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精選8篇)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精選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1

  《看上去很美》這部描述幼兒園生活的影片給我感觸很深,這麼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最後孤獨的離開了大家,這真是教育的失敗。影片中的主人公方槍槍也以前努力過,也真心期望能得到一朵小紅花,經常對著小紅花評比欄發呆。但是老師就是對他的進步視而不見,而最具有喜劇化的是:方槍槍唯一的一朵小紅花居然是因為某個領導來幼兒園看孩子時不經意的一句話。

  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這顯然是愚昧的。教師完全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居然規定孩子務必在統一的時光內大小便,而且影片中老師給孩子洗屁股那麼的機械化,在老師眼裡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有點叛逆,但是他卻十分善良,他願意把珍貴的小紅花送給別的小朋友,就是期望別人能夠開心。而這些老師都沒有發現,在當時,“聽話”好像是評價孩子的標準,老師期望利用手裡的小紅花把孩子一個個都教育的循規蹈矩,老老實實。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學會了看教師的臉色行事,開始揣摩教師的心理,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大多是一個模子的。方槍槍正是適應不了這種生活才會與老師做對。雖然這是幾十年前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天的幼兒教育中也還留有它的影子。

  在影片中方槍槍一步步的從一個善良的孩子變成一個會欺負人,會搶小朋友東西,甚至散播謠言說老師是妖怪的壞孩子,還罵了一向對他很好的唐老師,其實他已經分不清是非了,他想吸引老師和小朋友的注意,但做出來的事情卻使大家更不喜歡他。他太寂寞了,他渴求大家的愛,但結果卻越走越遠,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老師的反思。我們平時在教育中經常會故意孤立某些有壞習慣的孩子,其實這種做法容易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創傷,效果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以上是《看上去很美》影片的大概資料,我說說自我的感受,我覺得裡面的孩子們都挺可憐的,那麼小就得按照一種規定來生活,童年就應是很幸福的,很完美的,很自由的,但是那些孩子都沒有,一向都是按照大人的規定來生活。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是純潔的、善良的,喜歡調皮的孩子也不例外。”教師也要學會接納幼兒,這雖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教師的剋制與忍耐往往會給幼兒帶給更大更多的探索空間和機會。教師要學會很好地把握自我在幼兒遊戲中的主角,做幼兒發展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與孩子們真誠溝通,平等相處.共同成長。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2

  影片中老師看上去很美,這個童年看上去很美。老師的笑容美麗,看上去幼兒園的陽光燦爛,孩子在自由地玩耍唱歌遊戲,而實際呢? 這個幼兒園其實就是中國那個時代的縮影,所有的小朋友都整齊劃一,老師作為權威的象徵,竭力把小朋友們給訓練得喪失個性: 一聲哨音就過來洗屁股,毫無隱私可言;吃飯的時候要添飯不能說話,要舉手示意;早起後必須集體拉屎,吃飯前必須先尿尿……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還用小紅花作為激勵。

  而方槍槍會自己思考,懂得反抗,知道保護自己的隱私,洗屁股的時候知道哭。當他發現所謂“做錯了事,就要受懲罰”的定律並非那麼靈驗,而貌似強大的李老師也並非想象中那樣強大時,他徹底改變了,他不再馴服,到處惹事生非,成為害群之馬。 於是成為理所當然的壞孩子,方槍槍被孤立了。

  這部作品講述的就是方槍槍在進入幼兒園後的懼怕、順從、迷茫、覺醒、反抗的心路過程 透過方槍槍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中的經歷,表現了社會對個人成長的強力塑造,表達了作者濃厚的人本主義情結,其中不乏尖銳的隱喻。

  就比如驚豔的名車 可是它們的尾氣排量一樣驚人;比如貴婦身上不菲的皮草, 卻曾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比如飯桌上美味的法國鵝肝卻需要把一隻只鵝 強制地喂成病態而得來……這些所謂的看上去很美的東西,它的真相其實是那麼的殘忍。

  作為老師,希望每個學生能考出好成績,希望每個學生能乖巧聽話,希望每個學生……,所以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很多老師都以自己的喜好為準來要求學生呢?比如要求他們考一百分, 明明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考到了就喜歡,考不到就批評!比如要求他們坐得端正,稍微坐得不正,就批評!比如要求他們下課了不要跑來跑去,比如說“不能拿掃把,不許開抽屜,不許跳來跳去,不許亂塗亂畫,不許……” 規規矩矩才是好孩子!規矩的孩子讚揚才多!規規矩矩的班級看上去多好啊!

