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精選12篇)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精選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1

  大約歷時一個星期左右,讀完《達芬奇密碼》。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懸疑的文學類小說,在好幾年前就在一些宣傳裡面或者是身邊的人的推薦下知道有這麼一部作品,但因為在之前知道很多文學作品,但從來都沒有開啟書本看過裡面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直到從今年1月份,不知道自己的骨子裡哪裡來那股熱情,人生就像開掛了似的,讀書讀的停不下來。

  以前很少憑興趣能夠堅持讀完一部小說,對這些虛擬的故事情節嗤之以鼻,總覺得浪費時間,讀了沒用,在20多歲的年華,總是以有用無用的眼光來看待一本書的內容值不值得花上自己寶貴的時間,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之前的那種庸俗的看法和觀點讓現在自己的知識體系多麼貧乏與殘缺。

  不過,以前之所以不想去讀,因為不知道怎麼去讀,讀什麼,如果單純的只去讀虛擬故事和裡面感興趣的情節確實現在我還是很難讀下去,現在讀文學作品的角度和視角跟以前的想法不一樣,現在當我開始讀一本書,我會帶著問題和學習的態度去開始,閱讀的過程中會去琢磨作者情節的構思,會去推敲作者的詞語的選擇,會去賞析作者對一件事物是怎樣描述的。

  就像當我去讀餘華老師的《活著》的時候,我讀到餘華老師刻畫關於死亡時的描述的詞語,想到原來死亡在餘華老師看來是可以這樣來描述的。後來我又讀到《達芬奇密碼》,裡面也有關於死亡時的細膩細緻入微的刻畫,那是不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感覺闡述著同樣一個主題。

  就拿死亡的刻畫來講,我讀過,但是因為讀的電子書,現在我也沒有把原文字記錄下來,但是餘華老師《活著》裡面的對死亡的刻畫是從身體的變化角度來讓我們讀者感受死亡的,大概內容就是描述福貴老婆家珍的死亡過程,身體一點點的變得冰冷,心跳慢慢消亡,這就是《活著》裡面最細膩的死亡的刻畫;另外《達芬奇密碼》裡面也讓我印象深刻的對死亡的刻畫是從精神角度來刻畫的,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面對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看到了曾經生命中經歷過的美好畫面,看到了天堂的樣子,看到了一切一切希望的美好和即將一切都會隨著生命消逝的終結的那種深深的失落感。

  我會去想,如果我來刻畫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可以像他們一樣,對一個事物如此形象細緻的刻畫,我會用什麼樣的詞語來組織,用什麼樣的文字來勾勒,最終給自己和讀者帶來一副怎樣的畫面和感受。

  再來說說昨天終結的《達芬奇密碼》,這部作品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內容和情節的吸引之外,最讓我感嘆的是作者用非常華麗的文字勾勒那些歐洲著名的建築,盧浮宮,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埃菲爾鐵塔,塞納河,還有很多其他的歐洲教堂。這也是文字吸引我的興趣所在。

  以前看電影,看電視劇,現在改換成書籍,發現書籍的能量和魅力比電視劇情節要豐富多了,影片和畫面永遠無法替代文字的細膩,很多文字所帶來的情緒感受是電視或者影片表達不了的所在。開始愛上了閱讀,開始大量內容的閱讀,開始讓我輸入更多的知識和資訊,開始感受更多的豐富的情緒,開始學會將輸入的知識用同樣的方式輸出,轉化成自己的光亮。

  接下來的書單是法國雨果的《悲慘世界》!預計花上1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2

  記得大概是高中的時候吧,那時候《達芬奇密碼》這部片子很熱,於是我就買了個盜版的來看,結果看不懂,但因為大家都說好看,所以那時的我也只能人云亦云的說好看了。然後好像是高考後買了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這本書看,雖然情節具體的不太記得了,但留給我的印象是情節驚險,而且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是有很多關於宗教的知識。

  說真的,因為自己沒有什麼信仰,所以平時對那些基督啊什麼的都不太瞭解,但看了《天使與魔鬼》後,就瞭解了很多宗教的知識,發現宗教的一些歷史啊,教堂什麼的都十分有趣,雖然已經不記得具體是哪點吸引我了,但留給我的印象就是很不錯。然後寒假的時候意外發現了《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因為高中時候電影看不懂,所以看完到現在基本上是一點情節都想不起來,於是為了打發時間我就借來看了。

