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讀後感(通用8篇)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通用8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智慧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1

  《孔子的智慧》是林語堂先生對孔子思想的系統闡述和全新解讀,解開儒家思想歷久彌新的根源所在!在儒家經典中悟出適用於自己的處世哲學,用儒家智慧指導現實生活。

  沒有哪套格言能像儒家在中國這樣主導一個國家的歷史。孔子的思想不僅是為人處世的指導,更蘊含著古代聖賢理性的思索和對人生意義的終極探求。林語堂先生對儒家經典的全新解讀,讓我們從中得到更深刻的啟示。儒家思想不僅是孔子對人生本質的探究,對人生價值的求索,更為世人提供了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安頓身心的滋養。在品讀儒家智慧的同時,也能找到適用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哲學,且值得我們每個現代人深思。整本書一共收集了四十一條經典智慧,每一條智慧都可以與我們的生活對照起來,其中最讓我感悟深刻的是下面幾條,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01、自身素養: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多替別人考慮。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生活中,一個給予別人方便的人,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給予的方便,正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能多為別人著想,為對方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正如“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你想別人怎麼對你,首先你要怎麼對別人。”

  02、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學習時,倘若只知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所獲。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每個有求知慾和上進心的人,每個不甘平庸和空虛的人,都會不斷地求知,不斷的思考。求知與思考,可以療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養氣,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質的養料充實起來。當你專注於一本好書時,猶如沐浴智慧的洗禮,猶如和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猶如跳動的知識精靈帶著你遨遊寰宇,會讓你感到充實、愉悅和慰藉。“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讓博學和思考相結合,那麼我們就會可以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立足。我真正感受到,在學習時,一定不能走馬觀花式的讀書,要做到邊學邊思考,感悟出知識真正要點,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內涵,越來有能力。

  03、需要真誠的交流。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間真摯的感情思想交流,這是生活快樂的源泉之一。反觀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多,各種交通通訊越來越方便,但人與人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我們不敢真誠地與他人交流,我們也始終對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備之心。在工作中,我們越來越強調團隊合作,這需要人與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種矛盾瑣事很多,我們也需要經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們也需要情感交流;孩子上學的除了吸收知識外主要目的也是培養集體生活,融入社會的鍛鍊。總之,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真誠的交流,這是我們進化為社會人的內心要求,是天生的。

  孔子的智慧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過去,也鑑照今天和將來。學習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樣聰慧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2

  我讀了《孔子的智慧》後,覺得他老人家雖然生活在一個動亂的年代,但始終有一種處亂不驚的心態,有一種純粹理想的生活信念。我想,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也是一個轉型期,充滿嘈雜紛亂,我們能否在社會大潮中保留自己的理想生活,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從孔子的一些言論中獲得了些許啟發。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們不清楚老人家在何種場合發出這種感慨的。但我想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人的生活需要朋友,需要朋友間真摯的感情思想交流,這是生活快樂的源泉之一。反觀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多,各種交通通訊越來越方便,但人心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我們不敢真誠地與他人交流,我們也始終對他人的言行抱有戒備之心。在工作中,我們越來越強調團隊合作,這需要人與人多交流;家庭中,各種矛盾瑣事很多,我們也需要經常交流;即使退休生活,我們也需要情感交流;小孩子上幼兒園的主要目的也是培養集體生活,融入社會的鍛鍊。總之,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真誠的交流,這是我們進化為社會人的內心要求,是天生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我們通常會認為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學習方法。我們換個角度,把它理解為我們生活的一方面,需要找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經常練習,這也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之一。對學生而言,學習是主要的工作,我們要經常練習,不斷提高,自然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對普通員工而言,工作著就是快樂著,即使對多數人而言,工作充滿重複單調,我們要經常學習,不斷練習,如果是喜歡的工作,肯定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對退休的老年人,他們也需要找點喜歡的事情,學而時習之,有的繼續發揮自己工作的特長,有的可以從事自己的業餘愛好,有的可以享受家庭子孫的天倫,這當然能使得晚年生活充滿快樂。即使整天宅在家裡,如果要尋找快樂,還是得發現自己願意去學而時習之的事情。我想,這是孔子對待工作的態度。