  是啊!看上去那麼美好的孩子,就真如我們所看到的那麼美好嗎?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怎麼可能時時處處那麼整齊劃一? 現在的我,告訴自己:學會微笑地蹲下來,教孩子應該怎樣,教孩子如何探索才可以不傷害到自己,如果可以儘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和自己賽跑,如何發覺自己的長處並加以利用…… 其實,真正需要學習的是我們,不是孩子。我們要去學習如何給予他們鼓勵和引導,如何給予他們信任和交流,如何給予他們希望和方向……別忘了,我們已經失去了探索精神,但是孩子還有!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真正美麗的童年,而不是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3

  領導說,要請我們看一部電影《看上去很美》。說是關於幼兒園小朋友和老師的電影。我之前也沒看過這部片子,而且自己也喜歡看關於孩子的作品,而且片名很有聯想的空間,因此,我充滿了期待。

  看得很認真,雖然這部片子不是我們現在的幼兒園的一些現實反映,但是對我們仍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整部片子我認為以下幾個地方是很美的。

  影片的開頭,彷彿描寫的是孩子充滿幻想、充滿天真的童年夢想。他們好奇,充滿想象,思維活躍,敢於異想天開……但是他們又好像是一張白紙,那麼的單純,對世界充滿了求知的渴望。作者要表述的是,在孩子的眼裡,未來是那麼美,外面的世界是那麼美,很多很美很神奇的東西在等待他們去認識去探索。美麗的童年夢想!

  方槍槍眼中的紅花,他那麼渴望紅花,每次從他渴望的眼裡,我也感受到了紅花在孩子的眼中是那樣的美。他把被人掉在地上的紅花撿起來,用小手帕包好,隨身帶著,最後卻想把紅花送給自己喜歡的夥伴……那麼美的景象,我一直記憶猶新!紅花,代表著榮譽,代表著被認可,被肯定。大人看來那麼簡單的事情,卻變成方槍槍眼裡的渴望。小孩子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愛,渴望被關注,渴望被認可。有時候,會給很多很多物質上面的東西孩子,卻忘記了孩子心中的那一朵紅花,卻忘記孩子最需要的是被認可,被理解。

  片中的老師,大多是與孩子缺乏交流和溝通。但是副班老師也閃現了一個我認為還算比較美的地方。就是當方槍槍要求得到紅花的時候,班主任說,你今天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好,所以不能得到紅花。但是副班老師卻替方槍槍求情,“他今天雖然沒學會扣紐扣,但是今天沒有尿床,會自己上廁所了。所以可以得到紅花。”這位老師能一種寬容的心去對待孩子,能看到孩子點滴的進步,能看到孩子閃光的地方。這種精神在生活中,在教育中是多麼難得!

  當然了,除了這幾個美的地方,影片中存在很多不美的,師生關係不和諧的地方。真正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學會換位思考,學會以一顆寬容和慈愛的心去對待孩子,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卻需要我們如雕刻家那樣去精雕細琢才行。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教育的有心人,多一份愛,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師生的關係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麗!

  如果問問孩子,你喜歡長小辮子,還是喜歡被剪掉?那孩子的回答可能會讓你變得通情達理。而不會一刀剪掉孩子的辮子。

  如果問問孩子,你為什麼要看脫掉女孩子的褲子,或許你會發現,那大人認為是猥瑣的事,其實是孩子善良的心的體現。“你生病了,我做醫生幫你打針……”