  《達芬奇密碼》的風格和《天》是有點像的,但情節更是曲折,而且令我對符號學產生很大的興趣,覺得很有意思,而且此書與《天》一樣帶給我很多宗教知識,像原來聖盃指的是抹大拉的瑪麗亞,耶穌的老婆等等。給我的感覺就是原來宗教的故事也可以那麼的有趣。從中也可以看得書作者的博學,和情節構思的縝密。然後看完書之後我又下載了電影來看,不過可能情節完全瞭解,覺得電影拍得很乏味,而且沒了很多細節,不如原著好看,真想不懂當時為什麼這麼紅。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3

  《達芬奇密碼》是本通俗的懸念小說,美國人寫的。懸疑小說都是這樣,撲朔迷離堆積一些讓人奇怪驚訝的事情,然後再揭開謎底。這中間只是玩弄一些邏輯技巧,看似有趣吧。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誤導,千萬不要相信書中的種種暗示,這種暗示往往是作者下的套,他希望你按照暗示去做一些猜測,而這些猜測給他抖包袱增加效果。

  如果讓人毫不費力的猜中了,這書簡直就是一堆廢紙,作者一定是小兒科。

  這本書能在那麼多懸疑小說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結合宗教、歷史、藝術中的懸案,講述了一些常人聞所未聞的觀點,再加上密碼的破譯和神秘詩句的雙關寓意,這些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和新鮮感。不像其他的書就是人被殺了,東西丟了,然後開始追查,象洋蔥皮一樣,一層一層往下剝,直到最後揭露真相,而整個事件的背景遠沒有這麼豐富多彩。這是這本書勝出的根本原因。

  就這本書的推理水平來說,沒有什麼推理,談不上是推理小說。說到懸念,作者有意編纂的跡象太明顯。從事情的發生開始,就是兩個人一路狂逃,一路解密。凡事總是這麼巧,他們剛剛好能逃脫警察的追捕,剛剛好能靈感閃現破解了密碼。一個老頭花了巨大精力製造的密碼,一步一步指引他們,而他們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全部找到答案。整個過程又有一個神秘的導師監視著,利用著。一切的事情只能是編造,不能讓人感覺信服。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4

  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現代偵探小說欣賞。今天又看了一遍,只用了5個小時,感觸卻比第一次深很多!作者對歐洲的歷史文化的深厚知識,對歷史認真審視的態度,尤其對宗教的批判,讓我很是佩服!

  雖然我是一箇中國人,但是對西方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字軍東征,耶路撒冷聖戰,亞瑟王,羅馬帝國,都讓我感到真實而震撼,不得不承認,來外的史官寫的很棒,讓人看了都熱血澎湃,崇拜那些英雄!

  不過就這部小說,我對作者的文筆真不敢恭維。也可能是翻譯的不好吧,心理和細微描寫好差勁,如果不是故事情節寫的好,我真不太想看!我個人沒有信仰崇拜,所以不是很瞭解任何的宗教,唯一看過的宗教書籍就是一本《金剛經》。

  我想沒有任何宗教比基督宗教更復雜了,不過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基督和天主有什麼區別,感覺上差不多嘛!這可不是我不認真,實在沒興趣去分辨!小說中所講的歷史也只讓我更多的瞭解了耶穌,原來他也是個凡人嘛!呵呵!甚至他是已婚,還有後裔,還是個女權主義,真的是大開眼界!宗教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都是政權機構利用來控制人民的工具,在任何國家都同樣。

  很奇怪,歐洲的宗教怎麼可以凌駕於政府之上呢?

  到現代的義大利更是個特例,實在是難以理解!這部小說吸引我的是破譯密碼,少為人知的歷史,對神秘的“聖盃”的闡釋,驚奇的故事情節,還有就是對生活的價值觀!真是沒想到,達.芬奇原來是那麼的BT,在畫裡竟然隱藏了那多的秘密,還那麼巧妙的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讓我佩服不已!