  子曰:“人不知己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權利,但超過一個度可能就麻煩了。尤其是現在功利的社會,我們如何看待名利,這是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的事情。我想,孔子的智慧體現在,他對生活的感悟,生活中有了朋友,有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就可以了。即使別人不瞭解你,不理解你,我們都應該平淡看待。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倒在名利場門口,有多少人千方百計要出名,千方百計要讓自己變成權威,讓別人聽從自己的聲音。這種行為是孔子不認同的,自己的很多煩惱從此滋生不斷。也許這有些道家不求上進的思想,但孔子前一句學而時習之已經回答了。

  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有哲學的智慧,有歷史的智慧。我們還應多讀多想,也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3

  近期我閱讀了張豔玲主編的《孔子的智慧》一書,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書中透過引用“原典”、釋義,再結合現實生活、案例,闡述了五十一條做人的經典智慧,內容通俗易懂,語言樸實無華。全書從學習之道、孝悌之道、內省自勝、言行之道、交友之道、處世之道、修身養性等七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智慧》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這七個方面,立足於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國,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是對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啟用。全書語言富具哲理,感性自然,深入透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迷茫和失落,《孔子的智慧》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讓每一個人活得文明、充實、自在一些。下面結合自身認識談談幾點體會:

  一、終生學習、把握人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活到老,學的老。孔子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做學問,透過不斷學習,三十歲立足社會,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構築起了自己的人生座標;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瞭解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孔子作為一個聖人,把學習當做了一輩子的.事,完成了從“有我”到“無我”的過渡,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對國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為大多數中國人所推崇。也正因為如此,孔子才能成為歷經幾千年而不被世人遺忘的思想宗師。在談到學習對人的重要性時,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愛仁德而不愛學習,那他肯定被愚昧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智慧但卻不愛學習,那他將被放蕩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直率而不學習,那他將被偏激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勇敢但卻不愛學習,那他將被禍亂所矇蔽;如果一個人愛剛強而不學習,那他可能將被狂妄所矇蔽。一個人心懷仁德、為人直率、處世勇敢、遇事剛強,但如果不愛學習,所有的這些好的方面都可能向其反面發展。而那些心術不正、本身品質就有問題的人,若不學習就更可怕了。現實生活中,終身學習越來越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單說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資訊化、網際網路帶給人類的科技成果,給我們創造了新的教學環境和條件,這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改革、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適應新形勢下教學需求,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創新、探索。作風上,要加強政治紀律、黨性、法律法規學習,思想才能過硬。不少職務犯罪的高階幹部,翻開他們的履歷,原本不少是有能力,正直、優秀的人才,可他們淪為了階下囚,成了人民的罪人。這不就是“逾矩”了嗎?他們不就是放鬆了黨性學習,法律意識更加淡薄,好的品質向其反面發展,被“放蕩”和“偏激”所矇蔽,不潔身自好了嗎?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被腐朽的思想所腐蝕,能夠健康的成長、發展,只有終生學習,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一個無憾的自己,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才能讓自己成為完善的社會人。