  如果問問孩子,你喜歡那麼多人共用一條毛巾擦屁股嗎?孩子的回答可能會讓你有所覺醒。雖然孩子常常愛留鼻涕,但是他們卻也愛美愛乾淨。

  如果問問孩子,為什麼說老師是妖怪?孩子可能會告訴你,老師從來沒有笑,老師板著臉,學狗熊學得又那麼怕……在孩子的心中,老師慢慢變成了妖怪。

  ……

  如果能多一些對話,多一份理解,就會多一份和諧,多一份美麗。

  我看到了!看到了,在輕輕的綠草地上,那搖曳著無限生機的紅花!很美,很美……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4

  《看上去很美》的劇照讓人沒有抵抗力,這個有著天真的大眼睛,臉圓圓又有些倔強的小男孩和一群天真活潑還不懂事的小夥伴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走進了這部電影。

  《看上去很美》是根據王朔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2006年上映,講述了小男孩方槍槍在幼兒園經歷的故事。在這裡我想從教育的角度去看方槍槍在影片中的經歷。

  小小的方槍槍進入幼兒園後,要時常接受孤獨。在他尿褲子後,他犯錯誤後,他就失去了與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還好,有時有陳南燕和陳北燕的陪伴,電影中有個鏡頭,在廁所裡的方槍槍和朋友搬過一把椅子,兩人站在椅子上正好能夠透過窗戶看到院子的小朋友們玩耍的情景。如果沒有這把椅子,兩個人就只能靜靜的聽窗外的歡笑聲了。

  幼兒園這個小小的社會讓方槍槍遇到了讓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得不到他想要的5朵小紅花。不知道這個年齡的方槍槍是不是真的明白5朵小紅花意味著什麼,需要怎麼才能得到。但是方槍槍卻因為小紅花的問題表現出興奮和隨之而來的落寞,這無疑影響著一個孩子性格的成長。這種獎懲制度規範了很多孩子,孩子們也因此表現的更好,但背後對孩子們還有著什麼影響?值得我們深思。

  方槍槍在幼兒園中還經歷了一件大事,他將夢見李老師是妖怪的事情告訴了小朋友,小朋友們也深信不疑。這是為什麼?因為李老師平時的兇惡讓小朋友們感到害怕,他們在這一點上最容易和方槍槍達成共識嗎?但是,最後卻以方槍槍被孤立收場,他與陳南燕和陳北燕的友情也破碎了。

  幼兒園又恢復了良好的秩序,幼兒園看上去還是很美,孩子們天真爛漫,秩序井然的玩耍著。但是孩子們真的沒有煩惱嗎?大多數孩子都聽老師的話,按著幼兒園要求的程式每天重複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的內心在想什麼?誰去關注孩子們的內心,或者去挽救一下孩子們容易破碎的友情?被孤立後的方槍槍,變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孩,他在孤獨中去尋找自己的快樂,他也在孤獨中成長。

  方槍槍的時代離我們很遠,但教育的問題又離我們很近。

  或許電影導演或是原作者都沒有著力揭露教育問題,但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影響一個老師去提出電影背後的教育問題,去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很美好,但教育不能看上去很美。

  據說這部電影基本呈現了王朔小說《很上去很美》的宗旨,這也激發了我對這部小說的閱讀慾望,朋友們,我們一起觀影,讀原著吧。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5

  電影《看上去很美》觀後感今天我們幼兒園組織教師看了電影《看上去很美》,一開始,班主任李老師的確看上去很美,方槍槍的爸爸送他來幼兒園,對一切感到陌生的時候,有家長在,李老師對孩子的態度還算溫柔可親。等看完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看上去很美,其實並不怎麼美。教師的愛與寬容應該是多麼重要啊。世上沒有永恆的愛,只有在整個教育工作中,老師對孩子的愛是永恆的,是第一位的。不管身處何種年代,教育的原則是要愛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人格,還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無論你用何種方法教育孩子,都不要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是一塊未經開闢的聖地,就看我們如何去耕耘。人生童年有幾回,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故事,都需要我們去呵護、理解。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如果我們的教育方法得當,他們都會成為社會的寶貴財富。同時讓我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艱鉅性、責任性,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有責任為每個孩子探索出一條適宜的教育之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個金色的童年!

