘紛紛擾擾,也不嘗為一種好方法。

  我也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如何度過艱難的生活的。她始終在努力地生活,給沙漠裡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也結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積極地生活狀態。她教會了我熱愛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回首一路走來,我們在不停的歡喜,憂傷,酸甜苦辣讓生活充滿味道,其中的過程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像三毛說的:"我想,一個人的過去就像聖經上雅格的天梯一樣,踏上一步絕不能上升到天國去。而人的過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爬梯子,才能到了某種高度。在那個高度上,滿江風月,盡入眼前。這種境界與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長是個很艱難地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想要讓生活精彩,體驗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對生活,超越自我。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

  我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裡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裡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裡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衝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著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7

  我本是一個慵懶又隨性的人,看完一本書的耐性都沒有,可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斷斷續續地看了三遍,三毛隨意大方又浪漫細膩這種矛盾的性格和簡單明瞭的敘事方式,讓我深深的愛上了撒哈拉這片土地和這個勇敢隨心的女人。

  廣闊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載了三毛浪漫又幽詭的鄉愁。《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和丈夫生活的有趣的故事。她描寫的撒哈拉沙漠,鴿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異怪形的山巒,朦朧神秘的落日。讓人對撒哈拉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三毛用東方女性少有的詼諧和瀟灑,用中國人特有的廣博和狹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沙漠舊俗和古老文明,並以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風俗。

  三毛曾解釋說自己堅持去沙漠是因為感到了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麼久卻是因為荷西,不論是因為什麼,在撒哈拉的經歷都是三毛最珍貴最珍惜的,也讓後來的追隨者們無限的憧憬和嚮往。在一個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卻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她勇敢的拋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知心溫暖的朋友,到一個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物資奇缺的大沙漠,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屋子,雖然條件艱苦,生活艱難,但是她一襲長裙,飄逸長髮,照樣把沙漠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在書裡,三毛描述了剛到沙漠家裡的狹窄簡陋,講述了和荷西一起做傢俱裝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裡,荷西長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這些艱難的日子裡,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處旅遊。與奇怪又可愛的撒哈拉威鄰居相處,交了一群喜愛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裡都不會特別孤單,因為她總是懂得如何生活。

  三毛自嘲的說開了只有一個客人的沙漠中的飯店,在不瞭解自己國家的丈夫面前,一次一次用中國特色食品騙了傻傻的丈夫,並樂在其中。還自娛自樂的開了一家醫館,在撒哈拉威鄰居面前做起了懸壺濟世的醫生,用指甲油給鄰居補牙齒,給營養不良的年輕女孩吃維他命片,還差點幫難產的孕婦接生,在家裡開了個女子學堂,教當地女孩生理和地理等知識。她盡一切可能走進沙漠內部探尋這片神秘土地的真實面目,看到了沙漠里人們奇異的洗澡方式、幫撒哈拉威婦女拍照被誤會、隨身帶著醫藥箱為貧窮困苦的撒哈拉威人義診、並將日用品送給當地人………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少了衝動的激情,少了面對夢想的勇氣,停滯了追求夢想的腳步。只有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於理念之中。

  為了夢想,至少應該有一次隨心說走就走的旅行。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8

  一張照片帶著前世的鄉愁,一次邂逅擁著半生的悸動。佛說:”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著撲進大漠的懷裡,或許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更為五百次的相遇、相識、相知與相愛。

  當迎面吹來的黃沙落到她臉上,她知道,她終於與這個多年的夢中情人相遇,與它相守。

  在這片大漠上,沒有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家居,有的只是粒粒黃沙和那燙人的熱浪。一望無際的大漠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毛用她的愛一點一滴築建她和荷西的家。

  生命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展現,它是細水長流的欣欣向榮。在這廣袤無垠的沙漠上,演繹著一場場悲歡離合的故事,落日的恢宏見證著撒哈拉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在大漠深處,根深蒂固的陋習禁錮著婚姻的可笑,禁錮著啞奴的自由。

  在她喜愛的這片土地上,並不是時時都是洋溢著歡樂。“荷西,荷西——”三毛急促的嘶喊似乎把撒哈拉的天空扯開了一道口子。在這片天空上,這片土地上,看著逐漸陷入沼澤的愛人,她發出了絕望的叫喊。但任憑她怎麼喊,回應她的只有寒冷的風颳過的聲響。她很快就意識到了,只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救心愛的人,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伴隨著最後的一抹夕陽消失,月亮升起。撒哈拉這片大漠,像個調皮的海綿,把它一早上積蓄的熱量都返還給了大自然,剩下的只有刺人的寒冷。荷西擔心這無情的寒風會傷到他心愛的三毛,便勸她放棄,等到早上找人一起來救他。可大漠的溫度會給予三毛這個機會嗎?不,不會的,三毛很清楚。這也是為什麼她不論怎樣都要救荷西的原因。最後,或許大漠也被他們的愛感動了,讓他們擺脫了死亡的邀請。