  二、團結友好,提升自身水平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孔子認為,有了寬恕之心,才可以寬以待人、尊重人,對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大家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出效率,團結出人才,團結出生產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科室,一個鄰居,“寬以待人、尊重人,不強加於人”是搞好團結的基礎,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應多替別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一個人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工作中,難免有磕磕碰碰,或意見、想法不一致,這時,怎麼辦?是打擊別人?還是強加於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多替別人想一想,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多替別人分擔,克服那種不尊重人格尊嚴的霸氣和專橫作風,工作水平和能力一定會隨之提升,工作成績也一定會優秀。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同樣,一個給予別人方便的人,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給予的方便,正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三、熱愛本職,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要做好一件事情,應在“知”的基礎上加入“好”,也就是有充分的興趣,這樣完成的效果會大不一樣,做事的最高境界把它本身當成一種樂趣。對職業、行業來說有了解,能掌握技能,這算“知之者”,這是第一級;真正熱愛它,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願意廢寢忘食,把自己連工作之外的休閒時間也都投入進去,這叫“好之者”,這是更高一個層次,處在這個層次的人固然在事業中可以完整地去實現自己,但是這種投入未免太過沉重;最高的境界,就是“樂之者”, 我的職業態度就是從“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樂之者”轉變。我從事的是電教工作,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我是“知之者”。出於對職業道德的遵守,我對工作兢兢業業、克盡職守,這時的我是“好之者”。處於這個階段時,我儘自己的所能勤奮努力地完成工作,由於電教工作的特殊性,感覺工作非常的繁瑣、枯燥。每天幾乎是一到辦公室坐下來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還要加班加點地幹工作,頭緒多,壓力大,我內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壓抑。當在《孔子的智慧》中讀到“‘樂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樂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使人走向成功。”這些話時,我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熱愛這份工作,將快樂充盈於工作的時時刻刻,得到的也許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個業績,不是一個表揚,而是一種生命的大歡欣。我轉變了思想觀念,透過鍛鍊自身能將壓力轉換成自己能力。此後我變成了一個“樂之者”,用最佳的狀態將快樂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圓滿,我的心體驗到歡欣與鼓舞,這樣的我不僅是在做工作,而且還是在享受工作。

  《孔子的智慧》對我感悟頗深,她給我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活的力量,一種做人的正能量;她就象那有滋有味清純的雞湯,細細地滋潤著我的心田,淨化著我的心靈,教我自新,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注入了新的思考和活力。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4

  在這個暑假中,我和媽媽去了新華書店,我有幸看到了《孔子智慧》這本書。當我拿回家看,我才知道這本書的博大精深,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一生為追求自己的理想,周遊列國,四處奔波。他發奮學習,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晚年的孔子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工作,整理《詩經》、《尚書》等古代典籍,刪改《春秋》,並致力於教育事業。在《孔子智慧》中,特別選取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對孔子的重要著作《論語》思想作進行全面剖析。從不同的角度,將孔子的思想重新歸納、整理,選取其側重點,將世界著名企業家及其為商之道或戰略思想與孔子思想融會貫通。讓讀者可以透過這些例子,領略精深的儒家哲學。

  這本書上的故事數不勝數,有《包拯以身作則拒皇禮》、《賈島“推敲”》、《請君入甕的周興》等古代故事。在我讀完以後,我看到了孔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的優點。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智慧》這本書,讓我看學到了許多孔子身上的優點,學到了關於孔子身上的知識。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5

  暑假我讀了《孔子的智慧》這本書對我來說感悟挺深的。書的第一章是《對自己不知道的事,坦率地說不知道》。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仲由,我教你的東西你都懂了嗎?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懂。”沒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有這樣一位學問深高的老教授,會五種語言,讀過的書很多,語彙豐富,記憶過人,得過的榮譽更是數不勝數。然而,沒有一個人聽過他賣弄學識或對自己所不瞭解的事假稱通曉,他從不迴避說:“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搪塞,而是建議去查閱資料,作以思考,認真鑽研。老教授這種誠實的精神,使我無比地崇敬尊重他。

  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喜歡不懂裝懂,答非所問,有這樣一個美術評論家,他總是大吹大擂。有一天,他受一名人邀請,去做客,這位名人家裡來了許多美術界的元老、精英,他們暢所欲言,高興極了。主人拿來一張畫,說:“這是我剛買的一幅畢加索的畫,請各位點評一下。”那個評論家馬上站起來說:“色彩華麗,線條鮮明,果然是畢加索的畫。你剛拿來的時候我就看出來了。”主任聽完,仔細看了看畫,說:“抱歉,我剛才介紹錯了,這幅畫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眾人捧腹大笑,那位評論家羞得無地自容,恨不得挖條縫鑽進去。