  最讓我長見識的就是那幅《最後的晚餐》,多出來的一隻手,酷似女人的聖徒,簡直就是一個頑童的惡作劇!當男主角最終發現了“聖盃”原來就在尋找的出發點時,讓我感悟很深!

  其實很多的事情都是這樣!專注的去幹一件事的同時,會忽略了身邊很多美好而應該珍惜的東西!總是幹一件蠢事,那就是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才明白錯過了那麼多美好的事物!事業如此,愛情亦如此!

  小說裡的索菲的祖父的睿智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他老人家咋就那麼的聰明和有遠見呢?密碼設計的又是那麼的巧妙,我有他一半聰明我就樂死了!好了,不說了!俺媽都朝我甩口水了!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5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裡。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系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眾所周知的藝術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方面也用了經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擔心這本書出版後的反響,因為我覺得作者觸動了一些比較敏感的東西,如對這些藝術家性格的敘述,對耶穌是神是人公開的懷疑,對藝術品進行隱藏密碼的挖掘。我看的時候就混亂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經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麼作者大膽的行為肯定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宗教問題;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對現實的東西開這樣的玩笑,要麼就是自己大膽,要麼就是對讀者的玩弄。我還特地對照著《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看,發現作者的挖掘並非子虛烏有,就更覺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節方面是一環套一環,延續著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為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為了體現驚奇的情節,而把線索的答案寫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為了強調真實身份出現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甚至朝反方向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後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雷爵士最後的身份表明他才是這個陰謀的幕後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為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結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儘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型別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餘則基本犧牲在情節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秘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曆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秘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6

  很不好意思的告訴大家《達芬奇密碼》我讀了有半個月,哈哈真的是跟蝸牛爬似的,覺得實在是太慢啦,今天把什麼都放到一邊啦,將它讀完。還好我的記憶力好,故事情節能連結上,哈,先誇一下自己

  看了這本書我真的很佩服文章的作者丹·布朗,他對藝術史、基督宗教、建築、秘密儀式都有非常深的瞭解,很佩服。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我應該把上學時的藝術史,中外美術史這類的書應該翻出來重讀。說實話把這本書讀到將近三分之一的時候才完全把我吸引住,書裡從蘭登被法希誤以為是兇手,然後是蘭登與索菲為了解開謎團的一系列解密,懸疑,被追捕,各種事態的急速180度的轉彎,真的很令我驚歎,作者把這些和藝術史,宗教史,象徵學,還有很多的文獻柔和到一起,與這個錯綜複雜的故事融合到一起恰到好處。

  有時想想真的有神存在嗎?以我這個無神論者的角度來觀察,書裡說的沒錯,其實神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任何的故事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但是書中有一點讓我迷惑,提彬說過一句話:“我的意思是,先輩教導我們的關於耶穌的一切都是假的。關於聖盃的事也不例外。”那麼為什麼到最後,他又那麼迫切的要得到聖盃呢?有點迷糊,看來有時間我再讀一遍才好,但在這之前我要去買碟片,這個電影我還沒有看呢,每次哪個著作被拍成電影了,我都要先看書再去看碟片,這樣可以去挑一下這個電影哪裡的不足,也可以讓自己看得更明白。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7

  看了小說《達芬奇密碼》,總體感覺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小說我讀了2個小時,較一般小說長,但仍未能涵蓋小說中的全部內容,做了大量的速讀。比如對達芬奇另外兩幅作品《巖間聖母》和《維特魯威人》的介紹、《最後的晚餐》中猶大手勢的介紹、徇山隱修會的神秘儀式等等,這些在閱讀中最為吸引我另我著迷的部分,都沒有在小說中得到體現。再比如小說中蘭登和奈芙到英國國家圖書館(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查詢埋葬牛頓的“apope”,場面描寫得格外壯觀,而在小說中則修改為在公共汽車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機上網查詢,當時的感覺就是“咣噹”一下。另外,很多解迷的過程都被簡化,甚至被刪改,使懸念大打折扣。雖然,這些內容可能並非必要,對於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起不到關鍵的作用,可是這個故事因為缺少血肉,只剩下乾癟的身體而顯得遜色不少。