  在這片平靜的土地上,一個小小的病都會在不經意之中奪取人的生命,但在這片枯燥乏味的大漠上,依然有人為之深愛。沙崙,這個木訥的年輕人,一直等待著他的妻子,他夢中的溫柔之鄉。可到頭來這一切只是空想,沙崙一直都明白,可他甘願抓著這泡沫,奔向遠方去尋找愛的殿堂。

  人說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裡它是固執的。荒涼,死寂,無喜,無悲的沙漠靜默地等著。終於,它等到了知己,同固執的撒哈拉威人一起,紮根於沙漠深處,一起看遠方的落日。

  三毛有幸遇見了大漠,大漠亦有幸遇見了三毛。在這片土地上,有悲,有喜,有不幸,可不論怎樣,這都是生活。就如同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這麼一遭!”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9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早接觸的三毛的書,描述的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裡的所見所聞,她的字裡行間都透露這她的樂觀、率真,寫著與丈夫豐富多彩的經歷,使我深陷其中,羨慕不已。

  在此之前我不知三毛在沙漠裡會怎樣生活下去,但看了這本書我懂了。裡面沒有華麗的辭藻去形容在沙漠的生活,也沒有為這段波折的故事有過多的揮灑筆墨,但她那樸實的語言描繪了沙漠的平凡,簡單又浪漫的生活。把沙漠的生活寫的令人嚮往,給沙漠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異國他鄉的生活,體會著別樣風情的撒哈拉沙漠,讓我瞭解了大沙漠的風光迤邐,廣闊地勢和風土人情。但也讓我瞭解了沙漠裡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三毛說了這句話“撒哈拉沙漠是這麼美麗,而這兒的生活確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這是我很感動的一個點,我佩服三毛的勇氣和決心。她可以拋開城市的繁華和誘惑,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且貧困的沙漠,這裡什麼都沒有,只有沙子。但她和他的丈夫也過著快樂的生活。在這裡她也留下了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佩服三毛的俠氣,佩服她的特立獨行,佩服她的夢想和想象中的天堂。撒哈拉沙漠並不是天堂但確實三毛最嚮往的地方,就像是蘇格拉里也有人想去哪裡去邂逅最美的自己。在《極樂鳥》中我體會到了她那份難以言明的孤獨;在《懸壺濟世》中我體會到了她的樂於助人,敢做敢為的精神;在《素人漁夫》中我體會到了她與荷西在沙漠中另一種快樂。

  生命在她看來,就是起點與終點的一個迴圈一個輪迴。正如她所說的:“人生是一場大夢。”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世俗名利在她眼裡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在三毛看來,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三毛的這句話很符合我現在的想法“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請擁抱這個世界吧,不管在你眼裡它是怎樣的,都值得你細細品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0

  最初吸引我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為作家三毛,而是題目中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兒時起就牽引著我,給我無限的遐想。

  記得阿拉伯語對"撒哈拉"的解讀是"大荒漠":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後。可翻開書籍,品味著三毛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起家》《懸壺濟世》等18個故事,感受到的並非像阿拉伯語解讀的一樣,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這一切更讓我心馳神往,竟然產生一種踏著三毛足跡重遊的強烈衝動。

  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一、對大沙漠的熱愛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

  在艱難的日子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俱,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製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

  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髒、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汙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對撒哈拉人的關愛

  在三毛的18個故事裡,在她質樸的筆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恆久不變的愛,她愛每一個人,也愛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儘管周圍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鄰居們面對這個"異鄉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經常找他要錢,借東西不還,甚至連吃飯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還是友善地對待每個人,為他們提供幫助,傳遞著來自異鄉現代人的溫暖,讀後感《(讀後感)流淌在沙漠裡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車客》中,三毛在炎熱的正午,掉頭再回沙漠,為的是接出那個不肯放棄腳踏車的男孩;《啞奴》裡,三毛和荷西對啞奴如朋友,忍受著鄰居們的冷眼,儘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啞奴,可終究擺脫不了啞奴被賣的結局。三毛只能無奈地以她犀利的筆觸揭露奴隸主的富有、兇狠和陰險,控訴著社會的不平等。

  三毛還在家裡開辦免費的女子學校,教婦女們數數、認字,傳授一些衛生常識,儘管那些不受規矩,不愛學習的"學生們"將家裡弄得髒兮兮,她也熱情地包容著。

  三毛和荷西以熱情與慷慨贏得了鄰居們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後,他們開始與當地居民互動起來:荷西成了鄰居電器的修理匠、木匠與泥水匠;三毛則成了代書、護士、老師與裁縫。

  三、夫妻之間的摯愛

  閱讀這部故事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讓人羨慕不已。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裡,相互支撐,彼此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真摯而可泣的愛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別熱愛大自然的天然傑作,荷西竟然煞費苦心地為她找來一副完整的駱駝骨架,並將作為新婚禮物。這樣的舉動讓人驚詫,同時也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登記結婚時,三毛一襲藍裙,草帽上插著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牽著她的手,溫情地行走在風中的沙漠裡,充滿著浪漫與甜美…

