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時代的資訊化體系》讀後感

《雲計算時代的資訊化體系》讀後感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有寫信的經歷,對書信很是熟悉吧,書信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信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雲計算時代的資訊化體系》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生1.0時代算是告一段落。回看,除了將所學技術做了些專案,也真如某位老師所說,幹看書幹做專案,缺思考。幾次面試經歷,加上自己對資訊化系統的興趣,就買了本書,名曰《資訊化2.0+雲計算時代的資訊化體系》。希望在瞭解新一代資訊化發展的同時,也開啟我的學生2.0時代,學習、工作的同時,多一些互動、分享和思考。

  前面提及的那位老師曾問我,什麼是資訊化?當時回答得支離破碎,“管”提了很多,但不見“豹”。回來百度,官方的定義是:“資訊化是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開發利用資訊資源,促進資訊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程序。”關鍵的核心就是透過不過發展的技術,更好的獲取、儲存、分析和利用資訊,產生價值。

  談到發展的技術,首先感嘆6年前,某教授實驗室的'老師提出,儲存的革命將推動下一次的科技發展。時過境遷,在被雲計算、物聯網和大資料推動的時代,儲存的確佔據了核心的地位。只是6年前談論更多的是大容量儲存器在PC上的進一步普及、儲存速率的提升,而沒有預見到如今儲存的概念從產品本身拓展成一種服務(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正如書上第2章所提及的:“儲存技術一路發展過來,前期一直跟隨資料量的增長而被動發展,而儲存虛擬化和雲端儲存將有可能徹底解決大資料增長的難題,超越了資料量增長本身,讓使用者從解決儲存這個技術細節中解放出來。”將儲存作為一種服務,不僅擴充套件了資訊獲取的來源,更推動了不同型別、格式資料的融合,這為資訊化建設提供了兩種全新的道路:1、資訊的型別、關係更為豐富,可被挖掘的價值進一步提升;2、各個子系統的資料更為共享和融合,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訊孤島、資源重複建設造成浪費的難題。

  這種去物理化的現象不止是儲存,終端裝置的計算能力也同樣如此。摩爾定理告訴我們,積體電路的規模和效能每隔18個月會提升一倍。過去的思維就是不斷跟進最新的終端,以提高計算及應用的效能,伺服器如此、PC如此,我們每個人常用的手機亦是如此。這同時也禁錮了對終端模型的選擇,比如我本科的時候會糾結筆記本還是桌上型電腦,因為桌上型電腦的效能往往優於筆記本;我讀研的時候會糾結常規的筆記本還是超薄的筆記本,便攜性和效能彷彿永遠無法並存。雲計算的概念告訴我們,可以使用計算機的智慧,但不一定要擁有它。終端裝置將更多發揮它互動、可用的功能,而計算能力本身作為一種服務,源源不斷的被供給。於是,我們將不必再為最新的科技付出裝置更新的代價。同樣,終端的模式也不必再被拘泥,可大可小,可直可彎。前幾日與朋友閒聊,談到手機和PAD的發展,我們大膽的猜想,一個如同金箍棒般可以伸縮的移動裝置將會出現,可能是一種材料,也可能是一種虛擬的螢幕。未來網路中,伺服器、平臺、系統的異構被遮蔽,而終端只專注於易用性和可靠性。這同樣為資訊化建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即操作的終端、操作的地理位置將被拓展。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甚至任何物安全、有效的接收、處理和反饋資訊,將是未來資訊化的發展方向之一。

  從9年多前開始認知資訊化,圍繞它的爭論有很多,也無休止,比如C/S結構和B/S結構,比如C語言和JAVA…,這些爭論很多都沒有結論,但是技術的發展往往用時間悄無聲息的解決了爭論,因為爭論的核心問題已經被釜底抽薪。這也正是行業的樂趣所在,因為我們往往無法基於現有的技術去預見未來的發展,而當一個新技術開啟的時候,眾多的新鮮事物隨之爆發式的出現和發展,而新的爭論也隨之開始,週而復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