  在影片中,也許方槍槍是老師們眼中的頑皮孩子,他的劣行不可救藥,可那個園所、哪個班級沒有特別的孩子,作為老師應該用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這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愛是關鍵。蘇赫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是在於如何愛護孩子,首先老師要寬容孩子的缺點,哪有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要儘量淡化孩子的弱點和缺點,不要去傷害孩子的自尊。當他們犯錯時,老師可以先冷處理,然後再找合適的機會幫助他,讓他隨時能體驗到老師給他的溫暖和關愛。影片中的主人公方槍槍,他在剛到幼兒園時,也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好孩子。他也期望得到小紅花,他也曾經努力過,真心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師的重視,一朵小紅花對他的誘惑力太大了,他經常對著小紅花評比欄發呆。但是老師就是對他的進步視而不見,時刻對他有偏見,方槍槍唯一的一朵小紅花,居然是因為某個領導也是孩子的家長,來幼兒園看自己的孩子時不經意的一句話。那麼老師如果及時鼓勵,及時強化,把“小紅花”用好,這樣,方槍槍一定會進步。然而這麼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老師的偏見和歧視中,在孩子們的不理不睬中,最後孤獨的遠離了大家,這真是老師教育的失敗。

  給孩子特別的愛還有就是發現孩子的亮點,讚美孩子的亮點,讚美是一種聰明的、巧妙的、積極的肯定別人的方式,如果影片中的李老師能及時發現方槍槍的閃光點,而不是傷害他的自尊,給他讚美、表揚、鼓勵,方槍槍一定會充滿成就感和幸福感。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讚美的話有時會改變孩子的一生。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特別的孩子他的亮點也許埋藏的更深,需要老師善於捕捉,用平凡細微之處洞察幼兒的點滴進步,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做到這些還不夠,老師還要充分信任孩子,信任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幼兒是敏感的,他能看懂老師的愛意和信任的眼神。只要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讚美,多一點信任,做到這一點,老師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

  影片中的幼兒園,孩子們需要按照規定大小便、吃飯、做操睡覺、穿衣,裡面的李老師也不斷重複著一個詞彙“不許”,“不許這個,不許那個……”,片中,老師一聲哨響,小朋友一個個過來擦屁股,雖然看上去像軍事化管理,其實孩子們已經是機械麻木的被老師制約著,孩子們天性被扼殺了,遠離了童真、快樂、自由、活潑,在幼兒園裡生活卻倍受壓抑,這樣泯滅孩子們的個性,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什麼看上去很美,你感覺美的東西孩子們不一定覺著很美,我們都知道,人有了個性才會使自己綻放出更美的光彩!

  孩子們的世界也有和大人世界一樣的時候。方槍槍在其他孩子並沒有接納他時他越發孤獨。當一個人受人冷落時,會做出一些事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引起別人的關注。所以,方槍槍在接下來實行了一系列的“壞活動”,老師和同學們對於這種行為,簡單的認為是孩子的品質有問題。試想,如果老師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或者即使發現他的亮點的時候,能給他一朵小紅花,在他孤獨時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了解、關注孩子內心的想法,在他惹出一系列的“壞事”的時候加以引導,幫助他,鼓勵其他孩子接納他方槍槍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蕾,我們要給他時間,等他綻放,走進童心世界,傾聽花開的聲音其實是很美的。

  這個世界上會有五顏六色的花朵,兒童就是祖國這個大花園裡的花朵,他們也有各自的顏色,各自的天性!

  《看上去很美》這部電影裡的教育者們卻在絞盡腦汁的泯滅屬於孩子們特有的天性。而那個個性突出的孩子方槍槍因為自己的個性而被批評,被孤立,最後被所有人忽略!