  貧瘠的沙漠,簡單的家庭生活,在樂觀的三毛筆下呈現生趣:窄小的家是他們"沙漠中的飯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親自下廚做菜,還將普通的菜餚冠以美名:"粉絲煮雞湯"稱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連三地要吃,還驚歎中國美食的浪漫;她將"粉絲、菠菜和肉絞碎放在一起做餅餡",讓荷西誤以為是用昂貴的"鯊魚的翅膀"做餡;三毛將紫菜包成飯糰,吃得津津有味,卻捉弄荷西說是複寫紙,嚇得荷西擔心她會中毒…真是樂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裡,既有苦中作樂的溫馨時刻,也有驚濤駭浪的生死考驗。故事《荒山之夜》裡,三毛和荷西遊歷沙漠駕車撿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無法脫身,面臨危險。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處找繩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蕪,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開始降臨,氣溫很快下降,凍得發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來"救兵",卻"引狼入室"差點受侮辱。機智脫險後的三毛看著已經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幹著天地下女人不敢幹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將碎片系成繩子,硬是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裡,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裡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裡…

  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

  正是黃昏,落日將沙漠染成鮮血的紅色,悽豔恐怖。

  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著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為一片詩意的蒼涼。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1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與荷西在沙漠裡的所見所聞,記載了他們多姿多彩的歷程,從中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毛的樂觀、熱情、快樂的心境。

  《撒哈拉的故事》中,有《沙漠中的飯店》、《進入婚姻殿堂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苦找》、《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與荷西間的妙語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最後,三毛用小黃瓜代替筍做的“筍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闆稱讚,讀完也讓我跟著樂了起來。

  《懸壺濟世》這一節首要是說三毛做大夫,給鄰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異獨特的方法,或是用國內藥書上的老法子,給當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醫,用指甲油來補人牙齒,並且確實補得那幾個不肯去醫院的發病的人牙齒都不痛了,足可令咬東西。這件事荷西瞭解後,“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整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又足以讓讀者心裡感受到荷西當時的驚嚇。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差點死掉了。看這1個故事的時間,我真是感到身臨其境,被當時的繃緊、懼怕的氣氛所打動,也傳染了三毛當時的那種懼怕心理,又與她同急、同憂、同喜……

  《沙漠觀浴記》那主人公離奇的遭遇讓我捧腹大笑;《芳鄰》裡那些鄰居的行為讓我又好氣又好笑;《素人漁夫》中荷西和“我”“用十二倍的價錢在吃自我賣出的魚”,而後賣魚的收賬單又被洗衣機泡爛,真如同看到他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2

  喜歡一個人靜靜的,一杯清茶、一樹蔭涼、一卷書香、一份安然;於陽光斑灼,於流水清清微風拂拂,於歲月正好時,讀你。

  在素白年代的指尖上,輕輕翻閱屬於你一人的撒哈拉;在眉心,在筆尖滑落白紙的剎那,慢慢抒寫你的風情;於午陽正媚,花兒正豔時,以溫柔飄逸的姿態,細細記錄你的浪跡。你這風一般,火一樣古怪的女子。

  多少被塵封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傳說,在你凝眸間入詩入畫;多少你於它流逝的曾經,你用筆墨把它鐫刻,栩栩如生。一望無際的黃沙,你如脫繩的野馬般遍沙奔跑。一路是迷失沙漠的小孩,一路是深夜公路招客的妓娼,世界那麼俗,你卻能平淡看待,與他們縱情高歌。還記得黃沙為證,豔陽目睹之下你們共結連理的簡約婚禮。這場愛的追逐,幾經波折、顛沛流離,而你卻能依舊滿載而歸。當頭頂皓月送來千里之外的思念時,你把滿腔奔流的情感發洩於筆端,書成一封載著沉沉的離思的箋兒,恭敬地交託給鴻雁。風吹衣袖,月如鉤,一花一世界,花落催人憔,紅塵阡陌,你終是割不下那股血親……

  生命中,總會有一種傳奇,可以讓人細細品讀;總會有一場緣分,讓人衝動下筆。是的,我願讀你,無怨無悔;我願寫你,心甘情願!流光剪影,感謝歲月的恩寵,讓我有幸走進你和你的撒哈拉。關於你那些,於我或深或淺的遺痕,我將任其隨著清風飄蕩,隨著河流淌洋。如你一樣風情火種流浪。到那時,便靜坐一隅,安然念你如初;任你筆下的水墨丹青,於我眉梢嫋嫋生香……

  許是流浪太久,許是心扉上鎖太久,許是如孤雁離群太久……許是有一萬個“太久”的源由。在燈紅酒綠的臺灣中,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在清風送爽不見月的墨夜下;你如同窗外的簾燕,在歸途中幾度東方發白、日落星沉,卻是久久徘徊不願歸。我知道,只有深入大漠裡,看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野羚羊的美景時,才能讓你暫忘現實生活的枯燥和艱苦。但你終是紅塵女子呀!你怎樣粗曠狂野,怎樣風情萬種,卻終究是經不住紅塵的問候,一道凌晨的休止符讓你那顫抖了歲月的愛以及那晃動了流年的足跡都作了古……

