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

歸園田居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歸園田居讀後感1

  陶淵明辭官歸裡,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滿堂前。”

  根據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見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開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裡吠,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裡沒有世俗鎖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這對於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這也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經典之作。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他可謂是傳奇中的傳奇,經典中的經典。在現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趨炎附勢……但誰知道他背地裡幹了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這樣的`人也不勝列舉,古有屈原、海瑞、張居正、包拯、周敦頤等;今有雷鋒、孔繁森、王進喜、沈浩等。社會在於創造,在於我們去建設她,願我們的社會擁有明淨的天空!

  歸園田居讀後感2

  文學經典,耐人尋味,透過古往今來中國文學史上經典書籍的閱讀和品味,培養我們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從而不僅接受了知識,提高了素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們對於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下,人文事物的認識和道德情操的培養。生活在晉末宋初的陶淵明,從小就懷有遠大志向,同時他生性嫻靜、熱愛自然,很欣賞道家的反樸,從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

  但由於在思想上兩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時期屢仕屢隱,終於因為目擊了官場的汙濁、黑暗,不肯同流合汙,而毅然告官還鄉。他的代表作之一《歸園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辭官還鄉,隱居於美好田野之間,內心的那一份恬適、愉悅之情。全市沒有極其華麗的辭藻,作者運用質樸的語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這些看似漫不經心,平淡無奇的景物,但卻充滿了盎然詩意,耐人尋味,使我們深深領略到田園風光的美好。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表現出了作者由仕途歸隱的心情、原因;“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描寫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遠近分明,動靜結合,由動寫靜;“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抒發了作者脫離仕途,如釋重負的感慨。詩中的每一句詩,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眼都無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園的愉悅之情。詩文語言質樸簡潔而富有內涵,意味深長;詩風清新自然,意境淳美。詩篇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表現了田園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機。

  作者在詩中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方法,表達了思想感情。例如,“羈鳥”關在籠中鳥“池魚”困在池中的魚。以羈鳥池魚比喻自己過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舊臨深淵比喻田園,與“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將其喻指官場,末句由官場重歸田園,就像長久關在籠子裡的鳥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樣。

  前後相互照應,表現出作者告別仕途,擺脫束縛,迴歸了自我的歡愉心情,作者不僅在引領我們欣賞田園風光美麗的同時也是我們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更是精心巧妙的運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無比喜悅的心情。品味經典,欣賞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學習作者獨具匠心的習作特點。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閱讀能力。細細品讀,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淵明的喜悅,體會精彩人生。

  歸園田居讀後感3

  歸園田居(其三)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透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