  在大街上,在商場裡,在馬路上……這些“假洋鬼子”隨處可見。我們應該提倡老教授那中誠實的精神品格,千萬不要濫竽充數,否則只能被人貽笑大方,最終被社會淘汰。“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聰明而不自以為是,並且善於向別人請教的人才能成材。讓我們一起面對不知道,有勇氣說“不知道”。

  第一章導言一、孔子思想的特性時至今日,還能有人熱衷儒家思想嗎?若說是有,豈非怪事?其實這全繫於人對善念是否還肯執著,而對善念一般人是不會有一股狂熱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對儒家思想還存有信心。這對現代的中國人特別重要。這個問題是直接指向現代的中國人,而揮之不去,也無從拒絕的。因為現代甚至有些中國人,曾經留學外國,思想已趨成熟,他們對儒家所持的態度與觀點,都顯得心悅誠服。由此我認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說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與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任孔子去世後數百年間政治混亂思想分歧的時期,儒家思想戰勝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及共產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學派。在兩千五百年內中國人始終奉之為天經地義,雖然有時際遇稍衰,但終必衰而復振,而且聲勢益攏與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紀元後第三至第六世紀盛行之外,其強敵莫過於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雖無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識論的闡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後即將重點移至儒家經典所已有之某些觀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視,但也並不能將儒家思想根本推翻。這也許是純由於孔子個人多年來的聲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負,對本門學說精當之信而不移,因而鄙棄佛教理論而側目視之,或者始予寬容,當時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實的看法否定了莊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實的思想鄙棄了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敵手,但並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與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會思潮,這種西方文明全是工業時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復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在現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前,被人目為陳舊無用,自是;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我認為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們會了解中國的國情民俗,會受益不淺的。在西方讀者看來,孔子只是一位智者,開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語,這種看法,自然不足以闡釋孔子思想其影響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為深奧的統一的信念或系統,純靠一套格言警語,而支配一個國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國一樣,是辦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與影響如此之大,對此一疑難問題之解答,必須另自他處尋求才是。若沒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縱有格言警語,也會久而陳腐令人生厭的。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6

  剛開始捧起這本書,心中充滿著神聖,又充滿了疑慮,我能讀懂它嗎?讀過之後仍有不懂,但它卻純淨了我的心靈,增長了我的智慧……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去讀的好書!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中國人極為推崇的文化大師,他的智慧就像鑽石一樣成為後人最為珍貴的寶物。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一座孔府,實乃國人精神的殿堂。面對孔子,常常令人產生敬畏感,因為他是站在千萬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陽光普照大地一樣,沐浴在人們的心上。這是孔子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孔子給後人留下的做人與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簡直就是一個“智慧之庫”,令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無窮的智慧,正是孔子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影響力的主要原因。

  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經常會進行這樣幽默而有趣的交流。我們來到看看他和子路的對話: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當子路聽到夫子說出“從我者由與”時,“聞之喜”。呵呵,他怎麼能不心頭大喜呢?夫子高足七十二人,卻只想與他“乘桴浮於海”,這是多麼無尚的榮耀啊!為什麼讓他隨行呢,那是因為子路“好勇過我”,看來夫子對子路的評價極高。然而,緊跟著孔子卻說了句:“無所取材”。“無所取材”有兩種理解,其一,沒有為桴的材料;其二,子路無“裁”,不善裁度。我更喜歡後一種解釋,這麼解,師生間對話的趣味才顯現出來。想像著,正當子路心潮起伏,沾沾自喜的時候,孔子給了他當頭一棒,那愕然,那滿面的窘態,那手足無措的樣子是多麼有趣啊。在這樣的交談中,看不到噤若寒蟬的學生,看不到板著面孔的老師。學習的過程似乎也不復雜,就是在開啟心扉的談話中漸漸地延展開了。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

  孔子給後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這正是孔子能夠產生如此巨大影響力的主要原因。“學習孔子的智慧與精神,做一個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會深陷在牢騷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開世人尊重的耳膜,並在別人的羨慕與嫉妒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認為這才是作者告訴我們學習孔子的根本所在。