  文尾杯空,唯剩茶香齒間笑,任夕陽無情直墜……

  這一生,只愛紅塵三毛……

  這一世,願得一本撒哈拉,白首不相離。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3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流浪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飄泊的遊子心中永遠搖曳著那一樹翠綠了的夢幻。臺灣女作家三毛用錦連的詞句輕鬆的描繪了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也許她嚮往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熾熱的情懷曾經灑在那片腳下的闊土。

  穿梭於貧窮落後,被世界遺忘的角落---不!曾經被西班牙、毛利塔利亞慾望瓜分的撒哈拉。那裡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在三毛筆下,令人忍俊不禁、瞋目結舌或義憤填膺。行走千茫茫大漠,看到的不只是文明,更是人生的千姿百態。熱愛生活的三毛,當過懸壺濟世的沙漠醫生,拿著現代文明科技的數碼產品去收魂,也趕了趟時髦,學起駕駛,享受著“沙漠淋浴”。每天,她借送無數東西給他人,可回報她的卻是一個窮的連身體也不屬於自己的奴隸---啞奴。“我的身體雖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啞奴在文明的盡頭苦苦掙脫著這牢籠。三毛希望他能走出去,和凡人一樣,享受生命,感恩生活。

  一路坎坎坷坷,生活的艱辛與幸福讓三毛從城市的喧囂中脫身出來,直達內心深處的寧靜。可文章的結尾似乎收斂這輕鬆的氛圍,使人壓抑,沒有正義,沒有和平,有的只是腐朽的教條,惡劣的暴力,麻木不仁的看客。駱駝嘶叫的悲鳴讓三毛成長,讓讀者與書達到心靈的契合。一場旅途,道不盡的人生......

  慾望過於氾濫,生命腳下必是一片焦土,一片汪洋,使自己與人情世事,錙銖生計及逝日苦多的生命悄悄地對談。生命在低處,靈魂在高處,“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那就走下去吧!不必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是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們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實實的去走,永遠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生命必然給予我們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時的山和水,又恢復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過,是多麼美好的一個秋天啊!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4

  讀了《撒哈拉的故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熱愛生活,才能使生活不無聊。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寫了她和她的丈夫荷西在西班牙統治下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裡發生的故事。他們以那善良的心幫助身邊的撒哈拉威人(撒哈拉的土著居民)。

  他們幫撒哈拉威人看病,修理破舊的東西……總之,他們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撒哈拉威人。他們在沙漠裡沒有因乾旱、缺水、風沙等而放棄撒哈拉沙漠,而是樂觀地面對沙漠。書中提到他們來到一處作者稱為“迷宮山”的群山找動物化石,結果卻碰上了意外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沒有放棄這塊大沙漠,這不就是熱愛生活嗎?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的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也不只是這一種,爬山、看電影……只要是有意義的事都是一種熱愛生活。像我,我喜歡旅遊,而旅遊就是一種熱愛生活地表現,因為旅遊即能讓人很高興,又可以讓人增加一點知識。

  我們也應該認真的做作業,因為這才是對生活的真正熱愛。作業做得快,就有更多時間運動、看電視、看書、看電影、勞動等這一些有意義的事。這些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於我們,我們應該多熱愛生活,因為熱愛生活可以讓我們快樂,讓我們增長知識。熱愛生活是件非常開心的是,那何樂而不為呢?讓我們一起熱愛生活吧!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5

  說到沙漠,你會想到什麼?炎熱乾燥,黃沙滿天,陽光熱辣,狂風肆虐,以及那句著名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信大多數人的想法與相差無二。但當我讀過《撒哈拉的故事》後,卻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沙漠。

  本書講述的是作者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種種經歷。在那片滿是風沙的大地上,她看見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在這本書中,講的更多的便是撒哈拉威人。他們是這沙漠的原住民,有著濃濃的撒哈拉氣息。正是他們,讓我看見了另一種沙漠。

  在書中,三毛的鄰居們是那麼天真,那麼可愛。他們中的女性,生病了不敢去看醫生,便讓三毛給她們治病,因為知識與文化水平的低下,一些很小的病都被她們看成或形容成很嚴重的病;因為老舊的思想觀念,所以往往弄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來。同時,三毛的鄰居們還會經常來找他們借各種東西,而且常常是有借而無還,也沒有任何禮貌可言,因為價值觀的不同,還時常會鬧出點笑話來。這些令人好氣又好笑的鄰居,讓三毛也不禁感概:“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突然覺得,我身邊的同學們和這些鄰居何其相似啊!當然,他們的文化水平更高,但我們之間,借還東西都是日常之舉;同學中誰有了點麻煩,大家都會想辦法幫助他;有時某些人還會做出些讓人忍俊不禁的事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個集體,是股擰成了繩的力量,有著撒哈拉威人與西班牙、摩洛哥鬥爭時的團結。我們就像是一家人,就好像那些互幫互助的撒哈拉威人一樣。