  縮短了讀小說的長度,整部小說還是顯得倉促。說明性部分被一帶而過,不由得讓人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內容湧進大腦,就好像填鴨似的灌輸。小說場景的切換比較忠實原著,快速地在幾行人之間切換,以此創造一種緊張的氛圍。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由於每個段落都比較短,有的時候一段音樂還沒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轉去了另外的場景,這之間通常沒有匠心獨到的畫面轉換,給人一種不連貫的感受。相比來說,我認為電視劇《反恐24小時》在場景切換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而且在相同題材影片中,也認為《國家寶藏》更勝一籌。

  說了半天不足之處,再說說好的地方。我喜歡小說中經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現代地景物跌價在一起,一方面表現出人物對過去的回憶,一方面也表現出身處現代的主人公尋著歷史地足跡一步步地解釋迷題,很好地緩解了時間倉促的問題,又意外地使觀眾獲得了好的感受。除此之外,跟隨著主人公的腳步,看到、聽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頗覺開闊了眼界。

  至於這部電影應不應該推薦,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你不曾看過原著,那麼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已經看過原著,那麼就不要浪費時間了,如果你依然對它意尤未盡,不妨把原著找出來再讀一遍。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引起的風波可是不小,有評論這樣說“暢銷小說年年有,但《達芬奇密碼》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反對者與支持者一樣多。”,“因為這部作品及其爭議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歐洲歷史事件”,因此“不管電影拍得怎樣,《達·芬奇密碼》已經成了一個現象,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抵制《達·芬奇密碼》事件,更讓這部小說超出了小說和書的範疇,成了一個社會話題。”這樣看來,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說還是小說,不管你是誰,《達芬奇密碼》有著讓你不能拒絕的理由。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8

  在這本書裡,丹利用了他精通的符號學將你帶入了他的數字城堡中,而組成這座城堡的不單單只是數字,更重要的是隱藏在背後的歐洲文化藝術。因此說,讀完這部書,你感受到的是“一種綻放著異彩的文學享受”。同時,你不得不為丹的知識量所震撼,但凡是暢銷書作家都必有其魅力所在,丹的魅力就在於他有著超越了本身職業的知識儲備量,我敢說,如果他某天不再寫作,而從事其它藝術或超越藝術層面的職業,他一樣會幹得出色,比如以他的學識足以成為一個符號學專家。書的扉頁有一句話,算是宣告吧:作者書中對建築物、藝術品、宗教組織、活動的描述一律準確無誤。這足以說明作品的'嚴謹性和丹的學識。

  丹在作品裡沒有花大副筆墨來描繪人物,更多的是透過細節描寫來體現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地位,這樣可以使讀者很自然的瞭解作品中的人物。

  貝祖·法西是一個有著多年經驗的法國警官,是一個對事業很有責任心的人,但我始終認為他是有勇無謀的。因此才會對蘭登產生誤會險些使他為此償命。不過可喜的是他並沒有固執到底,消除了誤會。索菲是一個高智商、幹練的法國密碼破譯專家,她特殊的身份使她成為這起案子的重要參與者,為蘭登揭開謎底和擺脫誤會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主人公羅伯特·蘭登是美國著名符號學專家,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使自己被遷入了一起謀殺案中,為了證明自己的無辜,他與索菲一起用智慧和勇敢與這起謀殺案的製造者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卻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最終為自己洗清了罪名。這次維護正義的旅途是從隱藏在達芬奇名畫裡的密碼開始的。郇山隱修會是一個確實存在的歐洲秘密組織,自建立以來就保留著一個關於聖盃(歐洲宗教信仰)的秘密,牛頓、達·芬奇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現今依然存在的天主事工會想打破這個神聖的信仰,於是採取了一些非法手段—以謀殺峋成員、巴黎盧浮宮館長索尼埃為開端。不過正邪不兩立,邪惡、非人道主義終將會被正義壓倒,古老的文化沒有被褻瀆,依然放射著她燦爛的光輝。