  他只是個孩子,幼小的心靈根本無法明白這個世界為何這樣,自己怎麼努力都是那樣的格格不入呢?這個疑問也留給觀眾們深深的思考。

  ——題記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6

  《看上去很美》講了一個每個大陸人應該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個架構中,透過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個人的個性,讓每個人都制度化。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而這個制度化的過程從每個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方槍槍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被老師剪掉了小辮子。然後老師告訴他們,不許說話,不許吵鬧,不許尿床,要聽話,要舉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製度實行。還有不許質疑制度的合理性。

  遵守制度的優秀分子被獎勵小紅花。老師們應用小紅花這種詭異的手段,建立了紅花會組織。紅花會組織中的積極分子,響應老師的命令,方槍槍曾經試圖加入紅花會。當某部長的兒子因為其父親的關係拿到了小紅花,並因次連帶著讓方槍槍拿到了第一朵小紅花以後。方槍槍開始放棄了進入紅花會的努力,轉而開始反抗制度化的程序。他試圖利用妖怪鬼魔的傳說,來組織同學一起對抗老師,被迅速有力的鎮壓了。他接著又試圖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鎮壓。之後,方槍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下一個反抗計劃的時候,他已經被整個紅花會隔離了。整個紅花會的意思就是,除了方槍槍一人之外的所有同學。但是,方槍槍樂得如此,他的夙願就是長大,離開幼兒園,離開有紅花會的地方。可是,當他剛逃出幼兒園,他就見到了成人的紅花會。紅花會的勢力竟然遍佈整個世界,方槍槍逃無可逃……

  這個劇情看起來還不錯吧,特別是對於那些正在遭受紅花會迫害的人,和如同我一般打算終生反抗紅花會的人來說,應該會很喜歡這個故事吧。可是,張元把這個故事拍得非常乏味。實際上,他的這部電影中,雖然用紅磚黃瓦高院深宅作了些些暗示,但是基本上,這部電影沒有多少超出幼兒園生活的地方。如果要從這部電影挖掘出她的主題,觀者必須象我一樣來作一次二次開發。而電影畢竟是一種聲光藝術,無論主題如何深邃,電影也必須用自己的語言來把這個主題講出來,而不是讓觀眾來作什麼二次開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是失敗的。實際上,有很多優秀的電影都是用兒童的角度來諷刺這個世界的荒謬,例如《鐵托和我》。可是這部《看上去很美》顯然沒有做到。

  當然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看上去很美》明確地講述他那個反制度化反紅花會地主題,那麼他應該也就沒有公映的可能性了。據我所知,搞電影審查的那幫人中,不乏紅花會的核心人員。實際上,就是目前這個電影,能夠公映,也很讓我吃驚的了。那幫人究竟在搞什麼,怎麼讓這麼一部嘲諷紅花會的電影公映了呢?當然,細想之下,也不奇怪,紅花會本來就是培養弱智的組織。

  好吧,雖然我極度痛恨紅花會,雖然這電影讓我覺得有隱約的快感,可是我還是得承認,從純粹電影的角度來說,這不是一部好電影。而且,電影中的小男孩,在表演上比較做作,特別是和《我要一個爸》那種電影比較的話。而且當小男孩被擺弄著拍這樣一部電影的時候,製作者其實是在做和紅花會一樣的事情。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7

  今天主任組織我們全體教師觀看《看上去很美》,說實話雖說這個影片很有名,但我還真是孤弱寡聞了。是誰或是什麼會看上去很美呢?我抱著好奇心情認真的看了這部電影,當我看完後,對於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來說真的感觸很深。

  李老師給予孩子們的愛我覺得是負極(摧殘式)。在她的“關愛”下獲得的“成長”是孤僻、暴力。李老師把罵人的方槍槍關到小黑屋裡,對孩子玩的打針遊戲說方槍槍是小流氓,讓還沒學會穿衣服的槍槍當眾表演以至尿褲子,我覺得這些都是在對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摧殘。

  在方槍槍的心靈裡李老師很可怕就像妖怪,帶著大家去抓妖怪(李老師),以至於把李老師氣得大發雷霆。這就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妖怪是非常可怕的,它會把小朋友們都吃掉。還有當方槍槍說他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孔園長對他說:“在幼兒園的時候是你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隨後跟老師們說關方槍槍禁閉,不許其它小朋友與他說話,把他孤立起來。

  從方槍槍的眼神中誰還能看出童年的快樂、無憂無慮?等他被解除禁閉回到小朋友中間時故意說“快跟老師說我出隊了”,這時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可見方槍槍是多麼想受到關注。故事的結尾讓人看著很心寒,我看到了孩子的孤單、無助、渴望被關注。