  正是這些撒哈拉威人,是他們讓我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撒哈拉,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體會與感觸的撒哈拉。謝謝三毛,讓我有本能感受到這樣的沙漠;也謝謝撒哈拉,是你讓我明白瞭如此道理,情至深,意至切。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6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遇見三毛,以前對三毛的印象還停留在別人說的是個感性的人,可從我看的這本書來看,她不僅僅是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多才多藝,一個敢作敢當,一個熱愛生活的特別女子。

  三毛就像一位流浪者,一邊流浪一邊瞭解沙漠中的故事。她跟隨自己內心,她喜歡沙漠,喜歡這種自由的感覺,她想在這裡可以尋找內心真正的光。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她在努力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來看這個沙漠,當她進入了沙漠,這裡的一切一切都給她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那裡落後的習俗,體現在一位才十歲的小女孩姑卡身上,她要嫁給別人當媳婦,三毛首先很是驚訝,可是作為一個外人她也不能說什麼,但當面對自己眼前這位發育尚未完全的姑娘,她真的很心疼。三毛知道姑卡從要嫁人那天起就是她的悲劇,而根據當地的習俗裡,初夜就是用公然的暴力奪取一個幼女的貞潔而已,這是多麼悲哀,多麼落後的習俗,可我們除了痛惜憐憫甚至痛罵我們能做什麼?三毛很想做點什麼,可是她自知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就去改變一個很久很久的習俗,我內心也很不是滋味,明白那就是有心無力的感覺,心裡內疚雖不甘卻又很無奈。如若不是三毛筆下那憤懣的詞與故事,我們也許還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個世界。

  在三毛的筆下我們還可以看到啞巴奴隸,那些愚昧的鄰居,每一幀都透露出愚昧的氣息,還慢慢看到她跟荷西的感情變化。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貧窮、迷信,但他們樸實、真誠,不知道戰爭是什麼,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平靜地度過光陰。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該算是歲月靜好了吧。

  三毛來到了自己喜歡的地方,將自己的情感潑灑在文字上,寫在自己的所見所聞,喜怒哀樂。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我們不光可以看到這裡美麗的大沙漠,滿天的黃沙,暴曬的烈日,濃濃的異域風情和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還感受到了生活帶來的思考。在茫茫無際的沙漠裡,帶著寂寞,尋找快樂,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起來。她說血統純正的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種,她能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追尋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多少人可以像她一樣毫無包袱毫無保留毫無壓力去尋找自己心中的熱愛?我想大概沒有幾人。

  三毛說過不要依賴他人給你快樂。你先去將房間佈置起來,勉強自己去做,會發覺事情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所以她才會去尋找自己的快樂,並且一步步去挖掘。而我們多少人可以像她一樣?尋找自己的熱愛並且好好完成它,不會被生活瑣事壓迫。很多人會說我們的生活已經很累了,每天工作,學習,今天有這件事煩明天就有那件事煩,可是換個角度想,那正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啊!我們要經歷了才可以尋找內心的熱愛。而三毛則是在生活中奔向自己的熱愛。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那些在看透了生活的一切,還是選擇不敷衍不抱怨不自卑,依舊熱愛生活依舊努力做好身邊的事的人,不正是三毛這樣的人嗎?她可以自己尋找樂趣,繼續熱愛生活,這也是我們要努力的。

  冬去春來,喚不回已去細雨春風;人山人海,讓我們從今日起好好地熱愛!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7

  我們的生命或許太短暫,短暫到無法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是許多人夢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們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經歷為主線,用生動有趣的文筆,描繪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溫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戰爭與貧窮給人們帶來的。她筆下的大漠如此真實,似乎觸手可及。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貧窮、,但他們樸實、真誠,不知道戰爭是什麼,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平靜地度過光陰。這樣的生活雖在我們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沒有價值的人生”,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該算是歲月靜好了吧。

  可是,連都不眷顧這些樸實的人們。摩洛哥向撒哈拉發動戰爭,西班牙曾許諾“民族自決”給這片大漠帶來的生機,很快被戰火帶來的恐慌所覆蓋。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巴西里——游擊隊死於摩洛哥人之手時,阿吉比等人為洩沙伊達——巴西里的妻子了巴西里,使得這樣一個的善良女子在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故鄉人手中。所謂對沙伊達的“會審”連給人說話的餘地都沒有。不僅沒人說話,也沒有人提巴西里,更沒有人主持,只不過是的。難道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痛還不夠嗎,還要去自相?是不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在?難道真的如孔子所說“人之初,性本惡”嗎?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極少數人是如此。是物質的貧乏導致如此嗎?還是的貧乏呢?該是的貧乏吧,如果他們有豐富的知識文化,接受了正確的思想教育,有正確的觀念,這樣的還會發生嗎?我不禁回想起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說替做了軍事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人砍下頭顱,四周中國人喝彩的場景——喝彩是因為他們的,而三毛所寫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沒錯,在和平年代,他們可以過著如《桃花源記》中所說“怡然自樂”的生活,可在,一些人因為沒有文化與思想的,沒有正確的觀念,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沒有文明,就更不必說法律與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現了現代文明,那寶貴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滄海遺珠一般,湮沒於大漠黃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裡,也並不是沒有法紀綱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來,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擇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寫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鄉愁,想必她的隨心之作也必定讓許多生感慨。吾讀罷全書亦甚有感觸,是為感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8