  小說保留了邏輯小說類的寫作手法,透過設定懸念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前半部分不斷的出現密碼—解密而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跳入作者設的圈套之中,每解除一個密碼都頓有豁然開朗之感,不得不為丹的智慧和精心安排所折服。而後半部則從人物的真實身份入手,幾經波折後找到答案。使讀者為主人公的悲而驚,為主人公的喜而樂。達到了小說的目的。

  小說從頭至尾讓我們徘徊在歐洲的文化中——無論古還是今。蒙娜麗莎,埃菲爾鐵塔,達芬奇,盧浮宮,這些被仰望的歐洲文化中的佼佼者,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卻跟隨作者的眼光,在仰望著這些歐洲文化寶貝的同時,從中瞭解了歐洲宗教文化的一些不合時代節拍的弊端,這些弊端,還在作為一種神聖的東西來對待—麻痺著人的心靈。

  沒有恐怖的情節,沒有不著邊際的虛幻,丹的這部作品已經超越了一般推理小說的層面,他根據內容的需要融進的知識使它不僅作為一部小說甚至可以為你提供足夠權威的有關資料。這使它成為同類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丹用他的智慧和文化底蘊構造了一個完美的“玩笑”使我們不得不為之感嘆。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9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代表作。小說從盧浮宮博物館雅克·索尼埃被人謀殺引出了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郇山隱修會與梵蒂岡教廷之間關於耶穌是神還是人的爭鬥。對於郇山隱修會來說,他們堅持耶穌是一個人,他曾有著常人同樣的情與愛,也曾有著與常人同樣的家庭生活、有愛人、有後代;而對教廷來說,耶穌是一個拯救人類的神。在長期的鬥爭中,最終郇山隱修會選擇了沉默,他們永遠地保守著相關能夠證明他們觀點的秘密,直到新的千年來到之際,才能公之予眾。然而,在新千年到來之際,以雅克·索尼埃等為首的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依然作出了保守秘密的選擇。這讓長期以來始終關心和期待解開這個秘密的一些研究者感到氣憤不堪。雷·提彬爵士就是其中之一了。他想方設法要知道並最終公佈這個秘密,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派塞拉斯接連殺死了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

  提彬,一個英國學者、騎士,在小說中有二個身份,公開的是對聖盃的研究者,秘密的實際是一系列謀殺案的策劃者和主導者——號稱“導師”。而白化病人塞拉斯與天主事工會的阿林加洛主教都不過是被提彬所利用的一枚棋子而已。蘭登與奈芙為找到並保護聖盃作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受到一連串的追殺之後,憑藉她倆的智慧與勇氣,最終獲得了勝利。

  作為一名讀者而言,聖盃固然是吸引你讀下去的一個源動力,但其曲折、離奇、有趣,而且充滿智慧的故事情節,一定會讓你欲罷不能,大有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逼迫性。小說懸念疊起,樸素迷離,層層推進,驚心動魄,難怪在世界各地讀者雲集,自是有其過人之處。相對於小說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與對一個又一個迷團的解析,蘭登與奈芙在這期間所產生的愛情,已多少顯得有些蒼白,而對於聖盃到底為何物的追求,也似乎已並不重要。

  客觀地說,吸引著我的,除小說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對於達·芬奇一些耳熟能詳的名畫所作出的傳奇性的解釋,我同樣看得如痴如迷,這倒並不是由於作者對這些名畫所作闡述的新穎與另類,而是仔細想想是那麼一回事,再仔細想想又似乎並不那麼一回事,這樣的感覺真得很奇妙,這也許是讀這部小說的又一收穫吧。

  還得重複那句話,作為一部世界暢銷的小說,自是有其過人之處。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10

  讀了大約十天的《達芬奇密碼》,但到了最後竟然沒有想寫一點讀後感的衝動,還好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則訊息,說美國的加州天文家表示,在20年內能找到外星人,而且表示,過去50年的研究表明,構成生命存活的必要條件在銀河系很常見,在太陽系就存在至少6個這樣的世界,於是才想在這則訊息的基礎上寫下這篇算作讀後感的讀後感。

  首先,外星人之於我,和黃金分割點一樣,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奇特偉大的事情,而且我對其也是深信不疑。甚至,我想在遙遠的過去,有那麼時期,地球上的那個時代的生物(也許長得不像人)的科技要遠遠高於我們現在的人類,只是在我們的有文獻記載的時光裡並沒有那截罷了。