  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和作用,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個眼神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來都是大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所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性格內相,有的孤僻自傲,有的頑皮霸道。如對待那些特別頑皮的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有時給他們臉色看,有時言語過重或對他們發脾氣,這樣時間長了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產生逆反心理。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不能及時的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不願意說,我們也不願意問,上課下課總喜歡和那些喜歡說話的孩子交談,這樣長此一久,會使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願與老師和同伴接近,心理上長時間受壓抑,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對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不去正面的加以引導和幫助,而是不於理睬,幫老師做事也是總喜歡讓那些能力強的孩子做。致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使弱者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要想使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重要的是老師的教育方法與手段。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孩子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改進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看上去很美的觀後感8

  我想問的是,方槍槍走後會怎樣,但是似乎電影並沒有直說。這個問題我試圖在豆瓣《看上去很美》的頁面之下求解,看看有沒有評論高手能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頗令我失望。多數評論並沒有關心這個問題,而是醉心於將影片生硬地套在福柯或者別的什麼理論框架下作零碎化地解讀。因為我並沒有讀過王朔本人的這本小說,因此也談不上究竟王朔是不是真的把故事寫的像那些評論一樣零碎,但是至少我認為我們自己能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上面這段話說的很玄,我希望下面的文字能把這個看上去很玄的主張說清楚。在我看來,方槍槍走後會怎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從表面上看,在這部電影中刻畫了一個個體一開始試圖接近這個群體,但是屢次失敗之後決定離家出走。用一句話做這樣的概括似乎是對於電影導演和王朔先生的不敬,我並不否認在這部電影中方同學和這個群體之間的互動被描述的非常直觀,給人很大的衝擊力。電影似乎在給我們描述一個制式教育的典型畫面,整齊劃一的時間安排,每一個環節都被設計成標準作業流程,甚至穿衣服或者上廁所都有自己的“標準作業流程”。這不能不讓人想到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描述的某一監獄的日程作息表。方同學在這裡實際上存在兩種選擇,要麼融入這個群體,要麼與之對立。毫無疑問任何人都不可能首先選擇與之對立,人需要一種群體生活,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小朋友需要有人和她們一起玩,在成年人中我們需要結成社會以達成社會分工以及創造良善生活可能的條件。方同學首先的選擇顯然是試圖融入這個集體。

  影片中選擇插入汪同學那個作為後勤部長的父親的出現我認為是很有些深意的,似乎暗示了方同學從這件事之後逐漸發現幼兒園這個小社會的社會制度背後的虛偽和荒謬。我認為這個情節是很不錯的,作為之前一向很關心“法律”,試圖做一個“良好公民”的方同學,忽然發現自己所珍視的東西居然能透過某種“錯誤”的方式輕而易舉地得到,這種衝擊顯然是巨大的。方同學決心發動自己的反叛。但是因為存在這個環節,我們自己的慎思就需要在這裡停留一會兒:對我們而言,方同學是不是一個壞同學?你可以說是,因為之後的連序列為是典型的破壞紀律的行為,但是你也可以說不是,因為所謂的.紀律不過是一套虛偽的把戲,甚至在謊言被揭穿的時候,居然整套“法律體系”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一個實際上無辜的人。方同學的反叛實際上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然我相信這不是他自己有意要提出的,即究竟怎樣選擇才是對的?而實際上影片暗示了唯一一種可能的答案,即權力就是正義:無論是能夠左右李老師的汪部長,還是在李老師眼裡是“良好公民”的倩倩同學,都暗示了這個答案。所謂的正義,就是權力要你做的事情,沒有更進一步的為什麼。當你去反問,憑什麼要這樣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錯過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本來就不該提出。但是可惜的是,方同學還是問了這個問題,得到的回應是“你怎麼敢頂撞老師?”