  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題記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隨著三毛的身影一同品味著沙漠中的生活,字裡行間都充滿著異域風情,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的細膩而別有一番風味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熱愛在流淌,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在浸潤……

  三毛,原名陳懋平,因學不會寫“懋”字。而自己改名為陳平,上學時期,曾常常逃學去墓地看書,長大後,她又放棄城市中的生活,去往枯燥、單調的撒哈拉沙漠,當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確定要在這片大地上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一起。

  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生活方式落後,水源、物質極其匱乏,沒有任何傢俱的房子,她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的婚禮也在沙漠中舉行。沒有傢俱,那就自己做,她和荷西一起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麻布製作彩色條紋窗簾……他們將自己的生活過的幾乎與其他撒哈拉威人“格格不入”,成了一個真正的藝術殿堂。

  同時,她也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的真實的面目,她帶著相機拍下極其荒僻地區的遊牧民族的生活,並且,隨身帶著醫藥箱,為貧苦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自己都沒有太充裕的生活用品和食物也分發給當地的各個家庭。

  她用以中國人特有俠義和分享的精神,將東方的慷慨散播到這個偏僻、淒涼的撒哈拉。在有著古老文明和沙漠舊俗的撒哈拉傳播著現代文明。

  撒哈拉,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三毛的撒哈拉是一個天堂,除了三毛的撒哈拉,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

  直到某一天,三毛又如她小時候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雖然那個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永遠的三毛不在了,但是撒哈拉同她依然在我們心中。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9

  三毛說:"人的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快樂活過"。簡單明瞭的一句話卻直入我的心房。是啊,人生苦短,我們又何不快樂地活一回呢?拋開繁瑣的生活,像三毛一樣灑脫一回,而在她身上,我想"生如夏花"這四個字正適合。

  那一天,她背上行囊離開祖國的懷抱,奔赴遙遠的撒哈拉,不為求學、不為生計,只為簡單地完成旅行的心願。而這一切對於一個平凡的女子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氣?然而自由,那卻是個永恆的話題。她說:"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決不妥協。"事實證明她做到了。

  縱然她對雙親百般依戀,然而在自由面前她始終懂得無論再嬌嫩的小草,有一天終究要長大,於是乎她做到了,在沙漠裡,她堅強而開心的活了下來,而那也是對父母最好的答覆了。

  她生如夏花,果斷決定,我喜歡她的爽朗。

  想到這裡,我似乎又看到了漫天狂沙的撒哈拉里,那個孩子一樣的三毛。她說:"跟荷西結婚,一半是由於荷西的痴情,而另一部分則是為了父母,而自己本不必結婚的。"我想說那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可以讓她那麼灑脫?然而人的環境和追求並不只有那麼一條狹路,怎麼活都是一場人生,不該在這件事上談成敗,論英雄。

  假如把荷西比作中國古代的帝王,把三毛比作帝王的任意一個王妃,那麼在荷西心裡的三毛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荷西對三毛的痴情讓我們敬而嘆之,《沙漠中的飯店》也讓我們見識了三毛與荷西甜蜜的愛情生活、家庭生活。《荒山之夜》荷西為心愛的三毛尋找貝殼化石而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三毛想盡辦法挽救。遇到路人,可憐乞求援助,卻被落井下石,最終她以智取勝,果斷救出荷西。可惜那是個夜晚,要是個傍晚我想那場面一定十分美麗:夕陽下,他們相互依偎。而一個人的一生,有這樣一個愛自己,能走到永遠的人就足夠了,我想三毛是擁有的。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喜歡三毛為人處事的方法。在荒涼的撒哈拉大沙漠,住著那樣一群人,他們習慣了沙漠下殘酷的氣候,他們不識字,沒見過除沙漠以外的東西。他們總喜歡問三毛"借"東西,說是借,當然會還,只是當他們還來時,早已面目全非了。三毛教他們識字、教他們識別從未見過的東西。跟他們在一起,我想她是快樂的,雖然偶爾也會有些生氣,但是磨合中那是人與人之間最親近的感情啊!她成為了村民心中的女神,而她也收穫了快樂。

  提起撒哈拉,我們會想到:漫天黃沙,天與地交接的地方一黃一藍,那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夢幻般的圖畫啊!只是世間在美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它醜陋的一面。我們不得不想起娃娃新娘裡的姑卡,她十歲就嫁人了,一刻還未看見天空魚肚白的明星就這樣隕落了。沙漠婦女地位的低下不得不讓人深思。《死果》那又是一種該如何解釋的現象?他們沒有文明卻習得了致命的巫術。我們不相信,卻又無從解釋,幸好碰到好人使三毛在危險中得以獲生。她看到了這一切的邪惡,終究也浸染不進去她的心靈,她始終相信:"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世界,一切悲傷離我們是那麼遙遠而不著邊際。"