  再說,黃金分割點。黃金分割點,在過去只是自己知道的一個名詞,至於究竟是什麼,究竟有什麼了不起,就無從得知了。但是,在達芬奇密碼中真切的論述了黃金分割點的偉大,人的身體的比例,向日葵的種子,等等,都在遵循著這樣的規律。插一段曲目,當我在將這段話說給一些人聽時,有些人竟然反駁,嗤之以鼻,這樣的行為我也只能認為是自大的表現,是無知的表現了。還說黃金分割,這樣的一個最佳比例,讓我一下子就將照相中的一些技校聯絡起來了,黃金分割的照相方法,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另說,除了這個點以外的達芬奇密碼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在暢銷的時候,得到了無數人的讚美,但是如果若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想我不會加入那樣的行列,最多在我第一遍看過這本書也只是一個好評罷了。

  這也許就是不同角度的問題吧,我只看到了整個書圍繞著聖盃在逃亡,在解開密碼,在追尋答案,甚至到最後,以我的平凡的智力,不知道最終究竟聖盃如何了。所以,還是希望自己有機會再讀一遍,再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揭示內部的精彩。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11

  《達芬奇密碼》是對潛規則揭露的個人快感,這種快感來自於眾人為之“怒罵”或是心靈的滴血。潛規則是長期以來形成,而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契約,正如書中郇山隱休會之於聖盃秘密的保守。做個假如,郇山隱休會有如眾多組織存在了千年,成員們在保守著驚天秘密有如聖盃,抹大拉的瑪利亞是凡人基督耶蘇的妻子,墨洛溫王朝的後人在快樂的生活……,這些並沒有錯,但正是因為這些事情的存在時刻威脅廣大信徒的精神圖騰,這種精神支柱是不容有絲毫的玷汙,正如蒙古民族之於狼圖騰,漢民族之於龍圖騰。而丹?布朗的釋出,從這種默守的潛規則來講,已經壞了平衡,必將引起精神和信仰的衝突。而在此過程中,有人得到了暫時的快感,雖然在他們自己看來這有如烈士捨生取義成仁所為。

  這是對傳統和權威的挑戰,歷史和規則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統治者不允許這種失衡。不由想起揭開高校招生黑幕冰山一角的“北航廣西招生醜聞”,民眾評論更多的是那位家長是否應該站出來揭露,孩子還要不要未來?也不由得前段時間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重慶串標事件”,業內人討論更多的,是誰不守規則洩漏了本不應該洩漏的資訊?那位家長和那位爆料者一定是氣未定心未平而做出的結論,或是他們認為他們揹負了歷史和社會給他們的職責,而撞到頭的還是他們,有人會去拿饅頭沾了他們的鮮血,去醫治自家那個得了癆病的兒子。不由地想起那入主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宋江如何取代了晁天王,因為一個深諳世道的小吏,固然比豪氣沖天的義士更知曉帝國的潛規則。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 篇12

  起初看這本書不以為是懸疑類的,看董哥的進度,以為它有多麼晦澀難懂。只覺得好像很厚的一本書,打算作為革命工作的任務,硬性啃完。可是在抽出時間準備對付它的時候,卻發現它本身自帶光環,根本不用費力。我兩個晚上看完了。

  不光看完了書,我還在優酷上看了由它改編的近三個小時的同名電影,甚至包括它的前傳。可是相比,我更喜歡原著,只可惜自己英文差到連用爛都不好意思形容的地步,否則一定找其原文拜讀。

  筆者縝密的邏輯很是吸引人,各種知識點也不是像一般小說那樣清風雲淡,還是有些費腦的,我認識了五芒星,我最喜歡的那個幾何圖形,我甚至真的百度最後的晚餐,看看耶穌右手邊那個瑪麗亞的衣著神態表情,不過更讓我嘆的是信仰。有信仰的人心中不僅僅只有物質,有他們自身的追求,有很多精神世界的東西,心有寄託,人也不會那麼空虛。當然前提得引人向善才是。然而,當前的國人大部分都是缺乏信仰的一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