  司馬遷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讓我們讀《孔子的智慧》,也許可以找到一條文化的脈絡,觸及聖人的脈搏,引起心靈的悸動……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7

  這幾天,我讀了朱老師推薦的鮑鵬山的作品——《孔子傳》,毫不虛假地說,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這個在世人眼中偉大的人物。

  《孔子傳》這本書以“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為題,分析六章,為孔子作傳。這本書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對一些事情真正的見解。透過閱讀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孔子這位偉人。他不似人們眼中的那樣神奇,在我看來,他只是對於一些道德上的問題更加敏感罷了。無論什麼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而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卻總能讓我在困惑迷茫時茅塞頓開。如果你不瞭解孔子,你會說他很偉大,是中國主流思想的創始者。當你真正瞭解了孔子,就會懂得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開創了儒學思想,他更是一個有溫度的人。

  人們通常認為孔子是一個道德主義者,這是因為自古以來孔子都是人們眼中對禮的要求最為詳細規範的學者,孔子對於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為,的確是非常痛恨的。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一直認為孔子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但是,在作者鮑鵬山的筆下,孔子並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他覺得孔子並不認為單一的道德可以解決社會問題,更不認為對人做嚴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變人的品行。同時,孔子堅決拒絕絕對道德主義。我非常贊同作者在這一方面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一個國家不可能僅僅透過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否則法律豈不是虛無的存在了麼?因此,孔子並非是一個完全的道德主義者,從他對於絕對道德主義所持的反對態度就可以看出。

  說到道德,孔子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禮法。魯國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時被人嘲笑不懂禮儀而下定決心學習“禮”。他臨終時說:“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還囑咐兩個兒子要向孔子學習“禮”,可見,孔子對於“禮”的見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也是非常獨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實際上,這還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的思想。當孔子的學生問到老師對老子的評價時,孔子這樣說:“天上的鳥會飛,地上的獸會跑,水中的魚會遊。飛的鳥,我知道怎麼辦,用箭射;遊的魚,我知道怎麼辦,用鉤釣;跑的野獸,我也知道怎麼辦,用網抓。可是對老子,我真的沒辦法,因為他既不是天上的飛鳥,又不是地上的走獸,還不是水中的游魚。他是什麼呢?他是一條龍。”這還真是頗有味道的評價,也讓我從中感受到了孔子對老子的欣賞。

  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憂樂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君子享有終生的快樂,而沒有一日的憂愁。小人則不然。他在沒有得到所求之物時,為不能得到而苦惱;等到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擔心會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終生的憂愁,卻沒有一日的快樂。這番言論讓我對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別有了重新的認識。君子從不會因為害怕失去而憂愁,所以君子終生快樂,小人的患得患失讓他們永遠處在愁苦的困境裡,無法得到救贖。不得不說,孔子的言論和思想總能讓我對不解的事物豁然開朗。

  孔子的眼光總能欣賞到真正有趣的靈魂。孔子欣賞曾皙逍遙自在的情懷,可見孔子並不是一個板正嚴肅的學者,他崇尚快樂,這讓我覺得孔子內心是個有童心的小孩子。

  這本書確實讓我獲益匪淺,或者說,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實際上,讓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偉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會讓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的智慧讀後感 篇8

  今年假期我閱讀了《孔子的智慧》一書,我覺得我們要學習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誠,二是學和教。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甚至是兩次面臨生命危險也沒有停下腳步。孔子其實從不板起面孔說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從孔子的智慧中學到很多。書中的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說:“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們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為最大的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於他的“學不厭,教不倦”。後儒思、孟一派學者在所著《學記》中,提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既是從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發展而來的。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為人師表。如果不學習,不注重修養的提升,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失去做教師的資格。

  事實上,課改的精神也是倡導教學相長的,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長事實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透過閱讀《孔子的智慧》,我將汲取古老的教學智慧,結合現代先進的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