  撒哈拉,一個如神一樣美好的名字,而在三毛的筆下,我更進一步領略了它的萬種風情,大自然是個神奇的魔術師,點綴著這個美麗的星球,只願今生以及永遠都能崇拜它,敬仰它。

  而自由需要見證,需要如三毛般生如夏花。

  放下一份牽絆,便收穫一份自由;放下一份醜惡,便收穫一份友誼;放下一份怯懦,便收穫一份力量。

  只願今生你,似你般生如夏花,不負人,不負心,在塵世獲得幸福。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20

  在遙遠的荒涼的大沙漠會有著怎樣的風土人情?三毛一位瀟灑的女作家,透過文字帶領我們去探尋和感知這個神秘的地方。

  荷西是一個長滿大鬍子的西班牙人,他與三毛在這陌生的沙漠裡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開始他們在撒哈拉的生活。在當地物資匱乏,三毛的家人會寄東西給遠在異鄉的她,一個簡單的粉絲就能做出很美味的東西。三毛稱它為“雨”。沙漠中的飯店指的就是三毛自己家,在廚房荷西與三毛經常有幽默風趣的交談。在茫茫的沙漠之中三毛建起了她自己的綠洲。她用心靈去發現撒哈拉的真善美。我羨慕三毛到處“流浪”瀟灑的過著自己所追求的生活。

  在撒哈拉有著我們難以想象的人情,在那裡的女子的地位很低。家裡窮沒有錢就把女兒嫁給別人,可以說是賣。才是未成年的女孩子就這樣被嫁出去,真的很悲哀。這樣的娃娃新娘,在撒哈拉很常見。三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花季少女接受慘痛的經歷。在撒哈拉這偏僻的地方還有多少悲慘的故事正在發生。那裡的醫療很落後,又因為醫生都是男子,所以有許多的女子得了病只能呆在家裡等待死亡。拖著病怏怏的身體還要做家務照顧孩和丈夫。三毛很善良,雖然不是醫生,但是還有些醫學知識來幫助當地人治療一些小病。還有些牲畜得了病她也去幫忙。荷西不是很支援三毛,但三毛仍然偷偷地去出診看病。三毛在給這個地方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明。

  三毛與荷西之間很有愛,荷西幾乎什麼事情都依著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很幸福,很有趣味。他們在家裡開免費女子學校 ,用棺材的外箱做傢俱,把石雕看做寶貝。能這樣的恐怕也只有他們夫婦了。在枯燥無味的沙漠之中三毛可以把生活過得充滿情趣。他們是彼此畢生最愛的人,可惜的是後來荷西因為捕魚出了意外,拋下了三毛。三毛在荷西身邊哭泣與荷西說話,三毛在撒哈拉無親無故,她該如何面對?在那一刻,三毛似乎都想隨荷西而去,幸好她的家人過來了。三毛十分的想念荷西,自那以後可以說三毛的靈魂已經不在。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讓我感受了異域風情,也看到了遙遠的地方沒有文明的可怕。三毛真性情、瀟灑、率真、敏感,這是我從書中瞭解到的。在三毛筆下的生活是令人嚮往的,可因為三毛情感豐富會給她帶歡樂以外,還有悲傷。這種瀟灑的生活屬於三毛,而我們的生活又在哪裡?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21

  對於我來說,三毛就是一個漂泊在異鄉的靈魂。

  開始的時候我一點也不喜歡三毛,但自從我讀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後,我發現我深深的喜歡上了她,對於我來說,她就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麼能在撒哈拉沙漠裡生存的,直到我看了這本書。

  雖然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用到什麼華麗麗的語言來描繪沙漠裡的生活,但是卻從了她那平實的語言描繪出了大沙漠裡的簡單。而又浪漫的生活。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異國他鄉里的生活,總覺得原本並不討人喜歡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種別樣的風情。又如走進了一幅 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的畫面。使我瞭解到了大沙漠裡的地勢地貌和風土人情。但同時我也瞭解到了在沙漠裡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實讀這本書,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裡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傢俱沒有床,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著很快樂。因為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著的信念,簡單並快樂的活著。在這個大沙漠裡,她留下了那麼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

  三毛與沙漠結緣,她自已曾說;“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里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的,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很顯然,沙漠給她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她決心追求,於是她孤身一人來到條件異常艱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別人看來,如此瘋狂的舉動似乎不可理喻,但對三毛來說,她卻不以為意,在沙漠裡東奔西走,開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為三毛身體好,能受得了苦。其實她的朋友曾經回憶,一般人能輕鬆做的體力活對她來說簡直就是身體上的災難!但她卻在沙漠中生活那麼久,和丈夫荷西享受沙漠中的樂趣,“樂趣”這種感覺,完全可從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中體現出來。