  上述的解讀似乎對應了非常意識形態化的某種解讀方式,即這個影片就是在暗示中國某一歷史時期的荒謬。當然毫無疑問這種暗示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反思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我認為是不足的。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則的追問,這部電影僅僅意味著那段荒誕的歷史嗎?集體生活的方式並非是某種意識形態獨創的生活方式,而是大工業時代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當然你可以說現在我們並不是住在集體宿舍中,但是不要忘記了我們這個時代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讓我們和別人聯絡緊密,甚至美國證劵市場的一次波動都能影響到中國的某個企業,而一個地區的物價的變動可能引起的是整個國家的市場發生波動。我們不再被強制的束縛在“單位”中,但是我們卻“自願”被束縛在某個更大的共同體中。其實說到“自願”和“束縛”放在一起就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是這的確是現狀,並且也是方同學的第一次選擇的結果,他試圖將自己融入這個大社會之中。因此實際上我們會發現,過去的單位制和集體生活的內在結構實際上並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而發生變化,或者說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內在結構。當然,所謂你自願加入到一個束縛之中,即所謂“異化”問題,你的自由意志異化成了一個異己的對抗自己的東西。

  如果我們放在這樣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這部電影,實際上它表達了一種反叛,這種反叛絕不僅僅是對於某一種具體的政治體制的反叛,同時意味著一種對於“表面世界”的反叛。我所謂“表面世界”也就是那個“小紅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一套道德話語很好的解釋,錯誤的被消滅,正義得到弘揚。權力的運作被裝飾成某種永恆道德標準的逐漸展開與實踐。方同學試圖爭取自己加入這樣一個社會中,但是不幸的是因為某種偶然的機會,它發現了這個“表面世界”背後的內在結構:它是赤裸裸的權力交易,一切的人及其活動不過是權力的某種自我運作的需要,而並非所謂的目的本身。毫無疑問,好學生與差學生總是同時存在的,紅花榜意味著某種表彰,也就意味著某種懲罰,影片中這種懲罰從紅花榜到關禁閉組成了一個連續的懲罰結構,毫無疑問我們也可以在一個現代國家的刑法典中發現這一套階梯結構。我們透過樹立“差學生”作為對立面,用“他們”形成“我們”。所謂的末位淘汰制或者紅花評比,實際上將“末位”視為一種不可接近或者不可言說的符號或者形象,從而使得整個群體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這個“末位”,當然在實踐中人們就會發現最好的躲避瘟疫的方式就是實踐正義,而這恰恰中了權力的圈套,因為所謂的正義不過是粉飾出來的而已。

  但是如果我們將自己置於這樣一種完全批判的境地,我們會發現我們無所依靠。如果全部的道德戒律不過是權力遊戲,那麼我們如何譴責權力本身呢?我們只能選擇閉嘴,無從言說這種批判。那麼這樣做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誰賦予我們行動的意義呢?正如方同學自己,能夠以很多的方式挑戰整個共同體,但是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能說什麼呢?我們說他是一個差學生嗎?似乎也不能,因為如果我們這樣說,實際上已經選邊站在李老師一邊,但是這令我們感到不安;我們能說他是一個好學生嗎?似乎也不能,因為他做的事情的確稱不上“好”。那麼我們能說什麼呢?或者說他在幹什麼呢?按照這個邏輯似乎他什麼有意思的事情也沒幹,那麼他實際做的那些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捏同學的臉,打上廁所同學的屁股等等。如果我們不能用現有的道德話語譴責他,那麼我們只能說他在自己創造意義,他在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個“職業革命家”,他的意義就是挑戰權力,諷刺權力,攻擊權力。但是這些實際上都不能成為獨立存在的意義,而依然是依附於權力本身。當方同學大聲說“快告訴老師我脫隊了”而無人理會的時候,自我創造的意義已經宣告失敗,那麼唯一的路就是逃跑了。