  生而有息,最難將息。

  逃離了大城市的喧囂,來到荒無人煙的大漠,並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為在大漠裡,看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野羚羊的美景,才會忘記心中的枯燥和艱苦。在無限膨脹的升學壓力下,唯有開啟這本書,才會有片刻的安寧,心飄向了遙遠的大漠,在黃沙漫天的深處靜靜沉睡。

  雖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那裡那般安詳的地方,但我也學會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間裡一個人默默讀書,在鳴笛聲中漸漸找到平靜。學會在書中遺忘紛紛擾擾,也不嘗為一種好方法。

  我想象三毛在沙漠中一步步行走的模樣,雖然我不能親去大漠,但能在書中領略已足夠。她身上的樂觀終於讓我在一天天的翻閱中學會,於是我能笑對生活。

  只要心中有愛,存有美麗,再荒涼的沙漠,也是綠洲。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22

  我仍記得第一次接觸三毛的作品是四五年級,那是懵懂的我仍看不明白像《夢裡花落知多少》一類的文章,而我最喜歡的,便是這本《撒哈拉的故事》。

  這次在暑假選讀書目中又看到它的名字,心中竟湧起了一絲溫暖的熟悉感,像是見到一位老朋友。它曾多次出現在我手中,睡前、飯後,或是傍晚那一段閒暇時光。升入六年級後,它卻再也沒出現在我手中。再一次捧起它,發現大部分內容都被我深藏在腦海深處的大箱子裡,而再讀成了一把鑰匙,把那個封鎖記憶的大箱子開啟,許多記憶片段重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撒哈拉,在理解中似是一處荒涼之地,而三毛卻是奮不顧身地投入了她的懷抱。究竟是什麼將她吸引去的呢?三毛的答案是——鄉愁。前世的鄉愁。但我始終無法理解,這鄉愁,是何物?記得以前看過一首名叫《鄉愁》的小詩,其中一段似是這樣:長大後,鄉愁是一座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那三毛的鄉愁又是什麼?是那一望無盡的金色大漠,還是沙漠中的落日,亦或是那裡可愛的人兒?更可能,只是三毛一種無來由的感覺罷了。

  但不得不說的是,三毛的撒哈拉是最美的撒哈拉。那裡也發生這一些平凡事,就像被三毛稱為“爬天梯”的考駕照,還有三毛家中的“中國飯店”······這些普通的事卻被大漠的風情渲染得不再普通。那裡還有一群可愛的人兒,三毛的芳鄰們便是典例。他們總會向三毛借一些“有借無還”的東西,更會用一些獨特的思想讓三毛啞口無言。但他們卻為三毛的大漠生活帶去無盡的生氣,讓三毛“在也不知寂寞的滋味”。

  那裡還有三毛與荷西溫馨的家。他們從做傢俱開始,一點點佈置那個他們的家。他們還蒐集了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裝點他們那個越來越溫暖的家。終於,他們有了雪白的牆配上色彩明朗的長沙發,有了中國棉紙糊的燈罩,有了黑底白字的中國書法,有了五個撒哈拉威雕得極美的石雕,甚至還有幾株綠色植物。牆角還有一大把豔紅的天堂鳥正在怒放。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中有他們。

  在哪裡,似乎到處都有濃濃的幸福滿溢而出。這還是我原先印象中的撒哈拉嗎?我崇拜也羨慕三毛,她能在沙漠中找到屬於她的幸福,而有時候,我們卻連身邊的幸福都感受不到。

  在母親一次又一次不放心的嘮叨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父親嚴厲而又正確的批評下,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同學的關心問候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你身邊的大事或小事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嗎?

  或許你要問,什麼是幸福。那麼我會說,冬天裡的一杯溫熱的開水便是幸福,春光中一棵破土的小草便是幸福,陽光下一彎絢爛的彩虹便是幸福。幸福其實無處不在。那我們又憑什麼感受不到幸福呢?幸福其實很小,路邊一朵綻放的野花就是一處幸福;幸福其實也很大,沒有幸福的人終究無法成功。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卻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奢侈品。

  有時,對於一件事,我們往往只看到它的陰暗面,卻忽略了它的幸福面。就像離別,它不受任何人歡迎。一提到它,迎來的只有傷心和不願。這便是它的陰暗面。但它也有幸福面:離別有時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見。那麼一時的離別又算得了什麼呢?任何事都有兩面,你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收穫的心情也不同。那我們為何總盯著不好的一面不放?換個角度想想,任何事都會開朗起來。當你傷心難過時,你的情緒也會傳給他人,一傳十、十傳百,你將置身於一個消極的集體。相反的,當你快樂幸福時,你的幸福也會帶給他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幸福,那麼迎接你的將是一個幸福的集體。你願意在哪一個集體呢?答案不言而喻。那麼首先,你自己得要幸福。

  積極去發現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幸福,再用你幸福的話語或是幸福的微笑去感染他人。每個人體內都有一顆幸福的種子,而你最簡單的一句問候都有可能讓它生根發芽,然後長成一棵幸福的大樹。不妨就從現在開始,傳播幸福,讓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讓幸福成為一道光,照亮我們的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