  但是正如我在本文開篇提出的問題,方同學跑了之後能怎樣?我想只存在兩種可能,也就是和當年娜拉出走之後可能的結果是差不多的,要麼被人找到重新回到幼兒園,要麼在社會中長大真的輪到公安局去“收拾”他。說到公安局,影片中有一位老師的這個威脅實在是很值得玩味,並且幼兒園出去就是醫院,也是很有意思的設計:一個健康的人就活在“幼兒園”,要麼就是不健康的人就活在“醫院”,只存在著兩個選項。因此,真的要追究起來,方同學走後會怎樣,其實影片已經有所暗示。這個暗示是悲劇性的,或許王朔本人也止筆於此了。不過我覺得如果按照上述的分析,我們就錯過了一些重要的內容。發現這些內容是需要脫離出影片的故事本身的。這部電影提供了一種解的答案,但是自己有證明了此路不通。那麼又該怎樣呢?存在一個問題,方同學真的只能跑嗎?當然你可以說方同學曾經用一個謠言發動過一次“革命”,但是很快被“鎮壓”了,只是因為“反動政府”的勢力過分強大。但是我們如果將這個問題追問到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無路可走?或者說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發動某種革命?

  回到方同學第一次的選項中去,那個時候他試圖加入這個社群之中,並且這是一個“自願”的行動。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從母親的懷抱中脫離開來,就必然需要賦予自己某種身份,成為某種社會角色,這也就是“加入”某個群體。在我們生命中我們會加入幼兒園成為“小朋友”;會加入學校成為“學生”,在這其中有些朋友在學校參加過各種社團組織也會加入這些群體中;會加入工作單位成為“職員”;會加入自己的家庭成為“丈夫/妻子”“爸爸/媽媽”等等。我們總是在“加入”的路上。當然,每一次“加入”都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社會實踐客觀賦予這一社會角色的規定性,我們必須將自己的生命規定起來,才有可能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必須有這個規定性,否則就是散亂的,流變的,就好像風或者氣一樣,是“無定形”,那麼也就註定是沒有一種定型的力量。我們需要把自己展示出來的時候,就需要能展示出來,而不是流於無形,比方說我們需要實現自我,就必然需要將某種自我的能力客觀的實踐出來,做畫家、藝術家、法學家、鋼鐵工人等等,一輩子懶懶散散什麼事情都不做,那麼整個人也就無所謂意義可言。方同學最後發動的一連串反叛,實際上也是給自己的某種規定性,將自己顯示出來,當然他最後失敗了,只能逃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規定性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內在本質要求,那麼邪惡的並非規定性本身,而是要看它規定了什麼。

  如果我們將問題轉換到了規定性本身規定了什麼,我們就會發現方同學本人並沒有處理這個問題的能力,或者甚至多數成年人是否具有處理這個問題的能力也是存疑的。他們受到自己未經訓練的思維的束縛,被感情,狹隘的經驗,自身利益等等捆綁。如果真的要把問題都講出來,那麼反而會引起懷疑而什麼事情也做不成,這個問題已經在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政治實踐之一的雅典民主制中有所體現。那麼這就要求執政者能夠藉助於普通人的感情和判斷,在“不知不覺間”將正義之事達成。但是這似乎又預設了正義之事的完成是需要欺騙的,而這種欺騙也包括了執政者對於被統治者的一個對立。不過這一觀點也包含了對於普通人處理政治問題的不信任,那麼我們又可以判斷“李老師們”是否真的在使用權力讓我們自身,我們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更好的發展以及全面的實現,而不是將權力視為謀求自己統治階級私利的工具?那麼問題再次回到,道德判斷的意義究竟如何存在?如果我們將問題推進到這一步,難題就不再是針對方同學,而是李老師,她自己必須對自己作出辯解。但是面對一幫小朋友進行這樣的辯解嗎?我們也能想來她的說辭,即影片中反覆提及的“這樣是為你好”。其實到底本來是用來欺騙“被統治階級”的小朋友的話,實際上她自己也真誠的相信,這也是在權力體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公平正義的執行被不分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真誠地相信著,而統治階級相信自己僅僅是在維護永恆道德的實現,維護一個自然秩序罷了:所有人都被騙到了。

  這樣,這部電影揭示的問題已經被追問到底,作為另一種意義創造者的方同學即將面臨悲劇的結果,我們也無從反思我們現在所承受的規定性是否真的就是好的。我應該承認“方同學走後會怎樣”是一個糟糕的問題,因為它真的無從回答。

最近訪問